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聽了皇后的話,裴良玉也只道:「也不是拘著什麼,只是如今朝堂上事多,太子分不出那麼多精力,又擔心有人借著福盈福瑜生事,難免多考慮幾分。待事情了了,也不會不叫他出去了。」
皇后這才知道,不許福瑜去外頭,原是齊瑄的意思。只是到底她對福瑜的疼愛占了上風,也沒在意他瞞著自己的事兒,只是對裴良玉說話軟和了幾分:「既是事出有因,便罷了。」
自這日往後,皇后也同福瑜私下聊了聊,勸他忍過這一時。
福瑜心中不滿,卻也沒在皇后面前表現出來,只說到時候請皇后替自己派宮人出去。
皇后同意了,只是這挑出來的宮人,卻是福瑜定的,他與穎侯的聯繫便一直沒斷。
裴良玉見福瑜沒自己往外去,也限制不了皇后派自己身邊的人出宮,只得與齊瑄提上一句,叫他多注意著些。
時間很快拖到了九月底,推開窗,便可見一地寒霜。
朝中的爭執也在冬雪落下前有了最終的裁決,主謀穎侯倒賣軍械,害死北軍,通敵叛國罪證確鑿,一干相關涉事人等,俱處以極刑,以告慰北軍英靈。
念在老穎侯為國盡忠的份兒上,穎侯府上未成丁男子及一乾女眷免於一死,免除身上所有誥封,家產抄沒,不日便要流放北方苦寒之地,此生不得返京,三代不得入仕。
消息出來後,福瑜很快收到王景程輾轉送進宮中,想見上一面的信,且信中還隱晦的提到了王九。他在殿中坐了片刻,便忍不住求到了鳳儀宮中。
皇后不願他在此時出宮去,道:「通敵叛國,原就是王家之過,你皇祖父惱得厲害。你此時正該聽從你父親的命令,於東宮靜心讀書,和王家割捨開,才是正理。」
「這些道理,孫兒都懂,只是王大人作為首惡已經伏誅,孫兒只是不忍……」福瑜哽咽道,「事發之後,老夫人一病沒了。王夫人聽說也不大好,景程又是與孫兒自小一起長大。」
「孫兒自知身份,到王家流放那日,必不能相送。但眼看就是冬日,怕等王家到了北地,也不知多少人在有生之年,再難相見了。」
王景程作為家中嫡幼子,是王家這一輩唯一一個年齡大些,又未成丁的男子,其餘的,都是婦孺。北地入冬早,等他們走到時,必然已是天寒地凍時,不說流放路上的艱辛,就單是到北地後的第一個冬日,便已足夠難熬。
何況,穎侯倒賣軍械,害死的可是鎮守北地的北軍,到時王家人去到北地,只會比尋常流放之人更難上數倍。
皇后見福瑜哽咽,心裡也有些難受。於公,她出身將門,最厭通敵叛國之人,於私,王家女眷同她關係不錯,王景程也算得上是她看著長大的小輩。
皇后嘆了口氣,閉上眼道:「至多一個時辰,說上幾句話便走,切不可耽擱。」
福瑜臉上這才露出幾分歡喜,在鳳儀宮中換了衣裳,悄悄出宮。
這頭福瑜下學過後,便有人報到了長平殿中,說是皇后留福瑜用飯。
但過得一陣,裴良玉見福盈獨自回來,便覺不好,叫人去給齊瑄報了信,又領著福盈進宮,往鳳儀宮中去了。
皇后原本還想遮掩,奈何福瑜的確不在宮中,是以幾句之後,皇后便放棄了瞞著裴良玉裴良玉的想法,只是看了福盈一眼道:「到底是兩個孩子的母家,去見上這最後一次,也算了卻遺憾。」
「母后仁慈,只是兒臣這心裡總有些不安,」裴良玉說著,面上帶了幾分憂慮,「不知福瑜出宮時帶了多少人?不如還是再派些人去。」
皇后聽得這話,心裡也是一突。畢竟為了瞞著齊瑄與裴良玉,福瑜自然只能輕裝簡行。
但皇后想著到底是在京中,福瑜也不是頭回出去,便也沒那麼著急,只是按著裴良玉的提議,額外加派了人手去跟福瑜。
只是這頭人才遣出去不過半個時辰,就有人慌慌張張的回來,說是福瑜出事了。
聽得這話,皇后倏地起身,卻因起得太猛,頭腦發昏,險些跌倒,還是裴良玉手疾眼快的扶住,才免得她重新跌坐回去。
一旁福盈急急發問:「你說什麼?到底怎麼回事!」
那宮人趕緊道:「奴婢等人到時,正瞧見王景程騎在馬上,控制不及,傷了福瑜殿下。其間內情,奴婢尚未來得及問詢。」
「福瑜被馬所傷?」裴良玉面色大變,連帶著皇后與福盈也驚惶起來。
「小殿下躲了一下,未傷及性命,但右腿與右手都骨折了,奴婢等恐小殿下受不得馬車顛簸。還請娘娘下令派擅骨傷科的太醫前去。」
「快,快去,」皇后終於緩過神來下令,「把太醫院擅長此道的太醫都帶去,務必要保證福瑜的康健。」
那人領命出去,裴良玉想了想道:「母后,只有宮人在,兒臣到底不放心,不如兒臣領著福盈也一同前去?」
皇后聞言,緊緊握住裴良玉的手,看了她片刻,卻沒同意:「叫人給太子送信,福盈……叫福盈跟著去吧。」
皇后說著,又捂著胸口道:「好孩子,本宮如今心裡難受得緊,還要你留下替我主持大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皇后這才知道,不許福瑜去外頭,原是齊瑄的意思。只是到底她對福瑜的疼愛占了上風,也沒在意他瞞著自己的事兒,只是對裴良玉說話軟和了幾分:「既是事出有因,便罷了。」
自這日往後,皇后也同福瑜私下聊了聊,勸他忍過這一時。
福瑜心中不滿,卻也沒在皇后面前表現出來,只說到時候請皇后替自己派宮人出去。
皇后同意了,只是這挑出來的宮人,卻是福瑜定的,他與穎侯的聯繫便一直沒斷。
裴良玉見福瑜沒自己往外去,也限制不了皇后派自己身邊的人出宮,只得與齊瑄提上一句,叫他多注意著些。
時間很快拖到了九月底,推開窗,便可見一地寒霜。
朝中的爭執也在冬雪落下前有了最終的裁決,主謀穎侯倒賣軍械,害死北軍,通敵叛國罪證確鑿,一干相關涉事人等,俱處以極刑,以告慰北軍英靈。
念在老穎侯為國盡忠的份兒上,穎侯府上未成丁男子及一乾女眷免於一死,免除身上所有誥封,家產抄沒,不日便要流放北方苦寒之地,此生不得返京,三代不得入仕。
消息出來後,福瑜很快收到王景程輾轉送進宮中,想見上一面的信,且信中還隱晦的提到了王九。他在殿中坐了片刻,便忍不住求到了鳳儀宮中。
皇后不願他在此時出宮去,道:「通敵叛國,原就是王家之過,你皇祖父惱得厲害。你此時正該聽從你父親的命令,於東宮靜心讀書,和王家割捨開,才是正理。」
「這些道理,孫兒都懂,只是王大人作為首惡已經伏誅,孫兒只是不忍……」福瑜哽咽道,「事發之後,老夫人一病沒了。王夫人聽說也不大好,景程又是與孫兒自小一起長大。」
「孫兒自知身份,到王家流放那日,必不能相送。但眼看就是冬日,怕等王家到了北地,也不知多少人在有生之年,再難相見了。」
王景程作為家中嫡幼子,是王家這一輩唯一一個年齡大些,又未成丁的男子,其餘的,都是婦孺。北地入冬早,等他們走到時,必然已是天寒地凍時,不說流放路上的艱辛,就單是到北地後的第一個冬日,便已足夠難熬。
何況,穎侯倒賣軍械,害死的可是鎮守北地的北軍,到時王家人去到北地,只會比尋常流放之人更難上數倍。
皇后見福瑜哽咽,心裡也有些難受。於公,她出身將門,最厭通敵叛國之人,於私,王家女眷同她關係不錯,王景程也算得上是她看著長大的小輩。
皇后嘆了口氣,閉上眼道:「至多一個時辰,說上幾句話便走,切不可耽擱。」
福瑜臉上這才露出幾分歡喜,在鳳儀宮中換了衣裳,悄悄出宮。
這頭福瑜下學過後,便有人報到了長平殿中,說是皇后留福瑜用飯。
但過得一陣,裴良玉見福盈獨自回來,便覺不好,叫人去給齊瑄報了信,又領著福盈進宮,往鳳儀宮中去了。
皇后原本還想遮掩,奈何福瑜的確不在宮中,是以幾句之後,皇后便放棄了瞞著裴良玉裴良玉的想法,只是看了福盈一眼道:「到底是兩個孩子的母家,去見上這最後一次,也算了卻遺憾。」
「母后仁慈,只是兒臣這心裡總有些不安,」裴良玉說著,面上帶了幾分憂慮,「不知福瑜出宮時帶了多少人?不如還是再派些人去。」
皇后聽得這話,心裡也是一突。畢竟為了瞞著齊瑄與裴良玉,福瑜自然只能輕裝簡行。
但皇后想著到底是在京中,福瑜也不是頭回出去,便也沒那麼著急,只是按著裴良玉的提議,額外加派了人手去跟福瑜。
只是這頭人才遣出去不過半個時辰,就有人慌慌張張的回來,說是福瑜出事了。
聽得這話,皇后倏地起身,卻因起得太猛,頭腦發昏,險些跌倒,還是裴良玉手疾眼快的扶住,才免得她重新跌坐回去。
一旁福盈急急發問:「你說什麼?到底怎麼回事!」
那宮人趕緊道:「奴婢等人到時,正瞧見王景程騎在馬上,控制不及,傷了福瑜殿下。其間內情,奴婢尚未來得及問詢。」
「福瑜被馬所傷?」裴良玉面色大變,連帶著皇后與福盈也驚惶起來。
「小殿下躲了一下,未傷及性命,但右腿與右手都骨折了,奴婢等恐小殿下受不得馬車顛簸。還請娘娘下令派擅骨傷科的太醫前去。」
「快,快去,」皇后終於緩過神來下令,「把太醫院擅長此道的太醫都帶去,務必要保證福瑜的康健。」
那人領命出去,裴良玉想了想道:「母后,只有宮人在,兒臣到底不放心,不如兒臣領著福盈也一同前去?」
皇后聞言,緊緊握住裴良玉的手,看了她片刻,卻沒同意:「叫人給太子送信,福盈……叫福盈跟著去吧。」
皇后說著,又捂著胸口道:「好孩子,本宮如今心裡難受得緊,還要你留下替我主持大局。」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