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舜宜有些恍惚。
日光在他臉上落下一片陰影,而後逐漸移開。她從他的身邊行過,遮擋一時的日光,繼而將他曝露於更凌厲的光下。
鄧舜宜回過身去追望她。她卻已經繞到青牆後面去了。
***
刑部大牢中,宋簡靠著牆盤膝坐著。由於鄧舜宜的關係,沒有人給他上刑具。他周身自在,人也上算平靜。牢中有一個被囚禁多年的前朝老臣,當年他父親被陷害入獄的時候,就常與傾談。如今幾年過去了,老臣子已經年近古稀,夜裡頭,盤著佛珠兒與宋簡閒論。
論及那本被父親翻爛了的《菜根譚》,又論及前朝名士在牢中修參佛經而坐化的事。宋簡多半是聽,偶爾評說一兩句,那種將要困老而死,靜如明鏡的心,像懸在他頭頂的一層佛光。宗教,中庸之道,這些東西救濟著迎死的文人墨客,他看著那個老人手中不斷走數的佛珠,想著父親在牢中翻書的情景。也不由得回望自己短暫的一生。
人為某種比家族生死更廣大的信念而活。到頭一定會傷害自己,傷害家族。這種愧疚感甚至比死更加可怕,那人要如何自救於這愧疚苦海呢。
從前,宋簡以為父親看《菜根譚》是要為自己失敗尋找一個理由。
是因為他做了大齊的直臣,孤臣,不識中庸之道,才落到如此下場。如今,他又覺得,自己還是想淺了一層。當年的父親,一定十分心痛。因他一人而斷送了宋簡的整治生涯,害了宋意然的一生。他一定心痛欲裂,急於尋到一個自解的出口。
於是才有那本被翻爛的《菜根譚》。
臨死之前,人大多的是脆弱的。之將一生所有的對錯,都收斂到為人處世的真理之上,認真面對性格與執念所帶來的災難。或者用宗教的大愛來超脫人世間的羈絆,才能把對親族的愧疚,稍稍掩去那麼一點。
當宋簡在牢中,聽到宋意然的死訊時,極痛嘔血,幾乎昏死,又被那老臣一聲一聲的佛號喚醒。他才終於明白,為什麼父親臨死之前,沉默寡言,不肯舍給子嗣一點溫情,而是埋頭書本,一遍又一遍讀那些無用的文字。
若不如此,父親死前的內心,一定攪若碎肉,生不如死。
昨夜裡,那個被囚禁多年的老臣斷氣死了。
近晨間刑部讓家中人來殮屍。
來的卻是一個婦人,她插著素銀釵,著布裙,人面憔悴。一聲不啃地麻木地收斂著老臣的屍體。
女人走後,獄卒中有幾個在議論。
“好好的一個書香世家,男丁發配的發配,病死的病死,一個家族就這麼敗了,在帝京,通共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多慘。”
他說完,便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悄悄指向宋簡牢室,示意他別在說了。於是那人只好止了聲,回頭望向宋簡,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宋簡將自己的目光移到牆山。
幾年過去,刑部大牢的格局也做了改動。他如今所在的這一間牢室很大。是將當年父親所在的那間牢室和關押他的那間牢室架通而成。他曾經在牢中刻寫過的字,還留著淡淡的痕跡。
當年他寫:“崖窮猶可涉,水深猶可泳。”
王守仁的《不寐》中的兩句,刻滿了那道青色牆,如今經人打磨,又被牢獄之中的人撫摸,複寫,已成了一片凌亂刀痕。但那仍然可以讓他回憶起當年心境。字體是她教紀姜寫的思白體,力道是他對紀姜的恨,對朝廷的恨,和對命運的不甘。
如今他抬頭望去。輕輕的將那兩句話吟念出來。
“崖窮猶可涉,水深猶可泳。”
卻已然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崖窮猶不畏,水深猶敢赴。”
他以掌擊節,回憶紀姜吟過宮古調,嗓音清亮,不聞一絲喑啞。
吟到第三回 。耳邊突然響起一個聲音。
“你記得不清了。頭調是錯的。”
宋簡的手掌停頓下來,側頭望向那個說話的人。
入眼是滿身的縞素,不施粉黛,頭簪一隻白絹紗的堆花。
宋簡笑了笑:“那你再教我吟一遍。”
周遭的獄卒都是得了鄧舜宜安排的,開了鎖就紛紛退走。
紀姜扶著門,沉默地立在門口。穿道的風吹拂著人影,唯一一扇窗戶透下的光,就落在她腳邊,她似乎是刻意地退在後頭。
“你來看我,為什麼又不過來。”
紀姜的手摳在門木上,細碎的木屑嵌入指甲的縫隙,她甚至不覺得疼。
“你為什麼會去宋府,我不是告訴過你,留在公主府嗎,不要輕舉妄動嗎?”
宋簡垂下眼睛。“我……平生只有一件後悔之事,就是把你和孩子丟在陸莊,讓你們身陷危局。大火之後,我原本想安葬我們的孩子,但是火場中卻沒有找到孩子的屍骨。後來陸以芳告訴我她知道孩子的下落……”
“別說了!”
她抱著膝蹲下身來。
宋簡側身望向她,“紀姜,我能為朝廷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我能為你和孩子做的,已經不多了。”
紀姜的手指捏緊了肩頭的衣料:“你和我,都該為救孩子而死,可是,意然不該啊……意然不該死啊……明明該我償還她的……”
日光在他臉上落下一片陰影,而後逐漸移開。她從他的身邊行過,遮擋一時的日光,繼而將他曝露於更凌厲的光下。
鄧舜宜回過身去追望她。她卻已經繞到青牆後面去了。
***
刑部大牢中,宋簡靠著牆盤膝坐著。由於鄧舜宜的關係,沒有人給他上刑具。他周身自在,人也上算平靜。牢中有一個被囚禁多年的前朝老臣,當年他父親被陷害入獄的時候,就常與傾談。如今幾年過去了,老臣子已經年近古稀,夜裡頭,盤著佛珠兒與宋簡閒論。
論及那本被父親翻爛了的《菜根譚》,又論及前朝名士在牢中修參佛經而坐化的事。宋簡多半是聽,偶爾評說一兩句,那種將要困老而死,靜如明鏡的心,像懸在他頭頂的一層佛光。宗教,中庸之道,這些東西救濟著迎死的文人墨客,他看著那個老人手中不斷走數的佛珠,想著父親在牢中翻書的情景。也不由得回望自己短暫的一生。
人為某種比家族生死更廣大的信念而活。到頭一定會傷害自己,傷害家族。這種愧疚感甚至比死更加可怕,那人要如何自救於這愧疚苦海呢。
從前,宋簡以為父親看《菜根譚》是要為自己失敗尋找一個理由。
是因為他做了大齊的直臣,孤臣,不識中庸之道,才落到如此下場。如今,他又覺得,自己還是想淺了一層。當年的父親,一定十分心痛。因他一人而斷送了宋簡的整治生涯,害了宋意然的一生。他一定心痛欲裂,急於尋到一個自解的出口。
於是才有那本被翻爛的《菜根譚》。
臨死之前,人大多的是脆弱的。之將一生所有的對錯,都收斂到為人處世的真理之上,認真面對性格與執念所帶來的災難。或者用宗教的大愛來超脫人世間的羈絆,才能把對親族的愧疚,稍稍掩去那麼一點。
當宋簡在牢中,聽到宋意然的死訊時,極痛嘔血,幾乎昏死,又被那老臣一聲一聲的佛號喚醒。他才終於明白,為什麼父親臨死之前,沉默寡言,不肯舍給子嗣一點溫情,而是埋頭書本,一遍又一遍讀那些無用的文字。
若不如此,父親死前的內心,一定攪若碎肉,生不如死。
昨夜裡,那個被囚禁多年的老臣斷氣死了。
近晨間刑部讓家中人來殮屍。
來的卻是一個婦人,她插著素銀釵,著布裙,人面憔悴。一聲不啃地麻木地收斂著老臣的屍體。
女人走後,獄卒中有幾個在議論。
“好好的一個書香世家,男丁發配的發配,病死的病死,一個家族就這麼敗了,在帝京,通共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多慘。”
他說完,便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悄悄指向宋簡牢室,示意他別在說了。於是那人只好止了聲,回頭望向宋簡,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宋簡將自己的目光移到牆山。
幾年過去,刑部大牢的格局也做了改動。他如今所在的這一間牢室很大。是將當年父親所在的那間牢室和關押他的那間牢室架通而成。他曾經在牢中刻寫過的字,還留著淡淡的痕跡。
當年他寫:“崖窮猶可涉,水深猶可泳。”
王守仁的《不寐》中的兩句,刻滿了那道青色牆,如今經人打磨,又被牢獄之中的人撫摸,複寫,已成了一片凌亂刀痕。但那仍然可以讓他回憶起當年心境。字體是她教紀姜寫的思白體,力道是他對紀姜的恨,對朝廷的恨,和對命運的不甘。
如今他抬頭望去。輕輕的將那兩句話吟念出來。
“崖窮猶可涉,水深猶可泳。”
卻已然有了另外一層意思。
“崖窮猶不畏,水深猶敢赴。”
他以掌擊節,回憶紀姜吟過宮古調,嗓音清亮,不聞一絲喑啞。
吟到第三回 。耳邊突然響起一個聲音。
“你記得不清了。頭調是錯的。”
宋簡的手掌停頓下來,側頭望向那個說話的人。
入眼是滿身的縞素,不施粉黛,頭簪一隻白絹紗的堆花。
宋簡笑了笑:“那你再教我吟一遍。”
周遭的獄卒都是得了鄧舜宜安排的,開了鎖就紛紛退走。
紀姜扶著門,沉默地立在門口。穿道的風吹拂著人影,唯一一扇窗戶透下的光,就落在她腳邊,她似乎是刻意地退在後頭。
“你來看我,為什麼又不過來。”
紀姜的手摳在門木上,細碎的木屑嵌入指甲的縫隙,她甚至不覺得疼。
“你為什麼會去宋府,我不是告訴過你,留在公主府嗎,不要輕舉妄動嗎?”
宋簡垂下眼睛。“我……平生只有一件後悔之事,就是把你和孩子丟在陸莊,讓你們身陷危局。大火之後,我原本想安葬我們的孩子,但是火場中卻沒有找到孩子的屍骨。後來陸以芳告訴我她知道孩子的下落……”
“別說了!”
她抱著膝蹲下身來。
宋簡側身望向她,“紀姜,我能為朝廷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我能為你和孩子做的,已經不多了。”
紀姜的手指捏緊了肩頭的衣料:“你和我,都該為救孩子而死,可是,意然不該啊……意然不該死啊……明明該我償還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