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完治粟內史按說明書的描述,大臣們嘖嘖稱奇,「這般橫著種下去,最後竟能豎著長出來,若非親眼所見,我等絕不敢相信。」

  許多年紀大些的大臣,看著壕溝里擺放的甘蔗,不由想起前些年在王上的大婚之筵上,嘗到的一小匕柘漿,便是王上命人以此物製成的,其清甜甘美,回香無窮,是截然與蜂蜜和飴糖不同的口感,足以令他們十多年過去而念念不忘!

  倒也並非秦國公卿大臣沒見識,在這戰國時代,甜食是價比黃金的高貴之物,如今中原蜂蜜和以小麥熬製的飴糖,各國貴族自然品嘗得起。

  但這甘蔗比起蜂蜜與飴糖來,又是更加稀罕高貴的甜食,如今列國之中,唯有楚國雲夢之澤有產此物,專供楚國王室貴族享用,而以甘蔗熬製而成的柘漿,亦是楚國珍貴的祭祀品。(2)

  若非那趟楚國送來的幾車甘蔗,他們恐怕一輩子,都想像不出來「甘蔗」究竟是個什麼滋味,更遑論親眼瞧見如何栽種甘蔗。

  扶蘇看著正在掏土掩埋一壟甘蔗的農人,忽然擔憂地問道,「栗大人,若有人將這些甘蔗挖出來偷食,可如何是好?」

  大臣們面上笑容一凝,是啊,這些甘蔗不比一粒粒的小顆種子,隨便挖出一根便有數尺長,若真有不守秦法之人前來盜食...

  朝廷總不能派人,日夜守著這大片的甘蔗田吧?

  嬴政見治粟內史依然滿臉堆笑,便猜測他定有法子讓這甘蔗吃不得。

  果然,只見治粟內史吩咐農人遞來一根甘蔗,舉起朗聲道,「長公子有所不知,這甘蔗栽種前,亦要經過曬種、浸種、殺毒、催芽之流程,再加之下地前,這甘蔗已用防鼠蟲之藥汁浸過,是吃不得的!此事,鄉間之民人盡皆知,想來無人會為了那口甜味,而冒生命之險吶。」

  眾人這才如釋重負,盜不走就好,我等就指著這口甘蔗,一解多年的讒頭呢!

  ...

  秦國君臣歡喜憧憬今歲豐收之時,趙國龍台宮君臣卻在筵席上一致認為:秦國要完了!

  郭開舉起金尊抿了一口,得意洋洋道,「辦公學,開科舉,看似能為秦國培養人才,但秦王野心勃勃之下,卻忽略了此舉將帶來最大的弊端——錢糧!庶民四歲之子而得朝廷供養,呵呵,秦國有數百萬之庶民,將湧出多少庶民之子?屆時,它秦國所謂高產之種,真供得起那些窮凶極惡的庶民之子?」

  趙王勾唇一笑,「相國莫忘了,即便豪強富戶之子,秦王亦要免費供其讀書。」

  大臣們登時哄堂大笑,「妙哇!百年間秦軍之盛,自是盛在衛鞅變法帶來的糧倉充足,秦人再如何打仗,那糧倉總是滿噹噹的,列國誰能跟他扛得下去?如今這秦王竟要將咸陽三川各地糧倉之糧,拿來供養庶民子弟讀書,哈哈哈哈,如此一來,列國若再結盟,秦軍將無糧可續!」

  郭開放下金尊,揮著寬袖煽情地大呼道,「秦王連滅兩國,如今驕態傲然,最是志得意滿之時,想必他眼下,是聽不進滿朝文武勸諫的,真乃天助我趙國也!列國向來只從他國招攬人才,何人會浪費時間錢糧自己培養?王上只需靜觀其變,便可坐收漁翁之利。滅秦國者,秦王也!」

  大臣們笑得更歡快了,趙王含笑舉尊暢飲,痛快哉!

  但被趙王打發到代郡駐守的李牧,聽聞此事後,卻為趙國的來日憂心不已。

  如今列國人才皆已斷代,魏國這般倉皇被滅,正在於它再也找不出信陵君那般的棟樑之才。

  而秦國若再源源培養出自己的人才,那些飽受君恩的庶民子弟,便會將「忠君報國」的信念牢植心間,屆時,這些人才只會為秦國所用,列國再想如往日那般以高官厚祿誘之,難矣!

  第73章

  諸國之中, 對秦國大張旗鼓開公學、行科舉一事,與李牧一樣憂心忡忡的,還有楚國的上將軍項燕。

  此刻, 華美奢麗的淮南壽春王宮正殿中,伴隨著古琴悠揚的樂聲,輕紗幔裳的舞姬正扭著柔軟的腰肢翩翩起舞, 年輕的楚王負芻邊陶醉地伸手徐徐打著拍子, 邊半眯著眼欣賞著眼前的佳人美景。

  歷任楚王皆好細腰,楚國之中,非但盛行女子腰肢盈盈一握, 貴族男子亦喜穿束腰寬袍,以彰顯他們推崇的瘦美風流之態。

  而偏偏穿了一身胡服窄袖利落著裝的項燕, 正站在大殿中苦口婆心勸諫君王,

  「王上, 眼下秦國已滅韓魏, 餘下山東四國, 必將與秦國迎來一場生死存亡之戰, 無論秦國打算一二年間再滅一國, 還是三五年間再誅一君,此戰雖晚必至矣!」

  「如今秦王開辦公學、培養人才, 足見其一掃六合之志!若非如此,秦國朝中已雲集列國之精英, 何須再耗費財力培養恁多人才?老臣以為, 我等四國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趁秦國眼下無心開戰之際, 率先聯手對秦國發起攻擊,打它個措手不及, 如此,方能尋得一線生機...」

  說完,他懇切看向殿上的君王,希翼此番能勸服對方。

  如今,列國每回發起聯盟之約,項燕都是楚國朝堂最堅定的擁護者,然而,楚王每回都會在宗室的勸諫下,率先歇了聯盟之心。

  項燕深知,隨著在秦國布局多年的昌平君驟然被秦王以「叛國」之名除去,留給楚國的時間,著實不多了。

  按他與昌平君的謀劃:在那位年輕秦王,意氣風發開啟吞併天下之戰時,必不會將滅國的目光,第一個瞄準地闊山多的楚國,而會先解決離秦國最近的三晉之地,以免在攻楚時腹背受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