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侃乃拆書看之曰:  賊臣蘇峻構逆祖約,跋扈欺君,擅兵犯闕,濁亂宮庭,劫掠御庫,鞭笞百官,縱橫貪暴,酷不勝言。

  朝野士民,悉皆切齒。

  嶠等思欲練兵繕甲,掃清國孽,恨力欠充,罔敢輕舉。

  惟明府仁德廣播,忠義遠孚,素為海內令望,茲特遣呈台下,請為六軍盟主,伏乞大開剪惡之心,興師同靖國難,以懲不道。

  下旗到日,願聽指揮。

  叩祈慨賜海容,敬當捧轂以俟。

  侃見書,欲從嶠、亮之請,或進言曰:“庾亮執政,大失眾心。

  前者次公子應詔征討王敦,有功不加封賞。

  今又復奪清溪柵,被峻之發火,失陣而亡,不加贈葬。

  先帝晏駕,又無褒錫,不預顧命。

  庾公恃才忽功,何可即允其約?”陶侃聽言猶豫,乃謂王愆期曰:“煩督護回見溫平南,言吾疆埸外臣,不敢越職,妄離信地。

  宜當他圖之。

  ”愆期曰:“此國家安危大任,非明府不可。

  ”侃曰:“是何言也?如郄高平、紀高陽、卞益陽,悉皆歷事舊將,奚有不可?”愆期領言回江州,把陶侃之言從頭細說一遍,又將或勸之言道之。

  庾亮曰:“陶士行非真薦此數人,實為陶瞻赴詔不及褒封,恨吾在內而然。

  如之奈何?”溫嶠曰:“他既作難,吾等豈因一人而喪厥志乎?一面使人持書再去,一面使副將軍毛寶典集兵馬前去,拜平北將軍魏該為前部,與公先發。

  隨在陶公,他若肯來甚好。

  ”因囑其行使曰:“汝見陶爺稟言,我等等不等將軍,兵已先起,肯念國恩,提兵相助,情分愈美。

  ”使去,有人將此意說與毛寶知道,言:“溫江州如此如此,陶公必然不來,我等恐難獨進。

  ”毛寶曰:“既有此言,其書中詞語必同。

  不但寬緩誤期,且又招怪。

  ”急入見嶠,問曰:“聞知右師道使請陶公,稱自先行之語,果有否乎?”嶠曰:“吾忿陶公不肯急於君難,特故搦之,實有是言也。

  ”毛寶曰:“非也。

  古雲合師貴在克和,豈宜異同?脫有可疑,亦當外示謙和,令人莫測真偽,焉可明道以拂意乎?況今用人之際,是吾去協求於彼,正合再以忠義激之,誠懇告之,陶公義人,必有念也。

  ”嶠沉吟半晌而言曰:“是吾窄矣。

  然則使命去久,其將奈何?”寶曰:“可急修書改易前辭,遣一能者飛舸連夜追去,言必得陶公來主此事,方見得為國之忠,以體先帝改遷上流倚托之重。

  陶公定然允從,庶幾可以奏捷全美。

  ”嶠即修書,卑辭慨切,遣愆期之弟王士期前去。

  三日三夜追著前使,留於舟中,不許入荊州。

  士期進城拜見陶侃,呈上書啟,言:“庾、溫二公再三致意,蓋為明府忠貫百僚,故先帝與滿朝商請,遷荊襄以防反側子,正乃預托今日事也。

  明府往昔在廣之時,尚且拯援友難,撈救民擾,涉江越嶺,恆不憚千里而赴。

  況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地、同日月者乎?知公必能刻期,仗義不落人後,以是使仆奉啟來請,萬惟莫卻。

  ”陶侃見士期道二人之意,即便當案看書,見其辭意婉切卑遜,悔過推尊,誼不可卻,遣其大將龔登為前部,將兵萬人,星夜先發,以安嶠心。

  親自囑付曰:“汝去即同溫平南進討,凡事要聽約束,不可偏執。

  我們隨後就至潯陽相會,自使人來見你。

  ”登領將令,馳赴江口俟候。

  庾亮、溫嶠見荊州兵到,喜不自勝,即點精卒萬七千人,同登先行。

  使人上書於尚書府,陳列蘇峻、祖約罪狀。

  峻聞其言大怒,思朝中官員多不負己,乃令蘇逸在京輔政,使祖約出守歷陽根本之地,自帥部眾屯於湖深,以防嶠、亮。

  嶠、亮探知賊來備己,乃使人催取各鎮之兵,即命魏該權領先鋒,龔發、龔登將左軍,毛寶、溫充將右軍,自與庾亮總中軍,俱至江中,泣謂眾兵將等曰:“吾今不揆寡弱,合兵入京,征討叛臣蘇峻、祖約,全仗汝等效力,共立功名。

  須當忘身報國,只可進前,不可退後。

  倘得成功,各有封賞。

  生死榮辱,俱在吾之主將。

  乞勿驚懼,當知邪不勝正,天必祚帝,佑汝諸人。

  ”言訖淚下。

  諸軍士盡皆奮志踴躍曰:“願舍力報公,管取奏捷,以梟賊臣。

  主帥勿慮,峻、約其能強於王敦之勢乎?”嶠、亮聽言大喜,重賞酒肉以勸勵之。

  後人有詩一首,嘆美眾將校軍士之有志氣云:  伏義從征羨眾軍,潯陽江上誓捐身。

  若非眾力甘同進,嶠亮何能奏捷音?

  第一四四回 陶侃興師討蘇峻

  晉成帝顯宗咸和三年四月,溫嶠、庾亮會兵征蘇峻,得陶侃遣大將龔登來會,乃即誓師江上,務要克平叛逆。

  只等陶侃一至,刻日齊進。

  忽有人獻言譖訴庾亮以阻陶侃,侃疑信其言,乃使人乘飛舸召取龔登還鎮,登即差人告稟溫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