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一道求賢令引來衛鞅而強盛的秦國, 自然比任何諸侯都更清楚人才儲備的重要性——列國文武賢臣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之時, 朝廷極易陷入混亂乃至危機。

  故而,嬴政拉攏張良的心思, 著實稱得上勢在必得。不,他恨不得將天下英才盡數攬入懷!

  待秦國一掃六合,不但朝中政務會驟增數倍,那些原屬六國的故地待改為郡縣後,亦需朝廷派出大批官員前去任職。

  秦國眼下缺的,何止耕地挖煤冶鐵的百姓,連官員亦迫在眉睫亟需立刻儲備。

  張良進殿拜了揖禮,年輕的秦王將手中小崽交與王翦,快步上前親手挽臂將他扶起,眉眼染上和煦的笑意,「子房快快請起!不知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張良滿腹心事,忙溫聲道,「臣有要事相議,還請王上屏退左右!」

  明赫正與王翦大眼瞪小眼,倆人都沒注意張良之言,桓猗一聽這話就要發作,張良又看向他二人,急忙又道,「還請二位將軍暫且留下。」

  嬴政猜他此行必有深意,便壓下心中疑惑,揮袖命蒙恬帶宮人出去。

  待兩扇寬闊的殿門剛闔上,張良便開門見山道,「請王上恕臣冒昧!臣想問王上,秦國今歲可有攻魏之心?」

  此言一出,王翦目中猛地射出精光飛快瞥了他一眼,桓猗則是怒大於驚,礙於眼下情形,一旦發作便意味著默認此言,只好硬生生將怒氣壓了下來,垂首不語暗自思忖,待搜出那泄密之人,他定要親手將之剝皮!

  嬴政面色雖不變,眸光卻隱隱變得幽深起來,心念急速閃過各種猜測:他究竟是從何處知曉此等機密大事的?

  承認?否認?非也,智者試探,從不拘泥於問題本身。

  他不答反笑道,「哦,子房這消息,是從何處聽來的?」

  若張良有事秦之心,這道聽途說的消息便是真的,反之,則可咬定是臆測——全看對方如何答。

  以張良之聰慧,自然聽得出嬴政話中試探之意,但他來之前便做好被對方質疑的準備,若秦王毫無疑心,反倒不合常理了。

  於是,他坦率解釋道,「王上,並無人告知臣此事,只是當日在韓國之時,臣琢磨過秦國各將的兵法之道,譬如王老將軍最擅『穩』,而桓猗將軍最擅『猛』。是以,今日二將之事太過突兀,以王老將軍的性子,絕不會將桓將軍扔出院門,鬧得人盡皆知...」

  頓了頓,他又道,「除非,此舉乃他們故意為之。那麼,究竟是何事,能讓兩位大將親自出馬設局?臣思來想去,有了些大致的猜測,這局,其實是設給五國之人看的,王上出於某種臣不得而知的原因,似乎在誘人上鉤...而秦國如今有新鄭為腹地,攻打大梁無須再跋山涉水,如此,魏國無疑是最合適的目標。」

  桓猗恨恨暗道,故弄玄虛!

  這時,明赫悄悄感慨張良聰明的心聲傳來,兩位將軍近日早已習慣,並未一驚一乍。

  王翦聽完卻眯起眼睛,當場打量起眼前的俊逸的青年,這韓國前相之子,若肯為我秦國效力固是幸事,若不能...還須勸王上早些除去為好。

  這等多智近妖之人,若落在列國手中,秦國的滅國之戰,恐將無端生出變數...

  嬴政亦連連暗贊不已:僅憑這蛛絲馬跡,便能猜出大秦謀算之局,張良智謀之高,全然不在李斯之下,實乃治國良才!

  一時,他拉攏張良之心愈發強烈,面上的笑意也更親切了幾分,笑著坦然承認了此事,「子房之才,足執宰天下也!既然子房已猜到寡人之謀,今日..莫非是來勸寡人不要攻魏?」

  張良聞言,亦對嬴政的磊落胸襟敬佩不已——若換了旁的君王,他這般貿然揭穿對方的機密謀算,恐怕性命堪憂。

  既然此事已說來,他便單刀直入道,「非也!臣今日是想勸王上,秦軍攻魏之時,若魏人不肯開門投降,切不可行水攻大梁之險招!」

  嬴政訝異道,「子房此言何意?」

  桓猗此刻,愈發認定張良這是故意在誤導君王,分明不想讓秦國滅魏!

  登時大怒不已,喝道,「你這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懂個甚!敢在我王面前大放厥詞!」

  他人長得壯實,嗓門又大,這突如其來的一嗓子,嚇得虛虛扶著王翦手臂的明赫劇烈一抖,差點沒直接摔下去!

  王翦向來是極穩妥之人,早已敏捷伸出大手,一把將明赫撈上來,不滿瞪了桓猗一眼,「嗤!你嚷這般大聲做甚,莫要嚇到九公子!」

  也就小仙童大氣不計較,換成尋常孩童早被嚇哇哇大哭了。

  桓猗哪感不敬小仙童?他自知惹了禍端,耷拉著腦袋連連低聲下氣給小傢伙致歉。

  嬴政已快步上前接過明赫,一下下溫柔拍著他的後背安撫,自家孩子,還是得抱在自個懷裡才安心!

  他淡淡瞥了一眼桓猗,「你已是做父親之人,莫不知孩童經不得受驚?你若再在殿中這般無狀,明年秋收宴莫要參加。」

  恐嚇吾兒之人,無權食用小崽帶來之仙界食物!

  明赫已從驚嚇中緩過來,此刻緊緊抱著父王,歪著腦袋看桓猗。

  只見他哭喪著臉道,「臣遵命,臣從此刻起,定謹言慎行,輕言細語。」

  小傢伙暗道,就該讓父王治治你這張飛一樣的火爆脾氣!

  張良日日聽扶蘇誇他的阿弟是如何好看、如何可愛、如何聰慧,對秦宮之人看重這小傢伙之事早已瞭然於心,倒也不會因這插曲生出半分不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