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在這麼多白銀流入的情況下,米價還是很穩定:

  明初期:洪武年間,全國米價一石0.5兩。

  明中期:弘治年間,北京米價一石1.8兩

  隆慶開關之後,北京米價一石0.5兩

  明後期:萬曆年間,受了水災,米價才升到一石1.6兩銀子,平時一石0.5兩

  崇禎年間,明末了,米價漲到一石3.6兩銀子】

  (所以,金銀島的金山銀山,還是能吃得下的。)

  *

  周高宗進攻倭國那事,參考了隋朝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落處天子」,以及「蒙古攻日」。

  然後,蒙古攻日,我始終不懂的是……為什麼會用平底的河船出海(懵逼),這遇上颱風,你不翻誰翻啊。

  *

  第56章 背中七槍自殺啦!

  「是這樣的陛下。」左軍都督僉事說:「我也有個朋友……」

  永昌侯:「呵呵,下賤。」

  左軍都督僉事理直氣壯:「下賤就下賤!不圖那個的!是太監!」

  其他武將、侯爺同樣非常激動:「陛下!打吧!」

  「陛下!只要能避開邪風,區區倭國!臣彈指可滅!」

  「陛下!臣願意當前鋒!」

  「臣去左軍!」

  「臣往右路!」

  「陛下!臣有水戰經驗!」

  反而是老皇帝這個時候,腦熱程度下降了,開始思考了:「先等等,還不能出兵……」

  【哎呀!還等什麼!】許煙杪都急了:【可惡!恨我沒出過海!利益是最大動力,要是我能說一下,那邊不止一座金山銀山就好了。老皇帝一定咔咔打!】

  老皇帝在心裡搖頭。

  許煙杪還是不太懂政事,出兵哪有那麼簡單。

  「戰爭不是打著玩的……」

  【甲斐東北部黑川谷附近有座金山。】

  老皇帝:「……」

  按住心底的動搖。

  努力往下說:「渡海作戰,確實可以以周邊海島作為後勤補給地,但倭國同樣地處島嶼,逼迫其城下之盟可以,若想要長期統治比較困難……」

  【南部還有湯之奧金山群,大概六座金山吧……】

  「雖然困難也不是不可以克服……」

  老皇帝艱難地繼續表達:「但是,還得考慮一下,打下來後的運輸問題,如果不花心思治理,只是掠奪資源,那些資源運輸回中原,所廢人力物力只怕是用之如泥沙,其中最多的便是糧食消耗。」

  「而且,你們可能不知道,倭國的資源並非是糧食,而是礦穴,運回來後,想要變現成糧食,還得再以其去鄰近小國購買,這其中,若有什麼天災人禍,國中缺乏糧食,只怕……」

  老皇帝嘆氣:「再有金銀,到時候也不能吃啊!」

  【還有信濃、武藏、駿河……這些地方大概二十八座金山?】

  【啊!對了!!!】

  【足尾銅山!最鼎盛的時候,一年能產出兩百萬斤的銅!】

  【那可是兩百萬斤的銅!】

  兩百萬!

  可解銅荒的燃眉之急啊!!!

  老皇帝手一抖,迅速道——

  「但是其實金銀也不是不能吃。」

  在地方官和藩王懵逼的目光中,老皇帝以驚人的速度改口:「朕剛才想到了個辦法,可以先迫使倭國簽訂城下之盟,勒令他們每歲上貢歲幣,運輸往中原,其中糧食消耗,由倭國自己負擔。」

  錢財使人心動。

  只要能有錢,沒什麼是辦不到的。

  在今天之前,老皇帝都沒想過自己能反應這麼機敏,想對策的速度能這麼快。

  永昌侯的反應也突破了自己的極限:「陛下!臣有個辦法!可以困住倭人!」

  「愛卿快快說來!」

  「倭國位於海上是其優勢所在,誰要打他們,首先要訓練水軍,打造船隻。其次,渡海而戰本就是兵家大忌,耗費頗大,再加上此地貧瘠,多山地,還多地動,縱是打下來也是一塊雞肋,是以,尋常人不會對他們動兵。」

  ——當然,這是在不知道那邊有多少金山銀山的情況下。

  不少官員點了點頭。

  打仗是要燒錢的,別看那銀山年產五百萬兩白銀很多,實際上,假如帶十萬人馬去打西域(新疆那塊),這點錢連路費都不夠。

  在周、夏之前,還有著不少朝代。其中一個朝代也是大國了,派兵去攻打西域,花了三年才打下來,其中簡直和填無底洞一樣,統共花了二千六百七十萬兩白銀。

  打下來後,派兵駐守,每年開銷足足八百五十萬兩,和打仗時的花銷也沒差多少。

  而如果他們打下倭島,恐怕付出的軍費還要更多——至少西域沒那麼多山地和頻繁的地動啊!

  永昌侯喉嚨動了動,雙眼簡直像是亮著光。

  可能是金礦銀礦的光吧。

  「但是!這也是倭國的劣勢!只要我們在海上對其封島鎖海,他們根本無法突破!」

  雙方水軍力量就不是同一個等級的。

  「以倭國周邊之島為基,譬如其北面的耽羅島,還有周朝進攻九州島前,先要進攻的對馬島、壹岐島,及周邊其他將倭島圍起來的島嶼,我們的水師將其占領,徹底封鎖倭人出海的路。之後,再打到倭王簽訂盟約,納貢歲幣。」

  「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