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能起到防風固沙作用的遠不止是槐樹。

  只是楚霽總有私心。

  他總是記得少年人裝著醉,伏在他肩頭,嘟囔著要吃槐花糕。

  院中移栽的槐樹遠不足以平他心中波瀾濤濤,唯有以滿城槐花相贈才能勉強聊表心意。

  每每他瞧著秦縱從槐樹下走過,便仿佛能夠見到遍植槐樹的涪州城中,秦家小公子明快地成長著。

  那時,他身後是秦家滿門忠烈的榮光,是自己天賦卓絕的明朗,是可以預見的青雲直上。

  好在,今日滄州城中的秦小將軍,被他養得也不差啊。

  滄州城中的百姓對於他要種植槐樹並不曾有過什麼異議。

  什麼防不防黃沙的他們倒是不在意,這麼多年來都習慣了。

  可一聽說這是秦將軍家鄉的樹,一個個都卯足了勁兒,自發地組織起來,同衙門的人一起挖坑種樹。

  秦將軍瞧著年紀就小,聽說又早早沒了父母親族,若是他們連替他種一些家鄉的樹都做不到,那還憑什麼被秦將軍保護著呢?

  想起當時滄州百姓的反應,楚霽輕笑出聲:「槐通人鬼,可焉知這些不是他們的摯友親人呢?或許便是這些魂魄,正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人。」

  一如秦縱的父母和將士,也一定在守護著他。

  楚霽帶著卓詢之粗略地參觀了一番滄州城,便在醉鄉樓里給卓詢之接風洗塵。

  酒足飯飽後,楚霽半是玩笑半是正色道:「滄州之景,比之盛京如何?」

  卓詢之何等人物,怎會聽不出楚霽話中之意?

  楚州牧這是在問他的打算呢。

  可關於留在滄州還是回到盛京,在離開金殿朝堂時,他便早有決斷。

  卓詢之站起身來,向後撤了一步,恭敬拱手道:「此間風景獨好,絕勝皇都靡靡煙柳。」

  楚霽展顏一笑,親自將卓詢之扶起:「得卓先生此言,楚霽心安矣。現有一事,還請卓先生相助。」

  卓詢之從善如流地直起身,從袖中拿出一沓摺疊整齊的紙:「主公所想所需,便在這幾張紙上了。」

  楚霽大喜過望,將那紙展開,上頭力透紙背的字跡清晰地寫著此間文字的注音之法。

  一圈一橫,都是卓詢之和楚霽的心血。

  自從決定研究拼音以來,楚霽與卓詢之的書信往來便不曾斷過。

  楚霽將自己從大闕古籍中得到的靈感匯集起來,卓詢之又憑藉自身博學,結合了楚霽的這些靈感,終於在前幾日來到滄州的途中完成了拼音的編纂。

  「有此拼音,何愁天下文脈不通?」卓詢之見楚霽捧著那些紙,半晌也說不出話,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幾月前,當楚霽來信說要給天下文字統一注音拼讀之法時,卓詢之便被他的這份智慧和胸襟震撼了。

  字同音,使其傳之天下,而後啟民智,使天下慧矣。

  當然,在此之前,楚霽要先解決膠州一事。

  有了拼音,便能更加便捷地使用活字印刷。

  是以,楚霽便可以進行下一步了——發行膠州時報。

  膠州農業極盛,遠比滄州富庶,多的是耕讀之家。

  待到時機合適之時,只需將膠州時報在膠州大面積地發行開來,必然最先引起讀書人的震怒,從而席捲全城。

  而此時,遠在洵州的秦縱,正在為楚霽創造這個時機。

  第九十七章

  時間一晃又過去了近一個月, 大約蔡曠也終於按奈不住準備起兵,洵州城內已成戒嚴之勢。

  城門口處的守衛逐漸收緊,每日往來人員都要接受盤查。

  城內大約也是接到了風聲, 商鋪閉門不開者有半數之多。尤其是瓦舍勾欄之類,再無了往日的夜夜笙歌。

  客棧酒館看管得格外嚴格,往來住店的幾乎每日都要被衙役官兵問詢。

  秦縱雖不懼這些, 但能少些麻煩便最好。

  是以,在一日他以明面上的身份正大光明出城後,又半夜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地回到了洵州城中,住進了錢莊的後院。

  這日一大清早, 秦縱便收到了楚霽親筆。

  信上說卓詢之已然安全抵達滄州、又告知了他周珩下毒一事,好在薛正他們已經初步控制了桐昌城……近日來發生的一幹大事,寫得是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秦縱卻撇了撇嘴

  ——楚楚變壞了。

  大半個月才寄來這麼一封書信, 還說的都是旁的男人。

  對於自己,那是一句也不提。

  不就是他上次借著錢莊每月例行傳信匯報之時,在一干公文裡頭夾了一張字條嘛。

  上書「楚家小郎醫術精進,甚慰矣。」

  小郎指家中幼子,楚霽在家中行三, 本就最小, 如此稱呼倒也不算是過分。

  可壞就壞在「小郎」二字亦可指醫館裡的學徒,結合著那一整句話的意思, 楚霽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小混蛋這是調侃他呢。

  秦縱離開滄州時,楚霽心下擔憂, 什麼解毒丸、金瘡藥、消炎散……都是他親自到藥廬取來包好的。

  而後, 他又一字一句地叮囑著秦縱如何使用的,全然忘記了秦縱自己就是個醫術高明的。

  偏偏秦縱也不點破, 楚霽說一句他便認真地應一句。

  現下楚霽又親自包了意為相思的當歸紅豆送來,又問能不能解疾,可不就是活脫脫的一個醫館小郎嘛,還是個念著心上人的醫館小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