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瞬,張良只覺得失望至極,亦憤怒至極——他的父親與祖父,皆為韓國鞠躬盡瘁而死,他亦做好了打算,自己雖無力阻止秦國滅韓,但定會傾盡身家性命,以畢生之力殺了秦國那暴君,以報歷代韓王對張氏知遇之恩。

  可今日,因秦軍的猝然到來,他以往的認知徹底被顛覆了:原以為是暴君的秦王,實際上是世間罕有的仁善之君;而他寧肯誓死效忠的韓王,才是暴虐無義的豺狼之君。

  這梁城數萬百姓,是年年歲歲以稅糧供養韓國王室的子民啊,就這麼被他毫不留情地捨棄了!

  他慢慢抬起頭,看著偌大的木棚之中,那些險些死於韓王算計之下、如今卻妥善得到安置的梁城百姓們,正熱切而親熱地笑著望向蒙武和秦卒,他們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再無先前的死氣沉沉。

  是了,如此之國,如此之君,梁城百姓豈會再願做韓國之民!

  這一刻,張良竟找不到任何理由說服自己、站出去勸阻蒙武莫要攻韓。

  忠臣妄圖存韓之心,與萬民渴盼滅韓之心,孰輕孰重?我張氏所忠心的,又究竟該是韓國王族,還是韓國萬民?

  梁城數萬秦軍的行動力之高效,遠遠超出了城外眾人的預期,待他們將城中活口盡數救出後,天黑時分,秦軍已舉著火把將地面死者盡數掩埋。

  冬日雖不易爆發疫病,但秦軍接下來要一舉滅韓,梁城從此便是秦國之地,蒙武不願因這些屍體再生不必要之事端,便索性一趟在城外挖坑埋了。

  待葬完喪者,次日清晨,秦軍又取出大巫師為此行特意準備的滅疫熏草藥,在梁城各處焚燒起來。

  裊裊煙霧之中,那些在地動中僥倖活下來的數千梁城百姓,愈發對秦軍感激涕零不止——他們與我韓國之民非親非故,堪稱素昧平生,此番不但驅馳前來救助生者,還肯助死者入土為安,秦軍是何其仁義也!

  休整幾日後,蒙武留下五千士卒,與張良一道看顧受傷的百姓,便帶著剩下的幾萬人馬,在梁城百姓的祈福目送中,雄赳赳趕往韓國舊都——陽翟。

  張良知道,這意味著秦國的滅韓之戰,徹底拉開了帷幕。

  第41章

  他目送著秦軍的隊伍在塵土飛揚中離去, 心間不免湧起些許傷感。

  當年,自己這支張氏先祖由趙國遷居韓國之時,前路一片渺茫, 是韓國五代先王之賞識,才讓祖輩在韓國站穩了腳跟,堪稱於張氏一族有伯樂之恩…

  可當他轉頭, 看向滿臉期待目送秦軍的百姓時, 那些傷感,又漸漸化為了釋懷。

  當今韓王昏聵至此,如今失去的, 又僅僅是梁城一城之民心?

  罷了,君賢則民少禍, 若讓承了秦王大恩的百姓來選,他們自然更願做秦人吧。

  只可憐, 如今戰事一起, 不知有多少韓國士卒, 將喪生於秦軍刀劍之下...

  但他不知曉的是, 蒙武帶著軍隊一離開梁城, 便按照君王的吩咐,便尋了妥善之處安營紮寨, 靜待寧騰的消息傳來。

  而另一邊,韓王其實早就接到了五萬秦軍前往梁城的消息, 他還特意派出心腹姬槐親自去打探消息, 哪知, 姬槐並未親自前往。

  他擔心, 萬一地動再次來襲,若是撤退不及, 便要同那些賤民一道葬身梁城,索性在離開新鄭後,喬裝躲在城外別苑飲酒作樂,又派出自己的心腹換上他的衣袍,前往梁城打探。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也沒料到,自己派出的心腹其實也在城外躲了幾日,待估摸往返時日差不多之時,才來到別苑向他胡亂稟告:

  不但梁城人全死在了地動之中,城中斷壁頹垣處也四散著秦軍的屍體,想必亦是趕上了第二趟地動啦!

  他粗略數了數,秦軍至少死了好幾萬。

  翹首等到姬槐喜滋滋傳回消息的韓王,頓時高興地歇了讓韓軍整隊迎戰的消息——這自投羅網的秦軍,實在來得妙極啊。

  屆時,他們的死亡,反而更可讓韓國向天下人證明:梁城百姓遭此噩運,皆因秦王豪奪此城而導致;而秦軍罔顧人命趁亂攻韓、卻葬身於梁城地動之事,愈發能證明秦王無德,觸怒天顏!

  是以,當他如今再次聽到秦軍前往陽翟的消息後,甚至都懶得搭理了,暗道,就秦軍剩下那幾千散兵游勇,我新鄭有幾萬兵卒,一人一口唾沫亦能將之淹死,寡人又何懼之有?

  再者,秦人若要攻打新鄭,便要先過南陽郡那關,寧騰性子雖較真了些,才能卻是有的,新鄭可高枕無憂矣。

  韓國如今只需以逸待勞,等著風波過後,垂手笑看秦國迎來六國洶湧之仇視民意即可。

  正如昌平君所言,如此一來,秦亡之日,便是嬴氏一族永無翻身之時。

  這樣一想,韓王不由得生出許多從前不敢有的妄念。

  眼下,除了趙國以外,韓國是為滅秦做出最大功勞之國,那麼待六國重分天下之時,韓國豈能再做趙國之藩國?

  以韓國之功勞,理應分到秦國一半之土地,屆時再遷都咸陽,函谷關便成為庇護韓國王宮之天險。

  他越想越激動,還特意下了一道詔書:近日寡人有疾,早朝暫免,任何人不得進宮,亦不得往宮中傳遞消息,違者殺無赦。

  這下,他只留下姬槐宿於宮中,二人絞盡腦汁密謀,到時該如何才能從趙王手中,多瓜分些秦國之城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