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良原本見老農一臉懷疑看著自己,頗有幾分莫名,聞言倒立刻懂了,他若是農家掌門,想來跟著扶蘇前來是想求見王上,哪知本該玄衣纁裳的王上不在,反倒是自己這白衣之人在此...

  在張良與陳谷寒暄之時,明赫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農家,農家來秦國了,他們肯定有辦法解決割麥之事的!

  ...

  很快,張良便帶著孩子們打道回宮,將陳谷入秦一事稟告君王,再命人帶陳谷進了章台宮,明赫則順勢賴在了父王身旁,他要留下來給父王當幫手,把農家留下來!

  大殿之上,看著眼前丰神俊朗的年輕秦王,陳谷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是也,對方的容貌之盛雖遠勝他想像,但任這年輕人笑得再和煦,他劍眉鳳目間隱現的龍躍九天之氣勢,舉手投足隱藏的睥睨天下之威嚴,才是以七國為烽台、以六合為一家的秦王該有的赫赫尊容!

  他行禮拜道,「農家第三十一代掌門陳谷,幸得潁川陳平縣令之推薦,前來拜見秦王!」

  嬴政大步急急下殿,來到陳谷身旁,毫不介懷他滿身沾滿污泥的衣衫,親手將他扶起身,面帶喜色道,

  「聽聞陳穀子入秦,寡人喜不自勝,此乃我大秦萬民之福也!當年,陳相子離儒門入農門拜許行子為師,未料百年來,將農家之道延續下來的正是陳氏一族,先生與祖輩心性之堅韌,一心造福萬民之景行,令寡人敬仰萬分!」

  陳氏對農家而言稱得上續命之恩,畢竟,連許行的後人都不肯再在田間吃苦,是陳氏一族憑著「農耕之道可助萬民」的執念,硬生生勒令後世兒孫必須堅守農道,絕不可叛出師門。

  嬴政此言,讓帶著門人在楚國東躲西藏、惶惶入喪家之犬多年的陳谷,險些當場落下淚來——世間,竟有人還記得他陳氏的功勞,竟有人第一回 在他面前,提起陳氏的功勞!

  而此人,竟是秦王!

  許是這突如其來的認可,讓他心頭被衝擊得有些脆弱,陳谷忍不住抬首哽咽道,「不過是些不堪一提的陳年舊事罷了,秦王竟還記得...不怕秦王笑話,當日祖師許行子收弟子數十人,數百年後的今日,農家門人亦不過區區數十人,陳氏不才,將農家變成區區不入流之小道,著實有負祖師啊...」

  當初楚莊王在位之時,農家弟子達上千人,楚國國力驟然大增,乃因糧食產量大增,可惜啊!

  嬴政看著面前被風吹日曬得布滿皺紋的老人,臉上布滿了時過境遷的哀傷,遂認真寬慰道,「陳穀子何須妄自菲薄?陳相子乃大儒門生,若肯前往列國求官,求得千鍾之年俸自不在話下,但他深知農耕為百業之首,若能早一日改良農耕之法,天下間便能早一日少餓死些庶民,農家之道以拯救蒼生為已任,比之諸子空談之道,真不知勝出幾多...」

  「再者,寡人聽聞,陳氏世代讀書習字,在為百姓教授農耕之法時,更會以木為筆、以土為紙,教授百姓識字之道...濟世安民,此乃聖人之道也!」

  陳谷怔怔看著眼前風姿俊逸的秦王,聖人之道?

  被列國君王嫌棄不堪的農家,竟是聖人之道麼?

  秦王對農家的評價,竟是如此之高麼?

  嬴政此言倒並非虛情假意之詞,在他心中,本就一切實用之法皆為聖人之道,一切空口亂政之道皆為無稽之談——秦國本就極其重視農耕,更何況如今土地遼闊、潁川各處貧瘠土地亟需治理、隨著高產糧種的推廣提高秋收效率迫在眉睫...

  如此一來,農家能助秦國百萬之民,不是聖人之道又是何道?他早就盼著農家入秦了。

  陳谷懵懵然回過神來,又試探道,「秦王既認為農家之道為聖人之道,可願做『天子親耕,后妃親織』之聖人?」 (2)

  此乃許行所著《神農書》之言,鼓勵君臣與庶民一道下地種田,凡事親力親為,如此一來,朝廷便無須向百姓徵收稅賦,人人有飯吃有衣穿,堪稱後世人口中的烏托邦社會。

  明赫以手托著小腦袋支在小桌子上,聽了這話不由皺起了小眉頭,噫,袁隆平爺爺研發出雜交水稻,也沒要求國家按他的治國理念執政啊?讓我父王這樣的千古一帝去耕地,簡直是拿和氏璧去砸核桃,得不償失啊!

  這樣想著,他又馬上憂心忡忡地坐直了身體,父王是絕對不會接受這主張的,萬一兩人談不攏,父王將陳谷趕出秦國,或是陳谷怒氣沖沖離開秦國,該如何是好?

  不行啊,他還指望著農家幫秦國改良種地的法子,讓高產糧種得到妥善照料再增產幾分呢,還有割麥的工具,說不定農家早想出法子了——五黑他們雖然也極其擅長製作工具,但卻多跟工業相關,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啊,滿腦子想著農事的農家,肯定能想出更多利農的工具...

  在小傢伙胡思亂想的心聲中,嬴政卻負手輕笑道,

  「寡人認為,許行子此言差矣!農家聖人之道,在於一心研究農耕之法,再將此增產利民之法推而廣之,以令國內再無饑寒之人。許行子要求世人無論貴賤皆忙于田間地頭,讓寡人十分不解,若是人人皆種地,衣裳鞋帽從何而來?陶罐鍋碗從何而來?蠻夷入侵之時,守城將士從何而來?疾病入體之時,治病巫醫又從何而來?」

  「若君王不端坐朝堂統領諸事,百官不忠於職守統管下吏,朝廷不收取稅賦保障萬民,何人來修橋築路?何人來搶救災民?寡人若鎮守咸陽,能令天下井然有序,能令國庫錢糧不斷,能令百姓豐衣足食;寡人若前往田間耕地,想來一年所得糧食不過數百石,桑絲不過數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