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眼下他能想到對楚國最不利之事,便是三國合謀滅趙了。

  李牧亦笑吟吟道,「楚王放著良將之忠言不聽,卻願聽朝中奸臣慫恿,而齊燕兩國之君明知楚國此舉顧頭不顧尾,依然派三十多萬大軍出動,意圖一舉瓜分趙國,可見他們朝中勸諫之良臣,亦是半分不得重用的。如此一來,這三國百萬之師背後,只有昏君與奸臣在胡亂指揮,著實不足為懼耳!」

  嬴政眼含笑意看著身前的四位大將,贊道,「善!愛卿們言之有理,如此一來,我秦國只需靜觀其變,以不動制其動!」

  但該有的警惕還是要備上的,他意氣風發轉身朝殿上走去,吩咐道,「蒙毅,研墨擬詔,命各處軍營留守士卒即刻趕往邊關,秦趙、秦齊邊境需加強戒備!」

  蒙毅忙應了一聲「喏」,便將備好的清水倒入硯台取來松煙墨研磨。

  君臣們捋清思路後,一時都面有難掩之喜色,秦國忙於秋收而準備冬日再攻之趙國,眼下竟有人願主動替他們打下?怎能不心生痛快之感!

  向來持重的年輕君王,今日亦難得當殿放縱一回心頭喜悅,他當場命人取來一壇黍米酒,在武將們驟然放出精光的期待目光中,命人斟滿五個陶碗,分發下去後,他率先起身端起一碗,單手舉著朝他們爽朗笑道,

  「來!如此大恩,我秦國君臣自當在這章台宮中,提前為三國慶功!這碗酒,寡人敬楚王心想事遂!」

  王翦樂呵呵雙手舉起酒碗,笑道,「老臣這碗酒,敬燕王旗開得勝!」

  桓猗忙喜滋滋舉高陶碗道,「臣這碗酒,敬齊王得償所願!」

  李信也真心實意笑道,「臣這碗酒,敬三國早日滅趙!」

  李牧隔著酒碗與君王遙遙對視,眼中有喜悅在隱隱閃動,他沉聲道,「臣這碗酒,敬齊楚燕三國大勝而歸!」

  ...

  李牧沒想到的是,他逃離趙國後,趙國並未傳出他逃亡的消息,反之,「叛賊李牧已伏法」的公告,卻迅速傳遍了趙國各地郡縣。

  這消息自然是趙蔥傳出來的,當日,他派出的追兵因半路滑坡泥石擋道,待追到邊境之時,早已不見李牧的身影,只得怒氣騰騰殺了數百人泄憤。

  在龐鐘的催促下,他原本是想第一時間派人將此事傳回邯鄲的,但在信使即將出發之際,卻又轉念一想:郭開既肯將這代郡郡守要職落到自己身上,不正是盼著能借他的手除去李牧麼?

  若教郭開知曉李牧還活著一事,自己這統領數十萬大軍的位置,定不會再坐得安穩!

  是以,他當即便喚住信使,燒毀先前那封密信,改寫了一封「李牧已被誅」的密信送往王宮。

  一時,全國上下一片譁然。

  莫說那些因失去保護神而悲痛萬分的百姓,便是朝堂之中,亦是亂成了一團。

  當日,待宗室知曉趙王下詔、將李氏一族遷去秦國一事,已是數日之後,趙氏族長氣咻咻來到龍台宮質問此事,卻被趙王不耐煩趕走了出去。

  他這過河拆橋之舉動,徹底惹怒宗室眾人,一時頗有劍拔弩張之勢——趙國宗室可與秦國截然不同,他們龐大的宗室子弟們乃是世卿世祿制,不但享受著封地稅賦,還養了少則數千、多則上萬人的軍隊。

  而李牧因造反被殺的消息傳來之時,宗室眾人便立刻怒氣沖沖趕往邯鄲,找趙王討要說法。

  倒也不是他們有多顧念李氏一族之功勞,或是有多信任李牧絕不會反,而是,他們從數番秦軍攻趙皆無功而返一事,看出李牧於趙國之重要,不啻於當年白起於秦國之重要。

  有李牧這當世名將為趙國守住國門,他們的土地財富,才能安安穩穩揣在趙國境內,無須擔心秦人或匈奴人打進來而劫掠一空——正因如此,宗室也願意與李氏一族保持良好關係,以籠絡李牧為趙國死心塌地賣命。

  一個對趙國如此重要之人,那昏君竟不聲不響將他殺了,眾人如何能忍?

  在這熊熊怒火之下,宗室開始密謀更換趙王一事,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很快,趙國又傳開了新的流言:李牧並未謀反,他乃是因郭開之讒言,而被趙王冤殺的!

  這流言很快便如燎原之野火,瘋狂蔓延到趙國的大街小巷。

  先前,百姓們不忍讓眾人指摘戰神李牧,大多人聽聞他謀反被殺一事後,都會下意識地保持緘默不與人討論,是以,此事朝廷雖公布了,民間卻一片靜悄悄,並未實現郭開期待的李牧被千夫所指之盛況。

  至於那些早就知曉李牧已逃走的代郡百姓,更是默不吱聲假意信了趙蔥這消息,絕不敢讓人發覺此事。

  但這回,李牧實則是被冤殺的流言一起,趙國百姓便沸騰起來了,在他們心中,能為大夥抵擋北邊蠻夷與南邊秦人的李牧將軍,可比那昏君重要萬倍!

  是以,既悲且怒的百姓們,開始在各地悄悄自發為李牧蓋泥祠,並在有心人的授意下,讓自家孩童吟唱「李牧死,郭開在,趙國亡」的童謠。

  如此一來,宗室便聯合部分利益一體的大臣多番上奏,以「郭開構陷忠臣觸犯眾怒,還請王上早些將此奸賊除去」的名義,逼迫趙王「殺」郭開。

  他們自然知曉,趙王絕不肯殺他最信重的恩人郭開,正因如此,他們才會這般反覆上奏,以讓趙國眾人看清——這一味包庇奸賊之昏君,德不配位,自該退位讓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