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今正是胭脂梅,也就是青梅上市的時候,往年最早最好的一批都是快馬加鞭往京中送,不過鮮果折損率一直居高不下,也沒什麼好說道的。

  這回是因為,嚴綺雲要這麼多的青梅以及青梅露不單單是為了吃,也是因為這個也能作為不同品種手工皂的原料。

  當然,青梅露本身在夏季做成冰飲味道就是極好的。

  如今能做出密封玻璃罐子,她當然不會放過,事實證明,直接在源頭處就做好初步加工的話,原料折損確實少很多。

  第207章

  因為船廠本身就是工部帶著兵將一塊兒修的,進度很快。

  不過進度也只快在第一關,那就是修房子,這個還是很有經驗的,到了正式開始造船的時候,問題可就多了。

  雖說其實有相對比較精密的圖紙,甚至嚴綺雲從系統裡面換出來的資料要超過這個時代如今平均水平線不少,但是工匠們造大船的經驗不足。

  即便已經找了很多造船經驗豐富的人,但是還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嚴綺雲隔三差五也會去船廠看看,不過她即便能看懂圖紙,可術業有專攻,她對於實際上產生的不少問題並不能很快發現,只能儘量幫著解讀圖紙。

  工匠們豐富的理論經驗以及很不成體系的基礎知識讓嚴綺雲很是頭疼。

  只能說口耳相傳在傳播知識方面真的算不上什麼很優秀的方法。

  她揉了揉太陽穴,覺得加強基礎文化水平的教育還是勢在必行的,就先攤子不鋪的這麼開了,至少這幾個搞「科研」的點,全得把這些基礎知識學起來!

  對於這些「工科」人才她當然不會採取這時代讀書入仕的法子交,基本就是教一些小學到初中的內容,算是比較基礎的。

  教成年人也不像教小孩一樣,需要考慮三觀塑造什麼的,教成年人反正把知識往腦子裡面塞就好。

  什麼三百千直接撂了,直接從系統裡面整合一份小學生教材,以及嚴綺雲前些年和康熙一起修撰的那本算學書。

  那本書作為一本定向類的書,嚴綺雲確實花了很多心思的,能學進開頭的話,即便是自學也能看懂許多。

  可惜,即便有她們二人的名頭在,過了這麼多年,那陣「風潮」過去後,除了一些正經喜歡算學的人外,也沒太多人看這本書了。

  以至於官營書坊裡頭這書滯銷不少。

  嚴綺雲直接從最近的書坊調了一批,正好應急。

  這個時候就得感謝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了,雖說很多工匠對於怎么正經「做題」「計算」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憑藉著經驗以及統一的度量單位,才能保證這些手藝活的精準。

  正是因為這份經驗,他們入門也遠比兵將們快,在認字方面或許大家是同一水平線上,但是數學方面可就天差地別。

  待他們學了這些後,才有種恍然大悟感,明白自己從前輩那裡學來的那些東西到底是為什麼。

  甚至於一些原本沒想明白的事情也頓時豁然開朗。

  在傳授了基礎知識後,工匠們的進度一下就快了不少,嚴綺雲再按照圖紙提出來的問題,也不至於大家都雲裡霧裡了。

  製造業想要成體系的話,標準化是絕對不能少的,好在這個嚴綺雲也有管理經驗,當初她找人做玻璃罐子,為了讓燒鑄的蓋子和瓶口儘量的保持密封狀態可花了不少的心思。

  這回的船舶零件算起來難度還稍微低一點點,木活部分工匠們都有經驗,國內如今常用的船舶都是木船。

  更難的點是金屬部分。

  畢竟是要航行大海的船,而且嚴綺雲可是有計劃自己親自出海的,船的抗風浪能力是絕對要得到保障的,而且嚴綺雲還要計劃給船裝上大火包保障出海安全。

  不使用鐵質結構根本達不到要求。

  於是,京城以及各地的工匠一批批的被搜羅過來,甚至還有幾個因為和同伴鬧了矛盾而被扔在這裡的外國船員。

  當然,他們的話,參與度不會太高,同時也會受到比較嚴密的監控。

  胤祈收到七月份從廣東寄來的第一封信,甚至還沒來得及拆開,就不由得和胤禩感慨道:「也不知道皇額娘這回來信又是問我要什麼。」

  他也是習慣了,他在京城搞事的時候,嚴綺雲在南方也沒閒著。

  可以說,他們兩個搞出來這些事屬於朝堂上的大臣們基本沒有預料到的,本來按照他們的預測,胤祈應該是比較穩重的性格。

  而且胤祈從前表現出來的樣子不像是那種很喜歡求變的那種,是比較踏實的款,感覺上是比胤禛好拿捏的。

  結果事實證明完全搞錯了。

  偏生到這份上,誰也動搖不了這倆母子了。

  先不說不管大意以及法理上都是她們站住了腳,最重要的是胤祈太清醒也太聰明,權利到手後,第一時間就用上自己之前埋下的線,把兵權收攏到了手裡。

  並且重新整頓了軍務,類似嚴綺雲管理後勤那種法子,直接把人心也收攏了回來。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帶兵的將軍要反,大概率也有可能炸營,因為日子舒不舒服,為什麼舒服,大部分人心裡還是有數的。

  再這樣經營近兩年,京中的變化也是出乎所有人想像的,兩年的變化快趕上康熙朝最後十年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