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兩個兒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真的麼?是暗器麼?」

  秦大王大笑,一把將兩個小玩意收到懷裡:「也許,比暗器還厲害呢。」

  吃了飯,陸文龍懂事地早早抓了小虎頭去睡覺。

  秦大王和花溶回到房間,花溶拿起那小玩意仔細看看,小玩意依舊磨損得很久了,仔細看,上面用一隻鐵耳環鑲嵌著,一左一右,已經有些生鏽了。

  「丫頭,你今日累了,早點休息吧。」

  她凝視著秦大王的眼睛,裡面已經有了很深的血絲,連續兩三日開會,他已經非常倦怠了。但是,無論多麼忙碌,他每晚都會陪著她陪著孩子們,一家人吃了晚飯,陪著她就寢。

  「秦尚城,你也別太累著了。」

  他哈哈一笑,這聲音,太過溫柔,仿佛已經在耳邊念叨了一輩子了,也百聽不厭。

  他興致勃勃地:「丫頭,我一直在考慮,趙德基採取的顯然是圍而不該,等我們糧草斷絕,自投羅網。但是,我們現在不妨主動出擊。」

  花溶閃動著眼瞼:「如何個主動法?」

  「既然四太子找上門來,送了這麼個不咸不淡的禮物……」

  就如一個客人,聲明要送你禮物,卻只寫了個條子,寫著「禮物」二字,那是畫餅充飢。單憑這個小玩意就能嚇退趙德基?

  「四太子顯然另有準備,但是,我們也不防好好準備準備……你想,趙德基最怕啥?」

  「搜山撿海?」

  「難道不是?他最怕的便是四太子。如果四太子到了海邊,到了他的眼皮底下,你猜測,他會怎樣?」

  花溶想也不想:「他這個人,不是嚇得屁滾尿流,就是要想方設法抓住四太子……」

  「豈不正好?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

  這倒也是。

  只是,這一次,就連花溶也百思不得其解,四太子為何又跑到了南方?昔日他是因為有秦檜王君華作為據點,有大宋丞相的沿途死士保護,予取予求,風雨無阻,自然可以在宋國境內為所欲為,就連臨安一戰,他都能來去穿梭,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可是,這一次呢?

  他扶植的最大的親信已經徹底灰飛煙滅,他也徹底喪失了保護傘,不可能大規模地帶著軍隊,他還憑什麼在大宋境內來去自如?

  莫非,他想把自己的頭顱主動送給趙德基?

  臨安古道。

  昨夜的一場小雨,徹底吹醒了料峭的春寒。賣花女郎的聲音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

  「賣花囉,賣花囉……」

  「梅花、水仙、迎春花……來挑來選啊……」

  ……

  熙熙攘攘的男女,來來往往的商販,這個旖旎的城市,完全沉浸在一片春色里,春天,已經到了。

  在一個專賣水仙花的攤子前,一個身穿白袍的男子停下,仔細地嗅著這種大蒜一般的植物開出的花朵。

  但是,它不是大蒜,它種植在清水白石里,風姿卓絕,超然不群。

  就連花也是風雅的。

  這才是漢人口裡的真正的風雅。

  「大爺,買一盆花吧……」

  賣花的小女孩紅撲撲的小臉,滿是期待:「您看,這水仙多好呀……」

  他一怔,想起昔日,人家都叫的是「公子」!

  衣衫不改舊時妝,卻不經意間,已經變成了大爺。

  從公子到大爺,難道只是歲月的變遷?

  他不禁低下頭,在水仙的清水白石里,看見自己的倒影,一張滄桑的臉,泯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除了個子稍高,再也沒有任何足以引起別人注意的地方。

  他反倒笑起來,覺得欣慰。

  然後捧了一盆水仙就走。

  長街的盡頭,是一間非常清雅的小院落。大隱隱於市,這是他的落腳點,就在臨安城裡,卻沒有任何人知道。

  所有人,都叫他「爺」。

  武乞邁匆匆地進來,關了門,低聲說:「爺,東西已經托人送去皇宮了。」

  「能送到韋太后的手裡?」

  「能。」

  他一笑,在旁邊的椅子上坐下。

  灰色的袍子,古舊的沉木椅子,窗明几淨,春暖花開,一切都像早已熟悉,仿佛自己是這裡的主人。

  一杯香片,一盞茶香,雖非鈞窯的茶盞,但是,古拙里,卻真有那麼一點子的雅興。他端起來,喝了一口,熱流浸入心底,這才慢慢放下,「好,你們隨時把韋太后的消息帶回來。」

  「是。」

  這時,忽然想起秦大王!

  想起秦大王千里迢迢替自己送來的一大箱子「綠帽子」。

  不料自己今日竟然是故技重施,只是送帽子的對象變了——變成了趙德基。

  自己給他送來兩個一半金人血統的私生弟弟。

  趙德基收到會是怎樣的表情?

  韋太后回歸後,為了遮醜,史官不惜大肆篡改,將她的年齡都改大了二十歲,變成了她被俘時已經是六旬老嫗。如此,哪個男子會去蹂躪一個老太婆?

  但是,韋太后此際都不到六旬年齡,還差得遠。

  她不但有洗衣院淪為軍妓的不堪經歷,更有兩個金人兒子,鐵證如山。

  這對趙德基的殺傷力會如何他不知道,但是對於韋太后的殺傷力,卻是絕對可以想像的。趙德基號稱侍母至孝,所以,倒要看看這個孝子到底有多孝順。

  他哈哈大笑,又自言自語:「媽的,我怎麼也變成秦大王這廝一般無恥了!」

  殊不知,做無恥的人,真是比正人君子要爽多了。

  太后的寢宮。

  韋太后回歸後,在寢宮設立了佛堂,天天念經拜佛,對外並不理會世事,對兒子的一切,也很少過問。因為在北國洗衣院的慘痛經歷,她變得非常膽小,就連其他妃嬪來請安,她一段時間,也非常惴惴不安。

  但是,吳金奴和張鶯鶯還是堅持來請安。

  久而久之,她對這兩個兒媳婦,便逐漸滋生了信任和好感。一些話,也慢慢地願意對她們說了。尤其是吳金奴,多年的宮廷生活,早已磨練成精,而且,見慣了陛下的無恥和刻薄嘴臉,反而稍微滋生了一絲慈悲的情懷。在宮裡上下,更保持著一種大度的態度。韋太后回歸,她不僅經常來請安,而且為了不讓太后感到失落,更將自己娘家哥哥的女兒,主動做主嫁給韋太后娘家的兄弟,與之聯姻。因此,在皇宮裡,她已經成為太后最信任的人。

  這一日,她正在佛堂念經小憩,一名宮女進來,拿著一樣東西:「太后,這是有人叫奴婢轉交給你的……」

  韋太后慢慢睜開眼睛,但見宮女手裡拿著一個不起眼的包裹。

  「是什麼?誰人轉交的?」

  「奴婢也不知道。今日御膳房的人出去取菜,人家叫她們轉交的,說務必要送到太后手裡。」

  韋太后也不經意「打開看看吧。」

  宮女打開包裹,韋太后臉色頓時變了,立即道:「快關上門。」

  宮女從未見太后如此驚惶的臉色,立即關了門,遠遠地站在一邊,驚慌地問:「太后,這是什麼東西?」

  韋太后拿起東西,雙手微微顫抖。

  那是兩個荷包,已經很舊了。密密的針線,嬉水的小鴨子。那是自己給兩個留在金國的兒子親手繡的。

  再多的屈辱,再多的痛苦,可是,他們也是自己的兒子,十月懷胎,朝夕相處,養成那麼大。以前在皇宮的時候,生子趙德基,也是奶媽餵養;但是,那兩個兒子,卻是她親自哺乳,就如一般的民間母親,所以,對兩個兒子的感情,其實還在趙德基之上。

  她整日幽居深宮,足不出戶,為的便是忘卻,因為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出這種思念——那是充滿屈辱的見證,徒惹人笑話罷了。

  可是,到底是誰人送來這樣的一份禮物?

  她顫聲問:「這是誰送的東西?到底是誰?人現在哪裡?」

  「送東西的人說,您看了就會知道。」

  她急忙拆開荷包,但幾次都打不開,手顫抖得厲害,好容易,終於拆開,裡面是一張字條,寫得四平八穩,仿佛出自什麼販夫走卒之手,毫無美感可言。

  「太后,請下令趙德基速速退兵,不然,你的兩個兒子就會送呈大宋天下臣民,讓大家一睹當今天子兩個金人血統私生弟的風采!」

  她頓覺頭暈眼花,身子搖搖欲墜。

  「太后,太后……」

  她身子一軟就癱坐在身後的椅子上,六神無主,扶著額頭。

  「陛下……陛下他現在在幹什麼?」

  太后幽居深宮,不問世事,並不知道兒子已經跑去剿匪了。

  「回太后,聽說陛下偷偷出去剿匪了……」

  「剿匪,他是天子,用得著御駕親征麼?什麼土匪這麼厲害?」

  「聽說是海盜。」

  ……

  她更是慌張,緊緊地捂著額頭,「快,叫吳娘子……快……不要驚動任何人……」

  吳金奴正在輔導兒子念書,忽然聽得太后急詔,立即便安頓了兒子來到佛堂。

  屏退左右,吳金奴親手關了門,發現很大不妙。

  「太后……」

  韋太后雙手發抖,一見她,立刻如見了大救星,急忙將荷包和信紙遞了上去。

  吳金奴一看,立即什麼都明白了。

  儘管韋太后的經歷,回來後,大家都隻字不提,不聞不問,但是,一些小道消息多少也是知道的。

  但是,當她真的被證實有了兩個兒子,也還是令吳金奴極大的震撼。

  「吳娘子,你說該怎麼辦?」

  吳金奴冷靜了一下,才問:「這是誰送來的?」

  「不知道,誰都不知道那個送信的人。陛下去了哪裡?」

  吳金奴不得不如實稟報:「陛下去沿海剿匪了。」

  「海盜?海盜關陛下什麼事情?值得如此大動干戈?」

  吳金奴苦笑一聲:「太后有所不知。這個海盜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四太子搜山撿海,救了陛下一命的秦大王。」

  「啊?既然如此,陛下為何去剿滅他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