第340頁
「阿如,抓大放小,首先要去除大方向上的錯誤,然後才能去追求小處的完美。等局面稍稍穩定之後,自能騰出手去處理這些細枝末節。」
郗如有些難為情地說道:「姑母,我沒有想到這點。」
郗歸寬慰道:「無礙。阿如,你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人情』二字,是永遠都不能避免的。如果不能徹底驅除,那便要學會利用人性。有私心的人,未必不能做好官。大公無私自然好,可卻實在難得。對於普通人而言,先公後私,甚至是僅僅做到不以私廢公,都已經是不錯的品質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我們當然要永遠查糾因私廢公之舉,可也要明白,外部的監察,是很難與人性對抗的,我們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孜孜不輟的耐心。」
元夕過後,朝廷便正式開印。
正月十六的朝會,氣氛很是沉悶。
經過近一個月的探聽、商討與醞釀,先前被韓翊等人大加反對的國庫入股市馬之事,竟然不聲不響地通過了。
所有人都知道,與接下來要商議的事情相比,去西域行商的這點錢財,根本算不得什麼。
真正值得在意的,是那封來自王皇后的勸進表,是郗歸今後的動向,是江左何去何從的問題。
這將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朝會,他們必須慎重。
不過,也許正是因為人人心中都想著慎重,現場反倒無人做聲了。
郗歸瞥了一眼,作為執政之一的謝瑾,便理了理衣袖,輕咳了兩聲,登時吸引了全場的注意力。
只聽他不急不緩地說道:「年底封印之前,王皇后送了一封勸進表到內閣,力勸郗司空稱帝。封印其間,兗、青二州,徐州,江州,雍州等地,皆奉了勸進表來。今日恰逢朝會,還請諸位說說自己的意思。」
堂下鴉雀無聲,朝臣們一個個盯著光可鑑人的地板,大都不肯先出這個頭。
沉寂之中,顧信第一個出列,朗聲道:「郗司空創立北府軍,平定孫志叛亂,打退苻秦大軍,如今更是收復二京,蕩平桓楚,如此大功,實堪為君。國不可一日無君,帝位空懸,終非長久之計,臣以為,我等當恭請司空早日登基,以安社稷。」
南燭等幾個郗氏親信,亦一一出列,請郗歸早日稱帝。
謝氏受了家主的囑託,也選了個不算晚的時機,出列表了個態。
幾個小世家見此情狀,心裡糾結半晌,最終還是做足了勸進的姿態。
郗歸看著殿中涇渭分明的幾列官員,臉上浮現出一個意味不明的笑容。
等大殿重新安靜下來之後,謝瑾從原本與郗歸併列的几案後起身,快步走下台階,轉過身來對著郗歸,鄭重稽首道:「郗司空於國於民,功勳卓越,諸州郡及文武百官,無不心悅誠服。臣等恭請司空,順此民意,即祚受籙,奉順天德,養成群生,安民和眾,康濟宇內。」
謝瑾於群臣之前,俯首至地,做足了恭敬的姿態。
朝臣們看著他這番模樣,忽然有些心驚。
江左數十年來,最為驚才絕艷的三個麒麟兒,如今只剩下了謝瑾一人。
他不負眾望,執政多年,身居高位,宇量弘深,可今日卻在這商議朝事的大殿中,對著一個女子稽首。
這不是對於皇后、太后的禮節性的臣服,這是一個臣子,面對君王的委質賓服。
無論郗歸有多麼大的本事,可她終究是個女人。
難道從此之後,他們都要這樣從形式到實質地完全臣服於一個女人嗎?
即便早已預料到了這種可能,即便方才已經說出了勸進的言語,可此時此刻,在這畫面的衝擊之下,仍舊有人心中發毛,生了退意。
第208章 乾坤
然而, 即便還有朝臣心存不滿,可事到如今,又有幾個人敢站出來,明目張胆地反對呢?
窸窸窣窣的聲音響起, 越來越多的朝臣跪了下來, 正對著郗歸, 做出賓附的姿態。
郗歸不動聲色地看著這一切,目光銳利地與殿上仍舊站著的幾人相對。
韓翊並未躲避這注視, 而是沉聲開口:「勸進表雖上了, 可究竟如何處置, 還要問問郗司空的意見。老夫斗膽,在此請教司空一句,你是當真要將這司馬氏江山據為己有嗎?」
這話說得中氣十足、擲地有聲, 以至於韓翊身後的一個門生, 身形立時便不由自主地顫了顫, 悄悄地抬眼去覷郗歸的神色,待看清她那副面無表情的模樣後, 直恨不得立刻跪下, 可又不好背棄師長、前倨後恭, 所以只能苦苦煎熬,等待郗歸的回答。
殿中一片肅靜,靜得仿佛能聽到外面的雪聲。
韓翊這話問得巧妙,一下就將群臣勸進的舉動,變成了郗歸意圖篡位的陰謀。
但真要論起來, 仿佛又確實有那麼幾分道理。
畢竟, 轟轟烈烈的漢魏禪代之事,雖然進行得極快, 可卻著實拉扯了好幾個來回,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曹丕表現出的態度。
建安二十五年,群臣首次勸進,曹丕公諸於眾,言稱「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
五日之後,群臣再度勸進,曹丕依舊拒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郗如有些難為情地說道:「姑母,我沒有想到這點。」
郗歸寬慰道:「無礙。阿如,你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人情』二字,是永遠都不能避免的。如果不能徹底驅除,那便要學會利用人性。有私心的人,未必不能做好官。大公無私自然好,可卻實在難得。對於普通人而言,先公後私,甚至是僅僅做到不以私廢公,都已經是不錯的品質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我們當然要永遠查糾因私廢公之舉,可也要明白,外部的監察,是很難與人性對抗的,我們要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以及孜孜不輟的耐心。」
元夕過後,朝廷便正式開印。
正月十六的朝會,氣氛很是沉悶。
經過近一個月的探聽、商討與醞釀,先前被韓翊等人大加反對的國庫入股市馬之事,竟然不聲不響地通過了。
所有人都知道,與接下來要商議的事情相比,去西域行商的這點錢財,根本算不得什麼。
真正值得在意的,是那封來自王皇后的勸進表,是郗歸今後的動向,是江左何去何從的問題。
這將是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朝會,他們必須慎重。
不過,也許正是因為人人心中都想著慎重,現場反倒無人做聲了。
郗歸瞥了一眼,作為執政之一的謝瑾,便理了理衣袖,輕咳了兩聲,登時吸引了全場的注意力。
只聽他不急不緩地說道:「年底封印之前,王皇后送了一封勸進表到內閣,力勸郗司空稱帝。封印其間,兗、青二州,徐州,江州,雍州等地,皆奉了勸進表來。今日恰逢朝會,還請諸位說說自己的意思。」
堂下鴉雀無聲,朝臣們一個個盯著光可鑑人的地板,大都不肯先出這個頭。
沉寂之中,顧信第一個出列,朗聲道:「郗司空創立北府軍,平定孫志叛亂,打退苻秦大軍,如今更是收復二京,蕩平桓楚,如此大功,實堪為君。國不可一日無君,帝位空懸,終非長久之計,臣以為,我等當恭請司空早日登基,以安社稷。」
南燭等幾個郗氏親信,亦一一出列,請郗歸早日稱帝。
謝氏受了家主的囑託,也選了個不算晚的時機,出列表了個態。
幾個小世家見此情狀,心裡糾結半晌,最終還是做足了勸進的姿態。
郗歸看著殿中涇渭分明的幾列官員,臉上浮現出一個意味不明的笑容。
等大殿重新安靜下來之後,謝瑾從原本與郗歸併列的几案後起身,快步走下台階,轉過身來對著郗歸,鄭重稽首道:「郗司空於國於民,功勳卓越,諸州郡及文武百官,無不心悅誠服。臣等恭請司空,順此民意,即祚受籙,奉順天德,養成群生,安民和眾,康濟宇內。」
謝瑾於群臣之前,俯首至地,做足了恭敬的姿態。
朝臣們看著他這番模樣,忽然有些心驚。
江左數十年來,最為驚才絕艷的三個麒麟兒,如今只剩下了謝瑾一人。
他不負眾望,執政多年,身居高位,宇量弘深,可今日卻在這商議朝事的大殿中,對著一個女子稽首。
這不是對於皇后、太后的禮節性的臣服,這是一個臣子,面對君王的委質賓服。
無論郗歸有多麼大的本事,可她終究是個女人。
難道從此之後,他們都要這樣從形式到實質地完全臣服於一個女人嗎?
即便早已預料到了這種可能,即便方才已經說出了勸進的言語,可此時此刻,在這畫面的衝擊之下,仍舊有人心中發毛,生了退意。
第208章 乾坤
然而, 即便還有朝臣心存不滿,可事到如今,又有幾個人敢站出來,明目張胆地反對呢?
窸窸窣窣的聲音響起, 越來越多的朝臣跪了下來, 正對著郗歸, 做出賓附的姿態。
郗歸不動聲色地看著這一切,目光銳利地與殿上仍舊站著的幾人相對。
韓翊並未躲避這注視, 而是沉聲開口:「勸進表雖上了, 可究竟如何處置, 還要問問郗司空的意見。老夫斗膽,在此請教司空一句,你是當真要將這司馬氏江山據為己有嗎?」
這話說得中氣十足、擲地有聲, 以至於韓翊身後的一個門生, 身形立時便不由自主地顫了顫, 悄悄地抬眼去覷郗歸的神色,待看清她那副面無表情的模樣後, 直恨不得立刻跪下, 可又不好背棄師長、前倨後恭, 所以只能苦苦煎熬,等待郗歸的回答。
殿中一片肅靜,靜得仿佛能聽到外面的雪聲。
韓翊這話問得巧妙,一下就將群臣勸進的舉動,變成了郗歸意圖篡位的陰謀。
但真要論起來, 仿佛又確實有那麼幾分道理。
畢竟, 轟轟烈烈的漢魏禪代之事,雖然進行得極快, 可卻著實拉扯了好幾個來回,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曹丕表現出的態度。
建安二十五年,群臣首次勸進,曹丕公諸於眾,言稱「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
五日之後,群臣再度勸進,曹丕依舊拒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