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是……」她掙扎著,俯下身另一隻手向那銅盆探去。他抬起一腳把那銅盆踢飛,撞到廊柱,又哐當哐當地滾下台階去。

  屋裡李林甫聽到響動,問:「小八,外頭出了什麼事?是不是你媳婦把東西打翻了?」

  「媳婦?」

  她連忙小聲解釋:「他腦子不清楚了,認不得人。」

  這時李岫出來,一邊問:「菡玉,出了什麼……」出門一抬頭就看到楊昭,他臉色一沉,「你來幹什麼?還嫌我父親被你氣得不夠嗎?」

  楊昭這才鬆開蓮靜,挑眉看著李岫:「我剛從蜀地回來,聽說右相病重立刻趕過來探望。我一片好意,你就這麼待客?」

  李岫道:「對不速之客,還講什麼待客之道?」

  蓮靜抵喚了一聲:「子由!」扯住他的衣袖,向他使個眼色。李岫看她一眼,才住口不語。

  這時李林甫又說:「小八,是不是楊大夫來了?快請他進來。」

  李岫這才讓開一步,也不說請,面無表情地站在門旁。楊昭回頭看一眼他身邊的蓮靜,才舉步走近房中。

  李林甫穿戴得整整齊齊坐在床沿上,竟還有幾分他原先的威儀。見楊昭進來,笑道:「楊大夫果然來了,一早上我就知道今天必有貴客登門。」

  李岫才知道父親口中的貴客指的就是楊昭,忿忿不平地別過臉去。

  楊昭心裡卻暗暗詫異。他十多天前接到皇帝的聖旨從劍南回來,今日剛剛抵達昭應。本來是要先去拜見皇帝的,路過李林甫宅子,聽說李林甫在這裡養病,已近彌留,臨時起意進來看一看。之前自己都沒這個打算,李林甫怎麼會知道?又看李林甫皮包骨頭的臉上,深陷的眼窩和突出的眼珠,以及眼中異樣的神采,忽然明白過來,李林甫是時候到了。一想到此,原本準備譏諷嘲弄他的話也說不出來了。

  李林甫道:「楊大夫一路辛苦了。」

  楊昭客氣道:「哪裡比得上右相在朝辛苦。」

  「我天天歇在家裡,動都動不了了,還辛苦什麼。」李林甫直言不諱。

  李岫喊道:「父親!」以往李林甫最怕別人說他病重,對這個十分忌諱,如今卻自己說出來,果真是事到臨頭,自己也通達透徹了。

  李林甫擺擺手,又對楊昭道:「我是不成了,我死後陛下必定以大夫為相,這以後的事可就全都靠大夫了!」

  楊昭聽他如此說,再也不能馬虎應付,鄭重地跪在李林甫床前,道:「右相如此重託,下官愧不敢當!」

  李林甫說出這話,舒了一口氣,好似完成了一件大事般,渾身氣力都被用盡,挺著的肩膀也垮下了。他揮揮手想讓楊昭起來,一開口,話沒說出來,卻噴出一大口暗紫的濃血。身子一晃,就往後倒去。

  「父親!」「相爺!」

  李岫和蓮靜同時驚呼,衝上去一左一右地扶住李林甫,慢慢讓他躺下。李林甫只抓著李岫的手,吃力地喊著:「小八,小八……」

  李岫咬著牙屏住眼淚,話音中帶著哭腔:「爹,爹,我在這兒呢,一直在這兒呢……」

  李林甫喘了幾口氣,呼吸稍稍平穩了些。他轉過頭來對蓮靜道:「菡玉,你真像……真像……」他抬起手來,摸著蓮靜的頭髮,「你看上去就像只有二十歲,我家十九要是活著,就該是你這般模樣……你知道我為什麼……你真像她,真像她啊……」說著,混濁的淚珠湧出來,溢出了他深凹的眼眶。

  蓮靜撲通一聲跪倒,淚如雨下。楊昭跪在她的右後方,只看到她顫抖的雙肩,如寒風中的秋葉。

  他贏了,從明天起,他將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得到了作為一名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權力。然而他又輸了,一敗塗地。那些他最想要的,在他不經意間像水一般悄悄地從他指間滑過去了,只余手心裡殘存的觸感,柔膩而冰涼。

  十一月丁卯,右相李林甫薨於昭應。後世史官評說,李林甫迎合上意,媚事左右,以固其寵;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妒賢疾能,排抑勝已,以保其位;屢起大獄,誅逐貴臣,以張其勢。自皇太子以下,畏之側足。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而上不之寤也。

  二八•蓮故

  李林甫死後三日,皇帝敕下制書,任命御史大夫、武部侍郎楊昭為右相,兼任文部尚書,原來的職務依舊保持。至此,楊昭自侍御史至宰相,共領四十餘使。

  右相位居左相之上,是當仁不讓的朝中第一人,而文部——即原吏部——素來有「六部之首」之稱。楊昭在原來的御史大夫、兵部侍郎、劍南節度使、京兆尹、各道採訪使等職之外又加上這兩個舉足輕重的職務,其權勢可謂傾絕朝野,無人能敵。

  楊昭初為相,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三省六部和御史台的官員徹底清洗了一遍。台省之中凡才能卓越而不為己用者,都羅織名目貶出京師去做地方官。又向皇帝建議,文部選拔官吏不問賢明與否,只看資歷,依照聲望功績任命官職。於是那些長期得不到提拔的官吏,因為資歷深,都紛紛得以升遷,盡說楊昭的好處,楊昭因此得了人心。朝中最重要的這三省一台遍布他的親信擁躉,勢力盤根錯節,牢牢握住朝廷權利機構的核心。

  楊昭此時同時身兼這麼多個職位,自陳力有所限,請求解除一部分職務改委他人,並提拔一些官員做他的副手。不久,楊昭以司勛員外郎崔圓為劍南留後——此舉無疑證實了這個李林甫的所謂心腹其實早已是楊昭的暗線,崔圓攛掇李岫以李林甫名義上的那道遣楊昭赴蜀的奏章,當然也是楊昭授意——征魏郡太守吉溫入京為御史中丞,兼京畿、關內採訪等使,並薦太僕少卿、監察御史吉鎮安為文部郎中。吉鎮安上表固辭,皇帝不許,乃撤去其太僕少卿一職,遷為文部郎中,監查御史並判如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