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說到後面,她自己的底氣也弱了下去,耳廓上更是沾染上了一層紅暈來。
祝蘅枝也不勉強,假裝沉吟一聲,換了個話題,「算了,你不想說也無妨,只是,我覺著,你兄長剛剛說的話有道理,你雖然身份有些尷尬,但如果真得將你封為郡主,那你哥哥作為皇帝,日後也能在史書上留一個善待罪臣之後的名聲,其實也不錯。」
秦宜寧立刻抬頭,「你明知道我想要什麼!你還……」
她話說一半,才發現祝蘅枝臉上帶著笑意,原來是故意戲弄她。
「其實你告訴我也無妨,我還能幫你旁敲側擊下他的心思。」祝蘅枝繼續循循善誘。
秦宜寧似乎是躊躇了下,才和她說了與陳聽瀾之間的事情。
其實要追溯到很早了,早到祝蘅枝當時還在上京的東宮裡。
那個時候祝蘅枝被秦闕關在東宮裡,真得是他的金絲雀,秦宜寧也經常來看她,和她說說話。
有一回,當真是偶然,在前院裡碰見了陳聽瀾。
其實只是匆匆打了個照面,卻惹得秦宜寧心弦一顫。
只是當時,她尚且不敢對陳聽瀾抱有不該有的念想。
現在想來,無非是自己當時被困在身份的束縛中,覺得自己不過是高陽王府很是鄙薄的一個庶女,即使按照規矩,是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放在嫡母膝下教養的,可畢竟是有偏頗的,她一年四季,就是幾次家宴,才能看見自己所謂的父親。
她的命運,大概也就是日後高陽王在需要聯姻的時候,想起來自己還有這麼個女兒,於是上表封個郡主縣主什麼的,作為家中的棋子。
但陳聽瀾不一樣。
她在閨中的時候,就聽過他。
即使不是陳大將軍親生的,周身卻自帶貴氣,論武功,可以和當朝太子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論文才,又是正兒八經科舉出身,憑藉著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年紀輕輕便做到太子詹事的位置上的。
如若有朝一日,太子登基,他就是肱骨之臣,當朝新貴。
那時的秦宜寧,自覺自己和陳聽瀾之間是天差地別,只是心中悄悄仰慕,在東宮偶爾撞見人了,都是頷首問個好,不再多說一個字。
她怕要是自己再出格逾矩一些,這些閒話就會傳到高陽王府里去了,而自己那位嫡母,高陽王妃,素來規矩嚴苛,如若叫她知道了,自己以後再想悄悄出門,怕是難了。
但帶著她走出這個堪堪讓她自閉的陰溝里的人,正是陳聽瀾。
說來諷刺的是,事情的轉機,恰恰是在高陽王被滅門的時候。
在那之前,秦宜寧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去過東宮了。倒不是說被嫡母發現了,而是不能如尋常那樣進入東宮了,每次到了門口,都會被下人攔住,理由便是太子妃重病,需要靜養,而這些都是太子殿下的意思。
她開始真得以為是這樣,直到那天晚上,府中突然開始吵吵嚷嚷的,她驚慌地披上衣服出去一看,才知道是太子奉皇命捉拿自己的父親,高陽王。
廟堂上的那些陰謀算計她不清楚,但她能想明白一件事,自己那位太子哥哥之所以突然不讓自己去東宮,無非是在有所醞釀,不想在最後這一下的時候被牽上關係。
可是她還不想死。
她想起從前在東宮的時候,祝蘅枝和她說的那句——凡事,活著最大,這條命沒了,就什麼也沒了。
於是她冒險跌跌撞撞地跑到前院去,見到了秦闕。
秦闕身邊身後都是穿著盔甲的親兵,聚著照明的火把,她身後是滿是殺戮聲音的庭院。
她只來得及倉皇地向後看了一眼,她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
要麼是在府中坐以待斃,要麼出來秦闕這裡,求他高抬貴手,搏得一線生機。
她記得她當時抱著秦闕的小腿,近乎於哀求地求他:「我真得什麼也不知道,太子哥哥能不能看在嫂嫂的面子上,不要殺我,寧寧、寧寧想活……」
在秦闕身邊的衛兵將她從人身上「扒」下來的時候,她以為自己要完蛋了。
但沒有想到,秦闕真得留了她一命。
但也一時沒有別的地方安排她,索性就把她扔給了陳聽瀾。
陳聽瀾雖然早已過了弱冠之年,但這些年一直跟著秦闕東征西討的,也沒有娶妻,偌大的陳府,實際上就是陳聽瀾一個。
隨便給秦宜寧找個住處,倒也不是什麼難事,也不會引人懷疑。
她那個時候,以為陳聽瀾畢竟是秦闕的心腹,應該對她的態度和太子沒有什麼兩樣。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陳聽瀾對她以禮相待,她沒有正式受封成為郡主,陳聽瀾便也只是客客氣氣地喊她一聲「秦姑娘」,府中可以任憑她隨意走動,下人也隨意使喚,為了方便照顧她,還特意往進買了兩個女使,近身伺候她。
唯一限制她的,就是不能出府,因為高陽王府剛剛全府伏誅,除了她,秦宜寧。
剛換了地方,她睡不著,於是夜裡出來走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祝蘅枝也不勉強,假裝沉吟一聲,換了個話題,「算了,你不想說也無妨,只是,我覺著,你兄長剛剛說的話有道理,你雖然身份有些尷尬,但如果真得將你封為郡主,那你哥哥作為皇帝,日後也能在史書上留一個善待罪臣之後的名聲,其實也不錯。」
秦宜寧立刻抬頭,「你明知道我想要什麼!你還……」
她話說一半,才發現祝蘅枝臉上帶著笑意,原來是故意戲弄她。
「其實你告訴我也無妨,我還能幫你旁敲側擊下他的心思。」祝蘅枝繼續循循善誘。
秦宜寧似乎是躊躇了下,才和她說了與陳聽瀾之間的事情。
其實要追溯到很早了,早到祝蘅枝當時還在上京的東宮裡。
那個時候祝蘅枝被秦闕關在東宮裡,真得是他的金絲雀,秦宜寧也經常來看她,和她說說話。
有一回,當真是偶然,在前院裡碰見了陳聽瀾。
其實只是匆匆打了個照面,卻惹得秦宜寧心弦一顫。
只是當時,她尚且不敢對陳聽瀾抱有不該有的念想。
現在想來,無非是自己當時被困在身份的束縛中,覺得自己不過是高陽王府很是鄙薄的一個庶女,即使按照規矩,是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放在嫡母膝下教養的,可畢竟是有偏頗的,她一年四季,就是幾次家宴,才能看見自己所謂的父親。
她的命運,大概也就是日後高陽王在需要聯姻的時候,想起來自己還有這麼個女兒,於是上表封個郡主縣主什麼的,作為家中的棋子。
但陳聽瀾不一樣。
她在閨中的時候,就聽過他。
即使不是陳大將軍親生的,周身卻自帶貴氣,論武功,可以和當朝太子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論文才,又是正兒八經科舉出身,憑藉著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年紀輕輕便做到太子詹事的位置上的。
如若有朝一日,太子登基,他就是肱骨之臣,當朝新貴。
那時的秦宜寧,自覺自己和陳聽瀾之間是天差地別,只是心中悄悄仰慕,在東宮偶爾撞見人了,都是頷首問個好,不再多說一個字。
她怕要是自己再出格逾矩一些,這些閒話就會傳到高陽王府里去了,而自己那位嫡母,高陽王妃,素來規矩嚴苛,如若叫她知道了,自己以後再想悄悄出門,怕是難了。
但帶著她走出這個堪堪讓她自閉的陰溝里的人,正是陳聽瀾。
說來諷刺的是,事情的轉機,恰恰是在高陽王被滅門的時候。
在那之前,秦宜寧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去過東宮了。倒不是說被嫡母發現了,而是不能如尋常那樣進入東宮了,每次到了門口,都會被下人攔住,理由便是太子妃重病,需要靜養,而這些都是太子殿下的意思。
她開始真得以為是這樣,直到那天晚上,府中突然開始吵吵嚷嚷的,她驚慌地披上衣服出去一看,才知道是太子奉皇命捉拿自己的父親,高陽王。
廟堂上的那些陰謀算計她不清楚,但她能想明白一件事,自己那位太子哥哥之所以突然不讓自己去東宮,無非是在有所醞釀,不想在最後這一下的時候被牽上關係。
可是她還不想死。
她想起從前在東宮的時候,祝蘅枝和她說的那句——凡事,活著最大,這條命沒了,就什麼也沒了。
於是她冒險跌跌撞撞地跑到前院去,見到了秦闕。
秦闕身邊身後都是穿著盔甲的親兵,聚著照明的火把,她身後是滿是殺戮聲音的庭院。
她只來得及倉皇地向後看了一眼,她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
要麼是在府中坐以待斃,要麼出來秦闕這裡,求他高抬貴手,搏得一線生機。
她記得她當時抱著秦闕的小腿,近乎於哀求地求他:「我真得什麼也不知道,太子哥哥能不能看在嫂嫂的面子上,不要殺我,寧寧、寧寧想活……」
在秦闕身邊的衛兵將她從人身上「扒」下來的時候,她以為自己要完蛋了。
但沒有想到,秦闕真得留了她一命。
但也一時沒有別的地方安排她,索性就把她扔給了陳聽瀾。
陳聽瀾雖然早已過了弱冠之年,但這些年一直跟著秦闕東征西討的,也沒有娶妻,偌大的陳府,實際上就是陳聽瀾一個。
隨便給秦宜寧找個住處,倒也不是什麼難事,也不會引人懷疑。
她那個時候,以為陳聽瀾畢竟是秦闕的心腹,應該對她的態度和太子沒有什麼兩樣。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陳聽瀾對她以禮相待,她沒有正式受封成為郡主,陳聽瀾便也只是客客氣氣地喊她一聲「秦姑娘」,府中可以任憑她隨意走動,下人也隨意使喚,為了方便照顧她,還特意往進買了兩個女使,近身伺候她。
唯一限制她的,就是不能出府,因為高陽王府剛剛全府伏誅,除了她,秦宜寧。
剛換了地方,她睡不著,於是夜裡出來走動。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