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手持家書去軍營中找妹妹,到了她的駐地,下屬士卒正在換防,卻不見她蹤影。他攔住一名士兵問:「你們楊校尉呢?」想起此營有兩名姓楊的校尉,又補充道:「楊穎坤校尉。」

  士兵回道:「楊校尉有事外出,要過幾天才回來。」

  她沒有向上報備,或許是私事。「去哪兒了?」

  「好像是去了焦塘鎮。」士兵見他有些著急,「上午才走的,要不要派人去把校尉找回來?」

  七郎想了想:「今天什麼日子?是不是快到冬月了?」

  「十月廿九。」

  「難怪……」他若有所思,「不必去找了,等她回來再說吧,不急這幾天。」

  無法忘記過去的,並不止他一個人。

  焦塘鎮是白河南岸一座新興的小鎮,十幾年前還只是邊境上居無定所的窮苦漁夫聚集起來的村莊,白河上建起了連通兩國官道、可容八馬並騎的石橋,橋畔的焦塘村也跟著沾了光。如今十餘年過去,焦塘村已改為焦塘鎮,鎮上有居民千餘戶,光是客棧酒肆就有上百家,南來北往的行商客到了這裡都免不了要停下歇歇腳、打個尖。

  兩國以白河中線為界,這座石橋便成了一處奇景,南半邊是吳國的領地,北半邊是魏國的疆域;這頭守關的是吳國士兵,那頭則換成了鮮卑將士,行商過橋通行兩地,兩邊都要勘察路引過所、檢查貨物。陽春榷場最興旺的時候,橋兩頭都要排上長隊,有時一天都排不完,只能在焦塘鎮上過夜。

  入冬後天氣嚴寒,過往商人也漸漸少了。橋上當值的押官免不了要查得仔細些,見一人頭帶斗笠帽檐遮面,不由多看了幾眼。斗笠下的面容年輕秀致,竟是女子。

  他覺得眼熟,回想片刻大吃一驚:「楊校……」想起幾十丈外橋那頭就是鮮卑人,雖然隔著一條河未必聽見,還是立刻住了口。

  戴斗笠的人揚起臉:「你認識我?」

  押官小聲道:「小人前月剛調來此處,原屬司倉參軍孟進麾下,有幸見過楊將軍及校尉幾面。」對將軍印象不深,但將軍的這個妹妹,一名女校尉,見過的人想必都會記得。

  他看了一眼手裡的過所文折,上面寫的是「文三娘,年貳拾陸,丁寡,代夫行商」,定是她用的化名。他連忙簽書勘過,蓋上印信遞還給她:「楊校尉這是要去鮮卑……?」

  楊穎坤沒有回答,接過文折收好:「有勞了。」

  她是防禦使的妹妹,兩位兄長都在軍中身居要職,化名潛入鮮卑境內當然不需要向他說明。押官道:「校尉到了鮮卑人的地方可要小心。」

  她點頭致謝,復又拉下帽檐,牽馬過橋。押官向橋那頭眺望,見鮮卑士兵如常檢查過她的路引過所,順利通過並無枝節,才放心檢視下一位。

  過了白河往北再走不到兩百里,就到魏國的南京,即燕州。一人一馬輕騎簡從,晴天三日即可到達,來得及在冬月初三之前趕到燕州西北郊外的西山。

  冬月初三,咸福的忌日。每年這個時候,她都會孤身一人喬裝成行商的寡婦,去西山皇陵祭拜。

  燕州西山的皇陵並不顯赫,只在宇文斆登基前葬過幾位無名的妃嬪,陵園只有幾名吊兒郎當的守衛,嫌上山灑掃辛苦,偷偷雇了一名老叟住在山上照看陵墓,自己領著皇糧自在逍遙去。

  起初她是翻山私自進去祭拜的,但此地常年無人來訪,掃墓留下痕跡自然會被發現。老叟有心,掐著日子守在墓旁,被他撞見了幾次。老人家並未向守衛舉報,只說:「會來祭拜仁懷太子,想來也不是壞人。」

  她每年都來,碰過幾次面後,老叟已經認得她了。有時她來不及當天下山,老叟還會留她在山上暫住一晚。

  老叟是燕地的漢人,至今說起仁懷太子仍滿腔感佩懷念:「如果沒有仁懷太子,我們這些鮮卑制下的漢人日子只怕更難過,燕薊也不會有這些年的太平昌盛。可惜天妒英才韶華早逝,如果他能繼承大統,說不定真能胡漢合一,再創文皇帝時的盛世。那些鮮卑的達官貴人啊,大都鼠目寸光,還念著他們騎馬遊牧茹毛飲血的時代,罵文皇帝數典忘祖胳膊肘往外拐,也不想想現在的富貴是誰給他們的。這幾年記得仁懷太子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今年清明一個人影都沒見著。」

  老叟有時也會好奇地問她:「娘子是從南邊吳國來的吧?怎麼會和太子有故舊,年年都來祭奠?」

  她只回答說:「吳人也受過太子恩澤。」

  老叟點頭道:「也是,如果一直打仗,你們吳國更吃虧。我們雖然身屬魏國,但咱們都是漢人,本是同根,更不想和你們吳人開戰。」

  陵墓建成後再無修繕,只有老叟一人看護清理,一年年日曬雨淋,燕州風大,墓石邊角縫隙都開始剝蝕風化。墓碑是一整塊的漆黑玄石,高有丈許,陰刻字跡中的金漆已經剝落,走近了仰頭才能看清墓碑上主人的名字:魏故仁懷太子諱徠。

  她在墓前點燃香燭,默默坐了半天。現在她已回吳地,任職軍中,私下裡的生活則清寡如水,數年如一日,實在沒有什麼需要告訴他。如果亡者當真在天有靈,那些她想向他訴說的,他一定早就知道。

  下午老叟卻突然找到墓前來:「娘子,這回你恐怕不能多作停留了。山下忽然來了人,是南京留守親派的,說奉旨來祭太子。他們明早上山掃墓,你趁現在趕緊下山吧,被他們撞見就麻煩了。我也得收拾東西避一避,免得他們追究起來牽連老兒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