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宇文徠湊近她低聲道:「末兒,你明知道我眼裡只有你,別人誰也容不下,一心只想巴結討好你,你還這麼冤枉我,我委屈不委屈?」

  楊末臉色漲得更紅,抿著唇不說話,側過臉去不看他。

  他又說:「你看,我才疏遠你一個多月,就有人變著法子削尖腦袋往東宮裡鑽了。人人皆以為你不得寵,你在大魏又無人撐腰,可不是誰都敢來欺負你,搶你的夫婿占你的地盤。半月見一次確實太少了,尋常不甚親熱的夫妻都未必如此,莫怪他們以為我不看重你。我倒是想經常來,讓那些人知道孰輕孰重,知道東宮誰才是真正做主的,但又怕惹得你不高興。」

  楊末瞥了他好幾眼,數次欲言又止,猶豫了許久才問出口道:「多久……算經常?」

  ☆、第十三章玉池春1

  先前宮裡傳聞太子對太子妃痴心一片情根深種,婚前就為她肅清了東宮,婚後恩愛甜蜜形影不離,每夜都留宿在柔儀殿內,外出也百般照顧體貼,但只過了二十天,突然就變成了每月只有朔望才會踏足柔儀殿,宮人猜測太子妃大概是惹惱了太子,一夕之間失寵了,誰知再過了一個多月,太子又對新婚妻子重新熱絡起來,但是說熱絡吧,似乎又欠缺了一點,只是每隔三五日都會去太子妃那裡過夜。

  每天都去當然是恩愛,朔望才去當然是不恩愛,那這三五天一次,該算恩愛還是不恩愛呢?

  宮人們猜測觀望,揣度著東宮兩位主人的關係態度,情勢不明朗時謹慎行事,倒沒有再發生宮女勾引太子這樣的事件。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但是在這北國都城,一到八月天氣倏地就涼爽下來。唐人有詩曰「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上京的八月雖然還未落雪,但夜間也距離結冰不遠了。

  秋季是惹人追思懷舊的季節,八月中秋,九月重陽,都應該是和家人團聚的節日。楊末離家已有半年,之前一直忐忑憂慮沒那個功夫傷春悲秋,現在安頓平靜下來了,免不了被勾起思鄉之情。

  九月中旬上京飄起第一場初雪,天氣乾旱只下了薄薄一層。皇宮大殿地下都埋了火龍,類似北地的火炕,鋪滿整座宮殿。殿後爐囪燒起炭火,熱氣在地龍中循環遊走,屋內溫暖勝春,只需穿薄薄一層,反而比洛陽的冬天還要暖和。

  楊末卻不習慣這樣火氣蒸騰的熱度,嘴唇上都干爆了皮,塗上香脂多喝水也無濟於事。半夜好幾次她渴醒過來,嗓子裡都冒煙了,啞著聲音喊道:「來人……」立刻有人把溫涼的甘露送到她嘴邊。

  她閉著眼睛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終於覺得咽喉心肺都爽利了,滿足地拍拍胸口,一睜眼卻發現自己躺在宇文徠臂彎里,他另一隻手還舉著空杯,漆黑髮亮的眸子迅速從她喝水時起伏的胸脯挪上來,轉而深深地凝視她的眼睛。

  楊末忍住了沒像上次似的抬腳踹他,只是自己差點滾到床下去。

  碰過幾次這種事之後,她長了個心眼,睡前放一杯水在床頭,渴醒就自己起來喝一口,涼水也湊合了,絕不能再叫他來餵。

  水土不服,楊末額頭上起了兩個火疙瘩,一碰就疼得要命,她免不了流露出對上京氣候的不滿:「屋裡太乾燥了,沒必要燒這麼熱,還不如冷一點舒爽。」「外頭又太冷,不裹成狗熊都沒法出去,風跟刀子似的往脖子裡鑽。」「往年這時候我連棉衣都沒穿呢,想出門就出門,多爽快。哪像這兒出個門還得從頭到腳換一套。」

  抱怨得多了宇文徠當然覺察出來:「末兒,你是不是想家了?」

  思鄉是人之常情,也沒什麼好遮掩的,她點頭承認:「有點。我從小在洛陽長大,除了……還從來沒離開過呢。」

  「可惜洛陽不是我宇文氏的地盤,不是想去就能去,否則我現在立刻就帶你回家。」被楊末嗔怒地瞪了一眼,他微微一笑,「我們大魏的疆土,最南端就是南京,風俗人情也與吳國接近。南京有前朝留下的溫泉行宮,要不我們去那裡越冬避寒?」

  魏國南京就是吳人所說的燕州。楊末聽到的重點卻不是什麼溫泉,駁斥道:「燕薊本來就是我們漢人的地方,風俗當然和大吳相同,硬被你們鮮卑人強占過去,燕薊的百姓正心心念念盼著回歸故國呢!」

  兩人初遇時就為這事吵過一次了,宇文徠當然不會再和她意氣爭辯,笑問:「你又不是燕薊人,怎麼知道燕薊百姓如何想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楊末被他問得語塞。她只在三年前那場戰役中接觸過少數燕薊當地人,相處最多的就是送她出狼山那對農戶夫婦,他們只怨嘆又要打仗遭殃顛沛流離了,倒沒聽說過偏袒於吳魏哪一方。

  宇文徠道:「要說故國,燕薊的故國當屬前朝梁。對梁朝遺臣來說,我們大魏是入侵外族,你們吳朝是亂臣賊子,咱們兩邊都好不到哪裡去。」

  被他這麼一調侃,楊末當然不好意思再跟他抬槓爭論。宇文徠又道:「你如果真想知道燕薊百姓怎麼想,親自去走一遭不就清楚了。」

  燕州有梁朝留下的離宮,奢華富麗美輪美奐,往年魏帝也經常在嚴冬時駕幸燕州溫湯避寒。但宇文斆現在龍體抱恙,不勝長途跋涉車馬勞頓,已經有多年沒離開過上京了。

  三年前吳魏開戰,渤海邊的女直分支部落趁機脫離魏國藩屬,不再對魏稱臣進貢。吳魏停戰後,魏帝派立下戰功的拓跋竑帶兵三萬前去征討。本來渤海女直這種彈丸之地,舉國上下也就數萬人,魏國鐵騎踏平它不費吹灰之力。拓跋辛舉薦拓跋竑去,就是想讓他白撿這個功勞,藉機再升一級躋身朝堂,培養拓跋氏堪與慕容籌分庭抗禮的武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