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頁
自晉陽城西行數十里,便是懸瓮山,樞密使張耆打的前站,早已經沿山安排好一切。御輦到了山下,仁宗先下了輦車,然後候太后下輦,山道不好行輦,早準備了軟轎請太后乘坐,太后卻沒有坐軟橋。
“秋高氣爽,登階而上,是何等的爽朗。”太后笑著說。她去年已經過了六十大壽,但是精力還是很旺盛,外貌看上去與更是比實際年齡要小上十來歲,半開玩笑地抱怨著這種多餘的準備:“長年在宮裡,難得有機會出來走動走動,坐什麼軟轎,我又不是七老八十走動不得了。”
太后登階而上,仁宗陪侍在左邊,右邊則是皇后郭氏。太后見郭后要上前扶著自己,揮手道:“你到後頭去,扶著太妃,她素來不太出門,倒是這台階要小心了。”說著自己扶了官家的手,極輕快地已經向上走去了。
果然這一路來,古樹參天,連瓮蔽日,草木蕭疏,天高風清。台階全是新砌的,斷不會有凸凹不平外或令人滑倒之虞,太后拾階而上,但覺得沿途細細的草木清氣,更是令人心曠神怡,不禁心中欣喜,越走越快。
走了小半個時辰,但見眼前一片開闊,前面一道白石門坊,後面隱隱數十間宮闕,太后立住身子,轉頭向後,卻是早把楊太妃等人拋在身後,唯仁宗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後,文武百官跟住了一大半,倒有一小半年老體衰者也拋在了後頭。
太后心中得意,見仁宗額頭也見微汗,笑道:“官家長居宮中,卻是要多多煅煉,強身健體才是。”
仁宗見太后也走得額頭見汗,山上風大,若汗被風吹,倒是不好。知道太后此時興致正高,必會逞強,忙道:“正是,兒臣走得累了,不如歇息一會兒吧!”
太后看了官家一眼,對他的用意心知肚明,卻擺手道:“不忙,這裡風大,吹著了反而不好,再走兩步,前頭已經安排下歇息的地方了。”說著也不等群臣到齊,卻已經走進大門,仁宗與諸官員只得緊緊跟進。
錢惟演和張耆在前頭引導,入晉祠大門,卻見一道溪水流過,有一水鏡台。然後過一橋,名曰會仙橋,又走了一會兒,便見著獻殿,左右各是一鐘樓一鼓樓。
獻殿是供奉邑姜的享殿,錢惟演引太后與官家進了獻殿,楊懷敏早一日前已經到了,此時已經準備多時,忙侍候著兩宮淨面、更衣。又飲了茶,用了點心,歇息片刻,這才起身。
走到殿外,見文武百官均已經到齊,分昭穆排好了。太后先行,楊太妃與皇帝在左右隨侍,過了獻殿,但見前面是一方水池,那橋卻呈十字型,甚是奇怪。
太后不禁駐足問道:“這橋倒是奇怪。”
錢惟演忙稟道:“此便是臣曾經奏過太后的魚沼飛梁。”
太后哦了一聲,眾人也一齊看去,但見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橋面,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乙翼下斜至岸邊,呈十字型,橋邊的欄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橋下乃是木柱,橋面卻是全用的漢白玉石。這樣的魚沼飛梁,倒是各處廟宇宮觀中皆無的。
過了魚沼飛梁,見前面一座大殿,氣派非凡,前臨魚沼,後擁危峰,殿右有一株古柏偃臥在石階旁,樹幹勁直,樹皮皴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錢惟演上前一步道:“稟太后,此柏樹據說乃是周代之柏,已逾數千年,仍然蒼勁如故,實為難得。因此將聖母殿選址於此。”
太后嗯了一聲,點頭道:“好,甚好!”說著仰首看去,但見此大殿外有一圍廊,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
說話間入了殿中,太后抬頭看著殿上。此殿高約六尺,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內傾,使四隅柱更顯高大,成大弧度前檐,從而增加了大殿的穩定性和曲線美。
大殿正中,木製神龕中奉著聖母塑像,鳳冠翟衣,優雅坐鎮於鳳頭椅中。
禮樂聲起,太后率太妃上香,祭奉聖母,然後退出。
接著,仁宗也率文武百官,上前行禮獻祭。
禮樂已畢,方才一干大臣們只顧低了頭行禮,然後退出,誰也不敢抬頭亂看。
禮畢,太后與仁宗已經走出聖母殿,卻聽得身後傳來幾聲壓抑不住的驚呼聲,卻只有半聲,便強行抑了下去。太后抿嘴微微一笑,卻不說話。
原來是楊太妃和少數幾個大臣,卻在獻祭偷暇看了看這聖母殿的布置。
但見大殿兩邊是四十二個侍女塑像。她們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或奉飲食,或侍起居,或捧文印翰墨等,或口有情,或目有神,或耳聳立,或腳跟踮起,形態各異,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生動,衣紋流暢,巧奪天工。
真正令眾人驚異的是,這一座聖母殿令人好生熟悉,這明明是晉陽城郊的晉祠,卻令人熟悉到如同進了東京汴梁城大內皇宮中的崇徽殿。
雖然於香菸燎繞中雖難細觀聖母面容,可那鳳冠翟衣,卻絕對不是周代的衣飾,而是本朝衣冠,準確地說,是當今太后的大禮服,今年太后大壽就穿過這樣的大禮服。而周圍這四十二個侍女像,其中的數名侍女,正就站於太后身側服侍著。
“秋高氣爽,登階而上,是何等的爽朗。”太后笑著說。她去年已經過了六十大壽,但是精力還是很旺盛,外貌看上去與更是比實際年齡要小上十來歲,半開玩笑地抱怨著這種多餘的準備:“長年在宮裡,難得有機會出來走動走動,坐什麼軟轎,我又不是七老八十走動不得了。”
太后登階而上,仁宗陪侍在左邊,右邊則是皇后郭氏。太后見郭后要上前扶著自己,揮手道:“你到後頭去,扶著太妃,她素來不太出門,倒是這台階要小心了。”說著自己扶了官家的手,極輕快地已經向上走去了。
果然這一路來,古樹參天,連瓮蔽日,草木蕭疏,天高風清。台階全是新砌的,斷不會有凸凹不平外或令人滑倒之虞,太后拾階而上,但覺得沿途細細的草木清氣,更是令人心曠神怡,不禁心中欣喜,越走越快。
走了小半個時辰,但見眼前一片開闊,前面一道白石門坊,後面隱隱數十間宮闕,太后立住身子,轉頭向後,卻是早把楊太妃等人拋在身後,唯仁宗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後,文武百官跟住了一大半,倒有一小半年老體衰者也拋在了後頭。
太后心中得意,見仁宗額頭也見微汗,笑道:“官家長居宮中,卻是要多多煅煉,強身健體才是。”
仁宗見太后也走得額頭見汗,山上風大,若汗被風吹,倒是不好。知道太后此時興致正高,必會逞強,忙道:“正是,兒臣走得累了,不如歇息一會兒吧!”
太后看了官家一眼,對他的用意心知肚明,卻擺手道:“不忙,這裡風大,吹著了反而不好,再走兩步,前頭已經安排下歇息的地方了。”說著也不等群臣到齊,卻已經走進大門,仁宗與諸官員只得緊緊跟進。
錢惟演和張耆在前頭引導,入晉祠大門,卻見一道溪水流過,有一水鏡台。然後過一橋,名曰會仙橋,又走了一會兒,便見著獻殿,左右各是一鐘樓一鼓樓。
獻殿是供奉邑姜的享殿,錢惟演引太后與官家進了獻殿,楊懷敏早一日前已經到了,此時已經準備多時,忙侍候著兩宮淨面、更衣。又飲了茶,用了點心,歇息片刻,這才起身。
走到殿外,見文武百官均已經到齊,分昭穆排好了。太后先行,楊太妃與皇帝在左右隨侍,過了獻殿,但見前面是一方水池,那橋卻呈十字型,甚是奇怪。
太后不禁駐足問道:“這橋倒是奇怪。”
錢惟演忙稟道:“此便是臣曾經奏過太后的魚沼飛梁。”
太后哦了一聲,眾人也一齊看去,但見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橋面,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乙翼下斜至岸邊,呈十字型,橋邊的欄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橋上,可以隨意左右,橋下乃是木柱,橋面卻是全用的漢白玉石。這樣的魚沼飛梁,倒是各處廟宇宮觀中皆無的。
過了魚沼飛梁,見前面一座大殿,氣派非凡,前臨魚沼,後擁危峰,殿右有一株古柏偃臥在石階旁,樹幹勁直,樹皮皴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錢惟演上前一步道:“稟太后,此柏樹據說乃是周代之柏,已逾數千年,仍然蒼勁如故,實為難得。因此將聖母殿選址於此。”
太后嗯了一聲,點頭道:“好,甚好!”說著仰首看去,但見此大殿外有一圍廊,殿寬七間,深六間,極為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
說話間入了殿中,太后抬頭看著殿上。此殿高約六尺,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內傾,使四隅柱更顯高大,成大弧度前檐,從而增加了大殿的穩定性和曲線美。
大殿正中,木製神龕中奉著聖母塑像,鳳冠翟衣,優雅坐鎮於鳳頭椅中。
禮樂聲起,太后率太妃上香,祭奉聖母,然後退出。
接著,仁宗也率文武百官,上前行禮獻祭。
禮樂已畢,方才一干大臣們只顧低了頭行禮,然後退出,誰也不敢抬頭亂看。
禮畢,太后與仁宗已經走出聖母殿,卻聽得身後傳來幾聲壓抑不住的驚呼聲,卻只有半聲,便強行抑了下去。太后抿嘴微微一笑,卻不說話。
原來是楊太妃和少數幾個大臣,卻在獻祭偷暇看了看這聖母殿的布置。
但見大殿兩邊是四十二個侍女塑像。她們或梳妝,或灑掃,或奏樂,或歌舞,或奉飲食,或侍起居,或捧文印翰墨等,或口有情,或目有神,或耳聳立,或腳跟踮起,形態各異,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生動,衣紋流暢,巧奪天工。
真正令眾人驚異的是,這一座聖母殿令人好生熟悉,這明明是晉陽城郊的晉祠,卻令人熟悉到如同進了東京汴梁城大內皇宮中的崇徽殿。
雖然於香菸燎繞中雖難細觀聖母面容,可那鳳冠翟衣,卻絕對不是周代的衣飾,而是本朝衣冠,準確地說,是當今太后的大禮服,今年太后大壽就穿過這樣的大禮服。而周圍這四十二個侍女像,其中的數名侍女,正就站於太后身側服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