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眼看秦國即將征服東方列國,成為繼周天子後而一攬九州的中原大國,但嬴氏一族,卻並未隨著秦國的強盛而興旺,反之,公族已有日漸衰微之勢。

  其實,秦國公族在穆公時代,便以卿大夫之職,輔佐君王或率軍親征,就拿他這「駟車庶長」一職而言,當年亦是集軍政之權於一身,國中權勢極大。(1)

  衛鞅變法後,惠文王以溫水煮釜之計,逐漸剝離公族庶長手中的權力,但當時的嚴君樗里疾智勇雙全,亦多次率軍與列國交鋒,公族在秦國仍有九成的威懾力。

  後來武王舉鼎而亡,宣太后與惠文后為爭奪新君之位,秦國陷入三年季君之亂,最後,隨著嬴氏一族諸多公子,被宣太后一派誅殺殆盡,這庶長一職,也徹底淪為只可管理王族事務、不許插手朝堂之事的虛銜。(2)

  雖有十七級之高爵,卻無半分實權在手。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嬴氏族人的日漸被邊緣化——自昭襄王一朝起,公族之中再未出過三品以上官員,族中子弟,亦大多空有爵位而無官職。

  再者,列國公族子弟皆有封地,但縱觀六國,別人的封地是包括土地、稅賦和徵兵權力在內的實權,而秦國公族,只能享受這土地帶來的稅賦,所謂封地不過是「食邑」。

  原本,公族之人皆盼著嬴政登基後,能多為他們加官進爵,哪知等了這些年,也並未等來殊遇——秦國選拔人才時,依然會優先考慮「才」,而非血緣親疏。

  若仍是一切照舊便也罷了,偏偏嬴政這一年以來,又是為庶民盤火炕,又是為庶民發獎勵,現在還要從庶民中提拔官員,這些舉動實在令公族之人萬分不滿。

  若朝廷有多餘的錢糧,何不多發些給自家族人,反倒贈與那些低微的庶民,世間豈有君王會如此糊塗?

  於是,近日一撥撥族人前去找嬴仲雍訴苦,而他在一番深思熟慮後,亦擔憂公族的未來。

  先前衛鞅變法,讓秦國公族失去了從軍從政之權,眼下嬴政若再折騰甚麼科舉制,豈非要將外人拉進朝堂爭權奪勢,徹底堵上族人晉升的道路?

  嬴政先以眼神示意宮人上前,左右扶住嬴仲雍,再快速將拐杖奪過,交到蒙恬手中,淡聲道,

  「君王供養公族,公族自當為君王效忠,此事寡人與公族兩不相欠。而科舉制與辦公學,於公族利益並無半分衝突,屆時,國中子弟皆可入學參試。至於公學開銷一事,我大秦有數倍於往年之高產仙種,即便要備戰四國之糧倉,糧倉之中亦毫無壓力。」

  他又目光灼灼犀利掃向大臣們,意有所指道,「列位愛卿之子孫,亦可因科舉而青出於藍,來日身居比汝等更高之官爵亦未可知。」

  王綰暗暗苦笑,眼下最讓人感到不安的,便是這「未可知」啊!

  池子大了,魚兒原本能游得更歡暢,但若原本無資格入池之魚,如今亦在君王的授意下肆意大量湧入,那些原本早待在池中的魚兒,如此之下還能搶得多少餌食?

  他是這般想的,嬴仲雍亦是這般想的,老庶長見嬴政執意要施行科舉一事,想趁機為公族子弟爭取幾分利益,便掙脫宮人的攙扶,大聲道,

  「老夫依然認為,這科舉制無論對嬴氏子弟,還是公卿之後,皆為不公!以他們的身份,自當另設一條恩蔭之路,怎可屈尊降貴與庶民同堂而學?」

  大臣們悄悄交換著眼色,老庶長英明!若科舉與公學非行不可,當務之急,便是在此事落地前,為自家兒孫爭些利益!

  思及此,眾人再次下跪懇請君王開恩蔭之路,一時悲戚懇求之聲繞樑於殿中。

  李斯暗暗冷笑,恩蔭?他們這分明是想當眾逼迫君王,妄想再行商周世襲官爵之制,王上絕不會答允此事!

  果然,嬴政負手踱步,挨個看著他們頭頂的黑色冠帽,輕輕笑道,「寡人這一生只想朝前看,從未想過往後退,列位愛卿若嫌頭頂冠帽太重,自可取下來得個安寧。」

  大臣們心中一凜,忙紛紛叩首辯解,嬴政卻再也不看他們,只目光炯炯看向嬴仲雍,清朗的聲音迴蕩於殿中,

  「老族長之言寡人並不贊同,嬴氏公族子弟世享俸祿,飽讀詩書,若他們深受國恩,卻無半分底氣能在科舉考試中、勝過那些衣食無著的庶民,反倒想靠恩蔭之道作弊取巧,若如此,不如去前線為寡人多殺幾個敵軍,也好過這般飽食終日碌碌無為!」

  王綰俯首於地,認命地閉上了眼睛,科舉與公學一事,在王上這句話出來之時,便已成為板上釘釘之定局。

  嬴仲雍卻氣得鬍子都在顫抖,怒道,「公族封爵建邑,乃周禮奉行之道,當今列國之中,我嬴氏一族已備受朝廷冷落,你說出這等糊塗之言,就不怕寒了公族子弟的心麼?」

  嬴政搖首,目光透過殿門望向空中飄蕩的雲,聲音愈發清冷起來,「若公族子弟不可用,寡人便想早日改秦律,改稅賦,施行堯舜之仁政,這天下間,自有萬萬庶民願心甘情願為寡人所用...」

  爾等既攔著不肯讓寡人開窗,那寡人便將這屋子捅破就是!

  李斯心頭一震,王上在此刻故意以氣話之態,將他欲改行仁政一事說出來,大臣們往後再聽聞此事,心中已有預料,便絕不會再這般震驚...

  王上之智謀,著實深不可測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