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她嗤地笑出聲來,終於肯轉身回來面對我:“如果你下輩子還這樣貧嘴,惹我生氣,我就天天罰你跪磚頭。”
我故做哀戚狀,嘆道:“有這麼慘的麼?我這一世這樣過也就罷了,卻難道下輩子還要受你奴役?”
大概是擔心剛才的話傷及我自尊,她立即補救:“我是說你惹我生氣我才這樣對你呀,如果你好好的,誰會折磨你呢?”
見我並不表態,她又向我描述了一個美好前景:“我會對你很好的……你讀書時,我會為你點一爐香;你與字時,我會為你磨一泊墨;你作畫時,我會為你調好所有的顏料……有時候你累了,想活動活動筋骨,或舞劍,或投壺,我就在旁邊為你彈箜篌……”
想著那情景,我不禁笑:“吵死了。”
她瞪了我一眼:“真是對牛彈琴!”
興致並未因此消減,她又仰望上方,含笑憧憬,“清明寒食,我們一起出去遊春賞花;七夕中秋,我們又可以一起坐在屋前檐下品月觀星……這樣的時候,你一定會想作詩,那麼我就……”
我不待她說完,即刻接話道:“你就在旁邊吃芋頭。”
她坐起來,雙手舉起一隻錦繡枕頭,朝我劈頭劈面地亂砸一氣,怒道:“我是說我就與你唱和!”
我本想繼續調侃她,但已笑得無力再說。她瞪了我半晌,到最後唇角一揚,那怒色終於掛不住,一下子消散無蹤,她又在我身邊躺下,抱著我一支胳膊,把臉埋在我衣袖中,亦笑個不停。
聽著她一連串輕快的笑聲,我的笑容逐漸消散在她目光沒有觸及的空間裡。
這些天來,我見她流了太多的淚,現在很慶幸我們還能有這樣一段歡愉的時光,希望我最後留給她的是我的明亮笑顏,而那些無法泯滅的悲哀和傷痛,就讓它們暫時沉澱在心底,在我離開她之前,絕對不能讓她在我眸中看見。
在她抬眼看我時,我會再次對她笑,儘量讓她忘記,伯勞飛燕各西東,就在天明之後。
她後來也一直在笑,直到有了倦意,才迷迷糊糊地在我懷中睡去。
我擁著她,卻未闔目而眠。待到月隱星移,炷盡沉煙,我悄無聲息地起身,想就此離去,卻發現一段衣袖被公主枕於頰下,不好抽出。
我欲托起她的頭,再移開衣袖,但又想到她最近精神欠佳,睡覺極易驚醒,這樣碰觸,多半會令她醒來。於是,我一手停留在原來的位置,另一手解開衣帶,先抽出這隻手,小心翼翼地縮身脫離這件寬衫,最後才讓不動的手從被公主枕住的袖子中一點點滑出來。
如此一來,我可以脫身離開了,而公主依然枕著那段衣袖兀自沉睡。
我在她床前佇立良久,默默注視著她,想把她此時的樣子銘刻到心裡去。
少頃,漏聲又響,四更天了,我必須離去。
緩緩俯身,我在她額頭上印下一個輕柔的吻。她似有感覺,睫毛微微顫了顫,但終於沒有醒來。手無意識地撫上那件空衫的胸襟,她又側身朝那裡挨去,仿佛還在依偎著我。
枕著留有我餘溫的空衫,唇際笑意輕揚,她熟睡中的神情像嬰孩般恬淡安寧。
這是她此生給我留下的最後印象。
這一年,她二十五歲。
15淑妃
(由 :3665字)
我回到翰林圖畫院,作為一位普通的內侍黃門,做著與少年時相似的工作,每日默默整理畫稿,為畫師們處理雜務,一切似乎沒什麼不同,除了知道我經歷的人偶爾會在我身後指指戳戳。
自回歸前省之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今上,但嘉祐七年八月,他忽然親自來畫院找我,像是信步走來的,身邊只帶了兩名近侍。
他召我入一間僻靜畫室,摒退侍從,命我關好門,才開口問我:“你與崔白是好友罷?”
我頷首稱是,然後,他徐徐從柚中取出一卷文書遞給我,一言不發。
我接過展開一看,不由大驚——那是當年我代崔白傳給秋和的糙帖子,議親所用,上面序有雀白三代名諱及他的生辰八字。
“董娘子現在病得很重,臥床不起,一個內人幫她整理奩盒,在最深處發現了這糙帖子。”今上面無表情地說。
我立即跪下,叩首道:“董娘子與崔白雖曾有婚約,但那是在她服侍官家之前,此後他們絕無來往,請官家明鑑,勿降罪予他們。”
今上看著我,淡淡問:“這糙帖子,是你送進宮來的罷?”
我承認,低首道:“臣自知此舉有悖宮歸,罪無可恕,請官家責罰,惟願官家寬恕董娘子與崔白,勿追究此事。”
言罷我向他行稽首禮,伏拜於地。
他嘆了嘆氣,道:“你平身罷。我今日來這裡,只走想求證這事,不是為追究誰的罪責。”
他從我手裡收回帖子,自己又看看,忽然問我:“這帖子是什麼時候給她的?”
我如實作答:“慶曆七年歲末。”
“慶曆七年歲末……”今上若有所思。大概是想起了其後發生的宮亂之事,他眼神甚惆悵,其間的因果於他來說也不難明了了。
“難怪,這麼多年來,她一直不快活……”他喃喃低語,隨後讓我取來火摺子,點燃糙帖子,默然看它化為灰燼,再起身朝外走去。
見他步履蹦跚,我上前相扶,他亦未拒絕,在我攙扶下走到了畫院西廡附近,卻聽見前方不遠處有人喧譁,像在爭論什麼。
說話的人是兩位衛士。相隨的近侍欲上前提醒他們官家駕到,今上卻先擺手止住,自已往前逼近兩步,隱身於廊柱後,聽衛士說下去。
衛士甲說:“人生貴賤在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此乃至理名言,不可不信。”
衛士乙則道:“這話不對。天下人貴賤是由官家決定。你今日為宰相,明日官家一道聖旨下來,就可把你貶削為平民匹夫:今日你富可故國,明日官家一不高興就可能會把你抄家沒藉。所以說官家是天下至尊,有這生殺予奪的權力。”
二人繼續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直爭得面紅耳赤。今上看在眼裡,也不現身評判,而是折回畫室,命我取來筆墨信函,手書御批:“先到者保奏給事,有勞推恩。”一式兩份,分別封入信函,然後喚來兩名衛士,先命乙攜一信函送往內東門司。等了片刻,估計乙將至半道了,再才命甲帶另一信函相繼而去。
今上留在畫院中等待。若按他的安排,應該是乙先到,經內東門司確認後會獲推恩補官,但少頃內東門司派人來回稟,卻是保奏甲推恩。今上訝異,問其中原因,得到的答案是乙跑得太快,半道上扭傷了腳,結果被甲趕超,所以先到的是甲。
今上聽後久久不語,最後喟然長嘆:“果然是命!”
第二天,他便命翰林學士王珪糙詔,正式立養子趙宗實為皇子,賜皇子名為“曙”。據說王珪曾問他可否再等等,看後宮嬪御能否生下皇子,今上黯然道:“若天使朕有子,那豫王就不會夭折了。”
發現糙帖子後,今上非但沒有怪罪秋和,還於九月中把她升為充媛。皇子既立,今上依制親赴近郊明堂,祭祀齋戒。而這期間秋和病情惡化,沒等到今上回宮便已薨逝。彌留之際,她懇求皇后勿遣人把自己病危的消息告訴今上,說:“妾不幸即死,無福繼續服侍官家與皇后。官家連日為國事操勞,又在宿齋之中,請勿再告訴官家此事,以免令他煩憂難過,損及心神。”
皇后泫然從之,未將噩耗傳往齋宮。
今上回宮,見秋和已香消玉殞,返魂無術,頓時大悲,親為其輟朝掛服,慟哭於靈前。臨奠之時今上即宣布追贈秋和為婉儀,過了兩日,今上悽惻悲戚之情愈增,又加贈秋和為淑妃,還特遷了她父親及其弟侄四人的官。
或許今上仍覺這並不足以表達他對秋和的虧欠,他又命臣下為秋和定謐,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國朝只有皇后才有諡號,妃嬪向來無此待遇,而且今上同時還宣布要為秋和行淑妃冊禮,下葬之日給予她有軍功者才能享有的鹵簿儀仗。
自溫成之後,他還沒有對哪位嬪御的離去表達過如此深重的悲傷,這又引起了司馬光的注意。他上言力諫今上罷議董淑妃諡號及冊禮之事,其葬日不給鹵簿,凡喪事所須,悉從減損,不必盡一品之禮……以明陛下薄於女寵而厚於元元也”。
今上沒有立即允納司馬光諫言,於是宮城內外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回君臣誰將妥協。而聽說後來打破僵局的是皇后,她勸今上道:“淑妃溫柔和厚,生性淡泊,與世無爭。在她生前,陛下曾多次想令其進秩,她皆力辭不受,也是因仰慕陛下聖德,故一心秉承陛下恭儉寡慾之風。而今陛下加恩至此,淑妃賢德,自然當之無愧,但陛下恩寵過盛,卻非她所願。
冊禮之事,淑妃若在世,必會再度堅辭,而諡號鹵簿,淑妃泉下有知,更難心安。”
今上憶及秋和平生行為,亦同意皇后觀點,這才按下冊禮諡號鹵簿之事不提。
經歷公主一事,今上已心力交瘁,老了一輪。現在秋和病故,對他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愈發摧毀了他的健康,何況,從立皇子之時起,他似乎就對人生不抱什麼希望了。身體每況愈下,他人也一天天消沉下去,有次我在集英殿外遠遠看見他,發現他枯瘦憔悴,鬚髮花白,身形完全是個老頭模樣了,而其實他這時也不過才五十三歲。
這年十一月,宮中傳出李瑋復為駙馬都尉的消息。據說這是今上在病榻上向公主提出來的,他始終希望女兒回心轉意,仍做李家媳婦。而公主也答應在名義上與李瑋複合,但要求繼續留在宮中,不回公主宅與李瑋同居。
我可以猜到她的想法。她早已不冀望還能與什麼人有姻緣之分,那麼讓李瑋恢復駙馬名位也不是難以接受的事,只要他那丈夫的身份繼續停留在名義上。
於是今上隨即下旨,進封沂國公主為歧國公主:建州觀察使、知衛州李瑋改安州觀察使,復為駙馬都尉。
xxxxxxxxxxxxxxxxx
嘉祐八年三月辛未晦,今上崩於福寧殿。
這天日間,宮內人並沒覺得他有何不妥,雖然有疾在身,但他飲食起居尚平寧。夜間睡下不久後,他遽然起身,呼喚左右取藥,且連聲催促近侍速召皇后來。
據福寧殿內的侍者說,皇后到殿中時,今上已虛脫無力,連話都說不出,看見皇后,他流下淚來,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
我故做哀戚狀,嘆道:“有這麼慘的麼?我這一世這樣過也就罷了,卻難道下輩子還要受你奴役?”
大概是擔心剛才的話傷及我自尊,她立即補救:“我是說你惹我生氣我才這樣對你呀,如果你好好的,誰會折磨你呢?”
見我並不表態,她又向我描述了一個美好前景:“我會對你很好的……你讀書時,我會為你點一爐香;你與字時,我會為你磨一泊墨;你作畫時,我會為你調好所有的顏料……有時候你累了,想活動活動筋骨,或舞劍,或投壺,我就在旁邊為你彈箜篌……”
想著那情景,我不禁笑:“吵死了。”
她瞪了我一眼:“真是對牛彈琴!”
興致並未因此消減,她又仰望上方,含笑憧憬,“清明寒食,我們一起出去遊春賞花;七夕中秋,我們又可以一起坐在屋前檐下品月觀星……這樣的時候,你一定會想作詩,那麼我就……”
我不待她說完,即刻接話道:“你就在旁邊吃芋頭。”
她坐起來,雙手舉起一隻錦繡枕頭,朝我劈頭劈面地亂砸一氣,怒道:“我是說我就與你唱和!”
我本想繼續調侃她,但已笑得無力再說。她瞪了我半晌,到最後唇角一揚,那怒色終於掛不住,一下子消散無蹤,她又在我身邊躺下,抱著我一支胳膊,把臉埋在我衣袖中,亦笑個不停。
聽著她一連串輕快的笑聲,我的笑容逐漸消散在她目光沒有觸及的空間裡。
這些天來,我見她流了太多的淚,現在很慶幸我們還能有這樣一段歡愉的時光,希望我最後留給她的是我的明亮笑顏,而那些無法泯滅的悲哀和傷痛,就讓它們暫時沉澱在心底,在我離開她之前,絕對不能讓她在我眸中看見。
在她抬眼看我時,我會再次對她笑,儘量讓她忘記,伯勞飛燕各西東,就在天明之後。
她後來也一直在笑,直到有了倦意,才迷迷糊糊地在我懷中睡去。
我擁著她,卻未闔目而眠。待到月隱星移,炷盡沉煙,我悄無聲息地起身,想就此離去,卻發現一段衣袖被公主枕於頰下,不好抽出。
我欲托起她的頭,再移開衣袖,但又想到她最近精神欠佳,睡覺極易驚醒,這樣碰觸,多半會令她醒來。於是,我一手停留在原來的位置,另一手解開衣帶,先抽出這隻手,小心翼翼地縮身脫離這件寬衫,最後才讓不動的手從被公主枕住的袖子中一點點滑出來。
如此一來,我可以脫身離開了,而公主依然枕著那段衣袖兀自沉睡。
我在她床前佇立良久,默默注視著她,想把她此時的樣子銘刻到心裡去。
少頃,漏聲又響,四更天了,我必須離去。
緩緩俯身,我在她額頭上印下一個輕柔的吻。她似有感覺,睫毛微微顫了顫,但終於沒有醒來。手無意識地撫上那件空衫的胸襟,她又側身朝那裡挨去,仿佛還在依偎著我。
枕著留有我餘溫的空衫,唇際笑意輕揚,她熟睡中的神情像嬰孩般恬淡安寧。
這是她此生給我留下的最後印象。
這一年,她二十五歲。
15淑妃
(由 :3665字)
我回到翰林圖畫院,作為一位普通的內侍黃門,做著與少年時相似的工作,每日默默整理畫稿,為畫師們處理雜務,一切似乎沒什麼不同,除了知道我經歷的人偶爾會在我身後指指戳戳。
自回歸前省之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今上,但嘉祐七年八月,他忽然親自來畫院找我,像是信步走來的,身邊只帶了兩名近侍。
他召我入一間僻靜畫室,摒退侍從,命我關好門,才開口問我:“你與崔白是好友罷?”
我頷首稱是,然後,他徐徐從柚中取出一卷文書遞給我,一言不發。
我接過展開一看,不由大驚——那是當年我代崔白傳給秋和的糙帖子,議親所用,上面序有雀白三代名諱及他的生辰八字。
“董娘子現在病得很重,臥床不起,一個內人幫她整理奩盒,在最深處發現了這糙帖子。”今上面無表情地說。
我立即跪下,叩首道:“董娘子與崔白雖曾有婚約,但那是在她服侍官家之前,此後他們絕無來往,請官家明鑑,勿降罪予他們。”
今上看著我,淡淡問:“這糙帖子,是你送進宮來的罷?”
我承認,低首道:“臣自知此舉有悖宮歸,罪無可恕,請官家責罰,惟願官家寬恕董娘子與崔白,勿追究此事。”
言罷我向他行稽首禮,伏拜於地。
他嘆了嘆氣,道:“你平身罷。我今日來這裡,只走想求證這事,不是為追究誰的罪責。”
他從我手裡收回帖子,自己又看看,忽然問我:“這帖子是什麼時候給她的?”
我如實作答:“慶曆七年歲末。”
“慶曆七年歲末……”今上若有所思。大概是想起了其後發生的宮亂之事,他眼神甚惆悵,其間的因果於他來說也不難明了了。
“難怪,這麼多年來,她一直不快活……”他喃喃低語,隨後讓我取來火摺子,點燃糙帖子,默然看它化為灰燼,再起身朝外走去。
見他步履蹦跚,我上前相扶,他亦未拒絕,在我攙扶下走到了畫院西廡附近,卻聽見前方不遠處有人喧譁,像在爭論什麼。
說話的人是兩位衛士。相隨的近侍欲上前提醒他們官家駕到,今上卻先擺手止住,自已往前逼近兩步,隱身於廊柱後,聽衛士說下去。
衛士甲說:“人生貴賤在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此乃至理名言,不可不信。”
衛士乙則道:“這話不對。天下人貴賤是由官家決定。你今日為宰相,明日官家一道聖旨下來,就可把你貶削為平民匹夫:今日你富可故國,明日官家一不高興就可能會把你抄家沒藉。所以說官家是天下至尊,有這生殺予奪的權力。”
二人繼續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直爭得面紅耳赤。今上看在眼裡,也不現身評判,而是折回畫室,命我取來筆墨信函,手書御批:“先到者保奏給事,有勞推恩。”一式兩份,分別封入信函,然後喚來兩名衛士,先命乙攜一信函送往內東門司。等了片刻,估計乙將至半道了,再才命甲帶另一信函相繼而去。
今上留在畫院中等待。若按他的安排,應該是乙先到,經內東門司確認後會獲推恩補官,但少頃內東門司派人來回稟,卻是保奏甲推恩。今上訝異,問其中原因,得到的答案是乙跑得太快,半道上扭傷了腳,結果被甲趕超,所以先到的是甲。
今上聽後久久不語,最後喟然長嘆:“果然是命!”
第二天,他便命翰林學士王珪糙詔,正式立養子趙宗實為皇子,賜皇子名為“曙”。據說王珪曾問他可否再等等,看後宮嬪御能否生下皇子,今上黯然道:“若天使朕有子,那豫王就不會夭折了。”
發現糙帖子後,今上非但沒有怪罪秋和,還於九月中把她升為充媛。皇子既立,今上依制親赴近郊明堂,祭祀齋戒。而這期間秋和病情惡化,沒等到今上回宮便已薨逝。彌留之際,她懇求皇后勿遣人把自己病危的消息告訴今上,說:“妾不幸即死,無福繼續服侍官家與皇后。官家連日為國事操勞,又在宿齋之中,請勿再告訴官家此事,以免令他煩憂難過,損及心神。”
皇后泫然從之,未將噩耗傳往齋宮。
今上回宮,見秋和已香消玉殞,返魂無術,頓時大悲,親為其輟朝掛服,慟哭於靈前。臨奠之時今上即宣布追贈秋和為婉儀,過了兩日,今上悽惻悲戚之情愈增,又加贈秋和為淑妃,還特遷了她父親及其弟侄四人的官。
或許今上仍覺這並不足以表達他對秋和的虧欠,他又命臣下為秋和定謐,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國朝只有皇后才有諡號,妃嬪向來無此待遇,而且今上同時還宣布要為秋和行淑妃冊禮,下葬之日給予她有軍功者才能享有的鹵簿儀仗。
自溫成之後,他還沒有對哪位嬪御的離去表達過如此深重的悲傷,這又引起了司馬光的注意。他上言力諫今上罷議董淑妃諡號及冊禮之事,其葬日不給鹵簿,凡喪事所須,悉從減損,不必盡一品之禮……以明陛下薄於女寵而厚於元元也”。
今上沒有立即允納司馬光諫言,於是宮城內外議論紛紛,都在猜測這回君臣誰將妥協。而聽說後來打破僵局的是皇后,她勸今上道:“淑妃溫柔和厚,生性淡泊,與世無爭。在她生前,陛下曾多次想令其進秩,她皆力辭不受,也是因仰慕陛下聖德,故一心秉承陛下恭儉寡慾之風。而今陛下加恩至此,淑妃賢德,自然當之無愧,但陛下恩寵過盛,卻非她所願。
冊禮之事,淑妃若在世,必會再度堅辭,而諡號鹵簿,淑妃泉下有知,更難心安。”
今上憶及秋和平生行為,亦同意皇后觀點,這才按下冊禮諡號鹵簿之事不提。
經歷公主一事,今上已心力交瘁,老了一輪。現在秋和病故,對他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愈發摧毀了他的健康,何況,從立皇子之時起,他似乎就對人生不抱什麼希望了。身體每況愈下,他人也一天天消沉下去,有次我在集英殿外遠遠看見他,發現他枯瘦憔悴,鬚髮花白,身形完全是個老頭模樣了,而其實他這時也不過才五十三歲。
這年十一月,宮中傳出李瑋復為駙馬都尉的消息。據說這是今上在病榻上向公主提出來的,他始終希望女兒回心轉意,仍做李家媳婦。而公主也答應在名義上與李瑋複合,但要求繼續留在宮中,不回公主宅與李瑋同居。
我可以猜到她的想法。她早已不冀望還能與什麼人有姻緣之分,那麼讓李瑋恢復駙馬名位也不是難以接受的事,只要他那丈夫的身份繼續停留在名義上。
於是今上隨即下旨,進封沂國公主為歧國公主:建州觀察使、知衛州李瑋改安州觀察使,復為駙馬都尉。
xxxxxxxxxxxxxxxxx
嘉祐八年三月辛未晦,今上崩於福寧殿。
這天日間,宮內人並沒覺得他有何不妥,雖然有疾在身,但他飲食起居尚平寧。夜間睡下不久後,他遽然起身,呼喚左右取藥,且連聲催促近侍速召皇后來。
據福寧殿內的侍者說,皇后到殿中時,今上已虛脫無力,連話都說不出,看見皇后,他流下淚來,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