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那位張姓郡丞平日辦事雖勤懇, 卻有一個早年間挨餓養成的習慣——無論收糧還是收種,皆會暗地抓一把藏來生吃。

  正是在這般機緣之下, 半夜吃出菽豆不對勁的張郡丞這才驚恐萬分,再顧不上掩飾顏面, 連忙將事情竹筒倒豆一般如數稟告給寧騰——菽豆是煮過的, 雖未熟透, 卻已是農家日常捨不得柴薪的半熟之豆, 是絕不可用來播種的!

  寧騰亦是震驚不已,即刻命人裝上一袋豆子, 連夜快馬加鞭趕往新鄭王宮,欲向君王稟告此事。

  哪知待他進宮後,在那寵臣姬槐的百般陰陽怪氣挑撥下,韓王一口堅稱此菽乃趙王所贈之高產優種,絕對沒問題。

  寧騰只得當堂抓起一把菽豆嚼碎咽下,以向君王證明,若此豆是生的,以自己世家子弟的出身,絕無可能將之下咽。

  偏生,那奸賊姬槐也跟著嘗了一粒菽豆,隨後便吐了出來,一口咬定此乃生種,絕非熟豆!

  無奈之下,寧騰只得懇求韓王親嘗菽種以辨生熟,卻引來韓王怒不可遏的一頓訓斥,不但下令將他逐出新鄭王宮,還揚言,過些日子要撤去他的假守一職。

  回南郡的路上,寧騰在風雪中憤怒疾馳著駿馬,不斷回想起韓王那句「便是此菽真乃熟種,無非也就是來年寡人國庫的之中,少了些稅糧,你這大膽佞臣,竟敢讓寡人生食低賤之菽豆,看來這假守之位你是不想要了」,一時只覺心寒不已,滿腔熾熱振興韓國之心,盡數在寒風中逝去。

  當初三家分晉之時,韓國土地本就最為狹窄貧瘠,又多山多石,五穀之中不產稻不產谷,唯最不挑土壤肥力的菽豆種得最多,韓國百姓日常所食,左不過是豆飯糟糠,吃得甚至還比不上律法嚴苛卻農耕強盛的秦民。

  韓國今歲遇上大旱,本就糧食減產許多,這昏君不但不救災,還數次下詔要求各郡如數徵稅,勸百姓「再忍忍」,如今,他連糧種都不肯撥付給郡縣春耕,偏要拿趙王「好心」贈送的熟種,來害大夥來年繼續連粗糙的豆飯都食不上…

  寧騰不怕被撤職,只怕等到果真顆粒無收之際,昏君又會將南郡饑荒一事怪在自己頭上,推自己為替罪羊平息民憤,繼而賠上寧氏一族之前途與性命。

  他一路上忽然想到了很多事情,比如那位有大才而被昏君荒棄數十年、最後反被抄家除牒的韓非,又比如同樣有大才,卻被君王以「年齡太小」為由、拒絕起用的前相之子張良…

  所以,他幾乎是一回到南郡便做出了決定:小罰則受,大罰則走,連王叔韓非都被他逼得反目事秦,我寧氏又豈能白白為這昏君殉葬?

  至於朝中熱議的所謂「災星已吞噬秦國氣運」一事,寧騰並不太相信,因南郡緊鄰秦國之故,他前幾日曾暗中派心腹前往邊境查探,發現秦人竟興高采烈從山中挖一筐筐黑石!

  他當日前往新鄭王宮之時,本欲順道稟奏此事,但被韓王一通怒罵之後,他立刻改了主意,與其被君王視為唱反調之奸臣,當場殺而後快,倒不如不再管分外之事,韓國之朝堂,本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於是,他悄悄瞞了下來。

  但他揣測,世間庶民本就活得艱難,豈會冬日上山服雜役還能笑得出來?能讓那麼多庶民冒著嚴寒而面帶笑意勞作之國,豈有半分日薄西山之景象?所以,雖然秦軍從趙國倉皇退兵,淪為六國朝堂之笑柄,但他還是謹慎地判斷,秦國如今依然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者。

  其實,做下投秦的決定後,他並無幾分說服秦君贈糧的把握。畢竟,對方雖然會想要城池,但秦國歷代君王皆以狼子之野心聞名於諸國,而秦律更以殘苛待民而臭名遠昭,若要秦君白白贈數萬石糧種給韓國舊民,恐並非易事。

  但身為韓國朝堂罕見的文武全才之能吏,他深知滿郡數十萬人口,對一個國家而言是何其寶貴的資源,實在不忍生民葬身於韓王的蠢毒之下,如此一來,才有他深思熟慮後,以印璽密信送往咸陽求糧種之事。

  他在信中,押下了一個定然能打動秦君的賭註:若秦王願以糧種相贈,他贈城之時,必讓南郡數萬青壯男子不再逃竄,屆時,秦國接手的不再是只剩老弱病殘之空城,而是一個有大量勞動力從事農耕、韓人真心歸秦的熱鬧城池。

  以一年之糧種,換數十年之勞動力,對秦國而言,堪稱百利無弊。

  他寄去的信,雖字字未提降秦後自己的官職安排一事,秦王卻在回信中給了他保證:待南郡起事之日,秦軍不但會送來糧種,還會帶來秦國所刻之南陽郡郡守印璽。

  想到這裡,寧騰嘴角揚起一抹冰冷的笑意,王上,臣確實不想再做這韓國之南陽假守了,君逼臣反,臣焉能不反?

  ...

  當秦國派出的馬車將張蒼迎到咸陽之時,嬴政正抱著明赫牽著扶蘇前往工坊,觀看五黑新造出的水磨。

  說來也是陰差陽錯,五黑近日原本要研造的是臥式楔子榨油機,怎奈,隨著他改良以牛拉磨的大石盤、又發現石磨除做豆腐亦可研磨小麥粉,君王便頒發了一份前所未聞的小麥粉食譜。

  如此一來,有錢人家便可按此食譜,以小麥粉混合各色豐盛材料,蒸製出「包子」「麵條」「燒餅」「水餃」,而平民亦能以雪白的麵粉,製作出無須耗費額外材料的「饅頭」,一時咸陽城中,官府設在各處的石磨,便罕見地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