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江德明察言觀色,輕輕地道:“要不,太后先試試合不合身,只當是試穿著罷了!”見太后不語,這邊與兩名宮女,小心翼翼地服侍著太后,取下鳳冠後袍,然後,換上了冕冠龍袍。
江德明將一人高的銅鏡推到太后的面前,太后看著鏡中的自己,不由地驚呆了。鏡中人穿著帝王的冕冠龍袍,以君臨天下的睥睨之姿,俯視著眾生。她是如此地陌生人,卻又是如此地熟悉。
她坐了下去,靜靜地注視著鏡中的自己,很久,很久。
太后換下冠冕,此時內侍羅崇勛進來稟道:“官家在外求見,已經等了一會兒了。”
太后“哦”了一聲,道:“何不早來稟告?”
羅崇勛忙道:“奴才見太后歇息了,所以不敢驚擾太后。”
太后嗯了一聲,道:“還不快請!”江德明忙率人先帶著冠冕退出,羅崇勛引仁宗進來。
仁宗聽說今日朝堂上太后大怒,心中不安,連忙過來請安。
魯宗道得罪太后,已非此一樁事了。前幾日太后將方仲弓的議立劉氏七廟的奏摺示於眾臣,眾臣皆不敢言,唯有魯宗道越眾而出說:“不可。”並質問眾大臣說:“若立劉氏七廟,則將嗣皇置於何地?”
去年皇帝與太后一起出幸慈孝寺,太后的大安輦在帝輦前面,又是魯宗道說:“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嫁從夫,夫歿從子。”請太后讓皇帝先行。
然而太后對魯宗道仍十分寵信,凡有諫言一般都能當即採納,斷無像今日這般拂袖而走。想起自太后執政以來,已經有樞密使曹利用、昭文相丁謂、昭文相王曾、集賢相張士遜、參知政事任中正、樞密副使晏殊這些兩府重臣,都先後因忤太后旨意被罷免,今日魯宗道公然令太后大怒,是否也會步這些宰輔大臣們的後塵而被罷免呢?
仁宗心中惴惴,他自小就知道母后主見甚為堅定,素有文韜武略,曾為了自己能登大寶,花了無數心血。是以素來對她是又敬又畏,說話行事從來不敢輕易逆她心意。今日話題太過敏感,他不得不有所表示。
仁宗走進殿中,見太后氣色甚好,倒不像方才聽說到的,說是太后今日下朝氣色極差,心中略安,由衷地道:“兒臣見大娘娘的氣色還好,兒臣就放心了。”
太后端詳著官家,這孩子長得越發像先帝當年了,且性情溫和孝順,從未惹太后生氣過,因此太后雖然對他管教甚嚴,但是每次看到他來,總是嘴角不由地有了笑意:“不過是一時逆了氣,喝口茶就好了,難為官家記掛著。”
仁宗謹慎地引入話頭:“今日魯參政實不應該衝撞母后。”
太后看了他一眼:“官家認為魯宗道今日的諫言不應該嗎?”
仁宗覺得此話頗難回答,想了一想道:“朝議的內容,另作別論。只是不管議什麼事,為人臣子者,實不應該如此衝撞無理。”
“官家啊,”太后嘆了一口氣:“人無完人,對待諫臣,尤如一杯苦茶,取其清涼解火,就顧不得苦口難受了。”
仁宗心中一松,臉上卻不敢顯露出來:“大娘娘的心胸,兒臣不及也。”
“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太后說:“我貶過王曾張士遜晏殊,何以獨對魯宗道一直手下留情?”
仁宗知道太后又在教他治國之道,每到這種時候他心中總是又喜歡又緊張,深恐說錯一句,看到太后眼中失望的神情,哪怕只是一掠而過,也實是他最難受的時候。當下惴摸著答:“大娘娘一向心胸寬廣,豈無容人之量。王曾等人,都有擅權之嫌,唯魯宗道心底無私,大娘娘縱不取其言,也取其人品寬容一二。”
太后點了點頭:“此其一也。”
仁宗知道接下來的才是重點,連忙用心傾聽。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候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太后喝了一口茶,在古銅獸爐升起的香菸中緩緩地道來,更令人覺得如天音般一字字地傳入仁宗的耳中:“為天子者,要有自己的諫臣。唐太宗為何重魏徵,若論治國,魏徵謀略不及房玄齡,決斷不及杜如晦,所能成者,能進諫也。”
太后站起來走了兩步:“都以為自古以來,臣子們做諫臣難,人人都當自己是屈大夫,怨望的詩也寫了上千年,明著暗著,找個託詞寫什麼閨怨宮怨、香草美人的……”
“撲,”仁宗聽著太后的調侃,不由地笑出聲來,見太后轉眼看過來,連忙收了笑容坐得端端正正的。
太后看了仁宗一眼,笑道:“想到什麼了?”
仁宗忍笑道:“兒臣這才明白,為什麼自漢唐以來那麼多治國平天下的名臣大儒們,居然也會傳這麼多宮怨閨怨的詩來。”
太后不理這孩子打岔,繼續道:“孰不知,臣子難覓好君王,而為人君者要尋一個好的諫臣,卻也是極難。有些臣子,你聽他們拿著大道理挾制你吧,他自己心底,卻不知道想的是謀利還是擅權;也有的臣子,寬以律已、苛以求人,一葉瞻目、不見泰山,國計民生他只會人云亦云,你打個噴嚏他都有三天三夜的大道理等著你,以駁上位者的臉削上位者的面子為樂事,所謂不怕犯顏只為求名者……找一個好諫臣,不但要有直言敢諫的勇氣,還得有剛直不私的胸懷,還得有誠心敬上的心地,更要君臣相互明白和寬容。因此上君臣遇合,也是相難,千年之下,也只有寥寥幾樁佳話罷了。”她說到這裡,停了一下,仁宗連忙親手遞上茶去,太后喝了一口茶,見仁宗認真地聽著,才又道:
江德明將一人高的銅鏡推到太后的面前,太后看著鏡中的自己,不由地驚呆了。鏡中人穿著帝王的冕冠龍袍,以君臨天下的睥睨之姿,俯視著眾生。她是如此地陌生人,卻又是如此地熟悉。
她坐了下去,靜靜地注視著鏡中的自己,很久,很久。
太后換下冠冕,此時內侍羅崇勛進來稟道:“官家在外求見,已經等了一會兒了。”
太后“哦”了一聲,道:“何不早來稟告?”
羅崇勛忙道:“奴才見太后歇息了,所以不敢驚擾太后。”
太后嗯了一聲,道:“還不快請!”江德明忙率人先帶著冠冕退出,羅崇勛引仁宗進來。
仁宗聽說今日朝堂上太后大怒,心中不安,連忙過來請安。
魯宗道得罪太后,已非此一樁事了。前幾日太后將方仲弓的議立劉氏七廟的奏摺示於眾臣,眾臣皆不敢言,唯有魯宗道越眾而出說:“不可。”並質問眾大臣說:“若立劉氏七廟,則將嗣皇置於何地?”
去年皇帝與太后一起出幸慈孝寺,太后的大安輦在帝輦前面,又是魯宗道說:“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嫁從夫,夫歿從子。”請太后讓皇帝先行。
然而太后對魯宗道仍十分寵信,凡有諫言一般都能當即採納,斷無像今日這般拂袖而走。想起自太后執政以來,已經有樞密使曹利用、昭文相丁謂、昭文相王曾、集賢相張士遜、參知政事任中正、樞密副使晏殊這些兩府重臣,都先後因忤太后旨意被罷免,今日魯宗道公然令太后大怒,是否也會步這些宰輔大臣們的後塵而被罷免呢?
仁宗心中惴惴,他自小就知道母后主見甚為堅定,素有文韜武略,曾為了自己能登大寶,花了無數心血。是以素來對她是又敬又畏,說話行事從來不敢輕易逆她心意。今日話題太過敏感,他不得不有所表示。
仁宗走進殿中,見太后氣色甚好,倒不像方才聽說到的,說是太后今日下朝氣色極差,心中略安,由衷地道:“兒臣見大娘娘的氣色還好,兒臣就放心了。”
太后端詳著官家,這孩子長得越發像先帝當年了,且性情溫和孝順,從未惹太后生氣過,因此太后雖然對他管教甚嚴,但是每次看到他來,總是嘴角不由地有了笑意:“不過是一時逆了氣,喝口茶就好了,難為官家記掛著。”
仁宗謹慎地引入話頭:“今日魯參政實不應該衝撞母后。”
太后看了他一眼:“官家認為魯宗道今日的諫言不應該嗎?”
仁宗覺得此話頗難回答,想了一想道:“朝議的內容,另作別論。只是不管議什麼事,為人臣子者,實不應該如此衝撞無理。”
“官家啊,”太后嘆了一口氣:“人無完人,對待諫臣,尤如一杯苦茶,取其清涼解火,就顧不得苦口難受了。”
仁宗心中一松,臉上卻不敢顯露出來:“大娘娘的心胸,兒臣不及也。”
“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太后說:“我貶過王曾張士遜晏殊,何以獨對魯宗道一直手下留情?”
仁宗知道太后又在教他治國之道,每到這種時候他心中總是又喜歡又緊張,深恐說錯一句,看到太后眼中失望的神情,哪怕只是一掠而過,也實是他最難受的時候。當下惴摸著答:“大娘娘一向心胸寬廣,豈無容人之量。王曾等人,都有擅權之嫌,唯魯宗道心底無私,大娘娘縱不取其言,也取其人品寬容一二。”
太后點了點頭:“此其一也。”
仁宗知道接下來的才是重點,連忙用心傾聽。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候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太后喝了一口茶,在古銅獸爐升起的香菸中緩緩地道來,更令人覺得如天音般一字字地傳入仁宗的耳中:“為天子者,要有自己的諫臣。唐太宗為何重魏徵,若論治國,魏徵謀略不及房玄齡,決斷不及杜如晦,所能成者,能進諫也。”
太后站起來走了兩步:“都以為自古以來,臣子們做諫臣難,人人都當自己是屈大夫,怨望的詩也寫了上千年,明著暗著,找個託詞寫什麼閨怨宮怨、香草美人的……”
“撲,”仁宗聽著太后的調侃,不由地笑出聲來,見太后轉眼看過來,連忙收了笑容坐得端端正正的。
太后看了仁宗一眼,笑道:“想到什麼了?”
仁宗忍笑道:“兒臣這才明白,為什麼自漢唐以來那麼多治國平天下的名臣大儒們,居然也會傳這麼多宮怨閨怨的詩來。”
太后不理這孩子打岔,繼續道:“孰不知,臣子難覓好君王,而為人君者要尋一個好的諫臣,卻也是極難。有些臣子,你聽他們拿著大道理挾制你吧,他自己心底,卻不知道想的是謀利還是擅權;也有的臣子,寬以律已、苛以求人,一葉瞻目、不見泰山,國計民生他只會人云亦云,你打個噴嚏他都有三天三夜的大道理等著你,以駁上位者的臉削上位者的面子為樂事,所謂不怕犯顏只為求名者……找一個好諫臣,不但要有直言敢諫的勇氣,還得有剛直不私的胸懷,還得有誠心敬上的心地,更要君臣相互明白和寬容。因此上君臣遇合,也是相難,千年之下,也只有寥寥幾樁佳話罷了。”她說到這裡,停了一下,仁宗連忙親手遞上茶去,太后喝了一口茶,見仁宗認真地聽著,才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