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現如今,兩州的人口已從當初戰後的不到四十萬人,發展到了超過六十萬人。

  其中不乏青壯,感念楚霽恩德,志願參軍,在這亂世之中,守護兩州安寧。

  滄州鹽湖出產的雪鹽風靡全國,備受世家貴族的追捧,其收益已遠超楚霽的其他產業,日進斗金都是過分謙虛的形容詞。

  只是這些銀子,全都填了軍隊這個大窟窿。

  兩州守軍按照秦縱的規劃,已然有了十萬之數,再加上楚霽的私兵,一共是十三萬。

  雖說是這麼多張嘴要吃飯,但只需從官府慣例的軍費中撥出即可。

  但禁不住秦縱是個「敗家」的。

  他說要給楚霽訓出一支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自然一絲一毫都不會含糊。

  鎧甲、武器、戰馬……一應物什都是最精良的,其中耗費可想而知。

  再加上秦縱訓練有方,軍隊上下團結一心,此時楚霽手中的軍隊,比之當年讓大雍聞風喪膽的秦家軍,更勝一籌。

  只是旁的裝備都好說,楚霽有錢又有勢,還有鐵礦,鎧甲武器都來得容易,但上等的戰馬卻難尋。

  原先天下還算太平時,楚霽能倚靠官職和楚家商隊掩護,從東蠻買進戰馬。

  但如今天下大亂,阿史那鉅憑藉蜀州與東蠻相近的地理優勢,逐步重新掌控了東蠻。

  戰馬又是極為緊缺的物資,縱使是楚霽,也難以施展開來。

  好在,大闕亦有寶馬出產,甚至比之東蠻的還要好上幾分。

  楚霽知道,大闕願意將馬匹賣給自己,鮮于博在其中出力不少,自己算是欠了個人情。

  因此,這一回鮮于小侯爺寫信相邀,還是以大闕王室的名義,楚霽還真是不好不去了。

  *

  大闕王城巍峨的城門下,王世子宗政延親自在城門口迎接等待著,一旁是明顯有些興奮的鮮于博。

  城門大開,世子相迎,侯爺接待,兩側文武百官夾道而立,是一國接待使臣的最高禮節。

  按理說,楚霽不過只是大雍的一個州牧而已,並不適用這樣的禮節。

  但這幾年來,互市亨通,兩族百姓互通有無,大闕又從兩州百姓那裡獲得糧食無數,這才安穩地度過了日子。

  真論起來,楚霽不僅讓大闕百姓不再飢餓,更是讓大闕王室免於動盪,再高規格的禮儀也受得起。

  再者,現如今的大雍是什麼形勢?

  旁人或許看不清,但大闕王在位多年,又是個勵精圖治的,旁的不說,這分析局勢的眼光差不了。

  大闕皇室現如今避居於東南一帶,已然是一片頹敗之勢,大廈將傾,再難挽回。

  那位洵州王蔡曠雖說現在瞧著銳不可當,也的確是占著中原四州,可此人短短兩年便擴張至此,便知他窮兵黷武,只曉得一味用蠻耍橫,卻很少行安定民生、休養生息之策。

  現下的勢如破竹不過是一時的,再過兩年,民不聊生之下,後繼無力不說,不知又要生出多少反噬來。

  還有別的大小州的州牧或高官,雖說沒像蔡曠那般自立為王,卻也各有各的心思。

  大闕王知道,楚霽也不例外。

  但在他看來,這天下鹿死誰手,雖說尚未能有定論,可終究楚霽的贏面更大。

  別看他手裡只有兩個州,但這僅從互市的繁榮便能看出兩州的繁盛。

  更何況,楚霽手裡不知多少萬貫家財專門養著軍隊,光是他買戰馬的錢,便能低大闕一年國庫的收益。

  有秦縱這樣的人為他訓練軍隊,當年的大闕軍隊在不到兩萬人的滄州軍面前都潰不成軍,可以想見其現在的恐怖實力。

  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強悍勇猛,儼然是一副龍興之像。

  大闕王邀楚霽前來,實際上是有事相求呢。

  并州牧眼饞互市的繁榮,想要據為己有。

  但現如今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滄州大將乃是當年那個被帶到盛京城的俘虜,南奚秦家軍的少帥,秦縱。

  成為滄州主將後,他帶著一萬人擊退大闕軍,生擒其主帥三人;他單槍匹馬闖入洵州城,救出被蔡曠扣押的卓詢之;他與楚霽配合地天衣無縫,兩個月拿下了周珩雄踞多年的膠州……

  秦家少帥的過往已足夠精彩,現如今的秦縱將軍翻過篇章,書寫著新的傳奇,為了他獻上全部忠誠的主公,楚霽。

  并州牧不想觸了秦縱的霉頭,兩州之間又有高山相隔,他便將主意打到了大闕頭上。

  雖說現在還都只是小股兵力的試探,但誰也說不準并州牧什麼時候便會大軍來襲。

  大闕是個小國,人口不豐,錢糧亦不豐,這兩年靠著互市和楚霽買馬的錢,這才好過不少。

  當年,大闕想要偷襲滄州,都要舉全國之力。

  現如今,面對并州牧的強勢,他們也感到些許的疲於應對。

  在宗政延和一眾人等焦急又祈盼的目光中,官道上那個的隊列終於近了。

  雖說隔著不遠的距離,瞧著並不十分真切,但他們依稀可以看到,在隊伍的最前方,一個青年身跨黑馬,端的是氣勢不凡。

  再往後看,隊列之中赫然是一架寬大的馬車。

  離得遠,旁的看不清楚,但能看得出馬車行駛得十分平穩,聽說是滄州那裡的新奇玩意兒,說是用一種橡膠的東西包裹在車輪外頭,車子就怎麼也不會顛簸打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