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不會告訴他們,孔子的徒弟子路,七十二聖賢之一,當初是穿著軍裝拿著劍去找孔子辯論的,然後傳聞是被孔子打服了,才當了他的徒弟。

  ——畢竟「子路陵暴孔子」,看這個性格,怎麼都不像是被「以德服人」。

  當事情傳出去後,天下儒生、士子極度亢奮了,出現不少士子一人、一書、一弓、一箭就往國外去了。

  有錢的造船出海,去半島,去新大陸……

  沒錢的靠雙腿或者努力買一匹馬,去草原,去塞外,去陸上國家……

  教化天下一直以來就是儒家的終極理念,就連季歲都麻溜地辭官,決定去征伐新大陸。

  華夏史稱——文化大爆發。

  別國史稱——文化入侵。

  老皇帝對此算是喜憂參半:「不少有能力的士子都跑去國外講述學說了,那誰來給大夏當官?」

  而他傾述的對象一般都是竇皇后。

  竇皇后沉吟兩息,問:「如今官員儲備不足麼?」

  「倒也不是。挺足的,上千人等著當官,學識也不低。」

  老皇帝露出肉疼神色:「只是我想到那些外出的士子,本來是可以來給我當官的。」

  竇皇后哭笑不得:「如今官場沒什麼位置,總不能讓他們空耗著吧?士子外出傳揚國威,利大於弊,你想想前朝那萬國來朝的輝煌。」

  老皇帝摸了摸下巴:「也是。」

  他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短時間內看不出來成效,但長時間必有豐盛收穫的決策。

  只不過,老農思維作祟,讓他總想大夏人一心一意經營自己的田地,不要老想著經商、出海,這是不務正業。

  但他也有魄力——

  「那就看幾年!看看這個政策是好是壞。」

  不過,根本不需要幾年,半年後,海外有消息傳來。

  有一位縱橫家傳人在海外用自己的縱橫術,幫助一個小國合縱連橫,在夾縫中生存壯大,聲名大振,且成為了諸國座上賓,深受愛重。

  在大夏境內的縱橫家傳人們:「!!!」

  對啊!大夏沒有施展縱橫家學術的土壤,但國外有啊!國外有許多地方是小國並立的,這不就是他們一展平生所學的地方嗎!

  說不定他們還可以像某個前輩一樣,一人滅一國!

  嗷嗷嗷嗷——

  史書在向他們發出召喚,縱橫家傳人開始沖了。

  *

  這個時期的華夏,國力上絕對是舉世無雙的。

  它可能遠遠不及以前某些朝代頂尖時候的繁榮,但同期確實沒它能打。

  而儒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奔赴海外搞風搞雨的同時,也使得海外對華夏文化非常憧憬。

  原來華夏有那麼強大的文化,有那麼多大哲學家。

  ——在他們眼裡,諸子百家的創始人都類似於哲學家。而且,還是能夠定一國生死的哲學家。

  一時間,學習華夏文化成為了海外大國小國的新風潮。小國是慕強,大國是好奇,華夏文字、華夏語言成了王室與貴族的象徵。而對於一些已經將華夏百家來人奉為座上賓的國家,王室甚至主動請大夏賜姓,向其進貢稱臣。

  還有不少土著遠赴萬里來到中土,希望能拿到大夏的戶籍,在大夏定居。

  白澤站在時光長河下游,踩著巨人的肩膀,一語道破天機:【文化向心力。】

  朝堂中這些頂尖的聰明人迅速拆解了這個詞,理解了意思——文化向著中心的力量。

  他們華夏,就是中心。

  文武百官頓時嘴角上翹,走路生風,連幹活的勁兒都多了幾分。

  之前許煙杪說華夏的天文學落後於國外,他們可還憋著一口氣呢。

  現在誰落後誰?誰崇拜誰?看看!好好看看!

  「咳咳,許煙杪。」禮部尚書裝模作樣地把手裡的公文放到許煙杪面前:「你看看這些要移居我大夏的外夷,數量太多了,也不知道這樣安排可不可行。」

  【啊?我?你問我一個吏部的安排外國移民的條規合不合理?】

  許煙杪保持禮貌的微笑:「好。」

  然後順便翻一下系統,看看能不能翻到原因。

  【誒?不只是問了我,其他幾部也問了——哦~那我就懂了,是為了炫耀這份功績啊!】

  禮部尚書自然地整了整衣服領子,同樣面帶微笑。

  當然不是,都送一遍只是為了不讓送你顯得很突兀。

  順便催促:「許郎你快看——」

  吾大夏與國外文化孰美?

  許煙杪認真閱讀完,很震驚:「待遇這麼好嗎?」

  禮部尚書:「到底是第一批人,總得給些優待,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丁偏移進來……走!我帶你去看看!」

  然後,許煙杪就被拉到了大夏的外國城——蕃坊之中。

  裡面多的是其他膚色、其他發色瞳色的外國人,或是抱著絲綢從坊外回歸,或是站在街邊用蹩腳的大夏官話與人交談,說自己住的院落後頭有幾分地,到時候兩分當瓜地,一分當菜園。

  熱鬧得很。

  「這些外邦人都有戶籍。」禮部尚書輕聲說:「想成為大夏人,在大夏買房定居分地,就必須有戶籍。」

  ——有了戶籍就能收稅征徭役了。

  對,不管你是什麼人種什麼發色瞳色什麼語言,來了大夏就得交稅服徭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