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現在高車人解決了鐵器中雜質過高所以武器易碎的問題,那麼全國的鐵器得到進一步發展就是片刻的事情。魏國的工匠全是登記在冊的,屬於保護人才,不可隨意轉換戶籍,再有高車人的加入,簡直是如虎添翼。

  狄葉飛確實是個能幹的人,他將高車人分成許多組,採取流水線的模式打造武器,制劍的就專門制劍,制箭的就專門做箭頭,制匕首的、打造鐵鎧的、這些人都用奴隸和拓跋燾調派去的人手來做。

  但最核心的冶鐵和煉煤所需要的工匠,則都是年長的高車人,這樣,保證了爐火和鐵胚的質量,而打造劍形、箭和匕首之類的武器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工作,一般工匠就可勝任,大大加快了武器的製作速度和質量。

  他這麼做,還保證了最核心的技術一直在高車人的手裡,就算別人想學,能到達高車人的熟練程度最少要三五年,可現在正是魏國高速發展的時候,三五年魏國根本等不起,只能調派可信任的高車人日夜投入到產出之中。

  現在崔浩、古弼和一干值得信任的大臣早就已經換了高車人新產的鋼製武器,拓跋燾新制的鎧甲叫做“寒光鎧”,重量只有以前的一半,卻連箭頭都she不進去,遠遠望去,寒氣逼人,隱隱有藍光流轉,其精良程度,更勝之前魏國的高級鎧甲照夜明光鎧。

  大量的箭頭、槍頭和矛尖被送去組裝成武器,第一批武器按照約定裝備了高車虎賁軍,拓跋燾擔心高車人的作戰能力,經常以“行獵”為名帶著狄葉飛為首的高車虎賁士卒親自操練,好在高車人在北方吃苦耐勞慣了,身體素質比一般軍戶還強些,幾位名將輪番教導,加之拓跋燾將心思都用在了這裡,高車虎賁軍的作戰能力節節攀升,狄葉飛也成了最近最受寵的年輕將軍。

  很多人甚至說,狄葉飛很可能成為第二個花木蘭,或者是第二個庫莫提,他身後站著的是高車人,甚至比出身微寒、沒有任何勢力的花木蘭還容易獲得成功。

  北涼那邊也還算順利,雖然之前沮渠牧犍和李順都接連出事,但北涼希望冊封沮渠菩提為世子的國書已經到了魏國,這是魏國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幼主老臣,還有虎視眈眈的年長王子惦記著王位,北涼局勢不會平穩。只要北涼一日不太平,魏國就可以伸出手來做很多事情。

  隨著國書到的,還有北涼願意開放所有商道、願意在戰時借道給魏國的盟約,這代表著北涼除了還保有國名,其實已經和魏國普通的州郡沒有了什麼區別,魏國的鐵騎一旦能隨便出入北涼,北涼也就名存實亡了。

  一想到馬上來和親的興平公主是個絕世美人,而她帶來的嫁妝也翻了幾倍,拓跋燾就覺得自己最近是順風順水,財色兼收,名臣良將也層出不窮,jian臣逆賊卻連天都收了……

  他果然是受上天庇護的人生贏家啊!

  然而就像是老天要勸誡他戒驕戒躁一樣,拓跋燾的興奮還沒有多久,就被無情的事實狠狠地擊碎了。

  這一天正在大朝,因為天氣悶熱,所有的大臣跪坐在大殿裡,全身上下猶如水洗,哪怕四周放著冰盆、空曠的大殿也比外面蔭涼,可今年少見的秋老虎還是讓滿朝文武叫苦不迭。

  他們起了個大早來上朝,朝會亢長無比,裡面又悶熱,許多在後排的末位官員已經開始昏昏欲睡。

  就在這個時候,宮城外兩個方向的軍鼓都響了起來。

  平城離北方六鎮和大漠都很近,昔年柔然和魏國征戰時,屢屢有柔然人突破軍鎮直逼平城的事情,所以平城周邊八個方向共有二十四座軍殿,負責駐軍、輜重、警戒、傳達各地軍情等任務。

  所以平城內外對應八個方向各有一鑼一鼓,如果敵人入侵則鳴金,如果軍情緊急則擂鼓,軍殿和平城內外根據軍情的傳達方式而做出應對,如此已經有五十多年了。

  一旦軍鼓響起,說明有十萬緊急的軍情通過軍中渠道送入了京中,拓跋燾一聽鼓聲是從北方和西方傳來的,當場站了起來,奏本也不聽了,直按著腰間的長劍一動不動的望著殿門。

  其餘大臣也是一個個驚慌不已,還在昏睡的大臣們被鼓聲一針頓時後背冷汗淋漓,因為鼓聲一響還端坐的拓跋燾就站了起來,自然也就看到了打瞌睡的都是些什麼人。

  崔浩和古弼位於大殿左右兩側的官員之首,互相對視了一眼,兩人均是搖頭。他們身後都有龐大的勢力,有時候情報來的倒比拓跋燾還快些,他們也有默契,時而爭鬥時而合作,情報也經常交換。

  可如今兩人臉上都是又驚又疑的神色,顯然是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的!

  軍鼓既響,所有人都要給信使提供方便,沒有片刻,北門方向馬蹄聲大作,一個背插彩旗的信使竟騎著馬直衝朝會所在的大殿,身上騷臭無比,顯然一路上都是在身上拉撒的,就為了快一點把軍情傳到平城。

  沒人注意他的失態,那信使到了門口直奔殿中,一下子撲到在大殿之上,聲音沙啞地嘶吼著:

  “報!北燕王假意送世子出逃,引潁川王的部隊出擊,半路遭遇高句麗大軍伏擊,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什麼?”

  拓跋燾以為是自己聽錯了。

  “你說哪裡的大軍伏擊?高句麗?”

  高句麗和北燕只隔著一條遼水,兩國確實交好,但幾十年前,前燕太子慕容元曾擊敗過高句麗王,焚燒國都,高句麗又被百濟一直騷擾,國勢大不如從前,已經很少派兵出來惹事。

  庫莫提的七千鷹揚軍出征時從不離開主帥,就算他再怎麼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說圍就被圍了,除非這支大軍人數數倍於庫莫提的軍隊。

  以高句麗的國力,莫非是舉國來援不成?

  那信使其實已經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只能睜著通紅的眼睛拼命點頭:“來將是高句麗大將葛盧和孟光,領了三萬大軍。樂平王和潁川王的大軍原本已經圍了龍城,結果龍城大門驟開,裡面殺出一支精兵護著車駕逃跑,潁川王怕是北燕王送出世子,所以率了軍隊追擊,樂平王繼續攻打龍城,就是這個時候出了事。”

  “龍城如今還被樂平王圍著,一旦離開,龍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會逃跑,無法分兵救援潁川王。潁川王的人馬逃進了昌黎尹,據守城中,但敵軍人數眾多,恐怕維持不了多久,還請大可汗救援!”

  這信使應當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驛站里更換的軍使,說起前方戰報條理清晰。

  這種事朝中經歷的也多了,見軍使通報完,立刻有殿中的宮人送水、送參湯,給他補給,以免他心神大泄之下驟然死在當場。

  聽到庫莫提孤立無援,弟弟拓跋丕的軍隊被龍城的戰事拖住,拓跋燾聞言後心都涼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三萬大軍隔開了樂平王和潁川王,看似危險,但高句麗人派兵來絕非真的是仗義相救,高句麗國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許諾的什麼好處才會發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燾分析了起來。

  “高句麗人不善攻城,武備又差,沒有攻城器械很難攻下昌黎尹。而龍城被樂平王圍住,高句麗人得不到補給,必定不會在潁川王身上浪費時間,應該會想辦法和龍城裡的北燕士兵內外夾擊樂平王的部隊,一來得到補給,二來進入龍城才能得到許諾的好處。”

  “所以,潁川王逃亡昌黎尹據守城中是對的,北燕和高句麗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興嘆。現在危險的反倒是樂平王的部隊,就怕他一直不撤,最終被裡外夾擊。一旦高句麗人逼跑了樂平王,龍城之危一揭,潁川王就真的危險了。”

  諸位大臣之中,沒有一個大臣的大局觀比得上崔浩,古弼長於內政、治理地方,在軍事上也通常聽從崔浩的意見,更不用說拓跋燾了。

  如今崔浩這麼一分析,拓跋燾頓時憂色更重。

  “那依崔愛卿之見,如今應該派大軍直奔龍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這信使千里迢迢從龍城(遼寧省朝陽市)直奔平城,就是樂平王派來求援解庫莫提之圍的,如今他聽到危險的不是庫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帥,差點一口氣沒撐過去昏死在當場。

  “大軍要立刻出發,越快越好,如今已到秋涼,等秋天一過,北方冰天雪地,就不僅僅是糧糙充足就可以作戰的。樂安王有兩萬大軍,加上潁川王留下的黑山軍一萬,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子,這場仗就得不償失,必須要儘快援救!”

  崔浩躬了躬身。

  “此事不可拖延,滿朝文武應當立刻動作,一旦糧道拖得太長……”

  崔浩的話還沒說完,又有信使疾奔來到殿前。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並非戰報,所以用了軍鼓卻不可駕馬,來的比北燕的信使慢上不少。

  眾大臣見到不是駕馬來的,心中稍微定了定,就連拓跋燾也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西邊來的不是夏國就是北涼,若再有戰事,真是滿頭虱子了。

  那信使一進殿,見到殿裡的架勢和氣氛也是嚇了一跳,立刻跪下來通報導。

  “虎賁左司馬花木蘭的急報!使團大行驛在北涼宮中死於非命,經花將軍調查乃北涼宮中之人所為。受使團的威壓,涼王送世子沮渠菩提隨使團入京為質,中平公兼驍騎將軍孟玉龍送嫁,但由於大行驛暴斃,路上缺乏指引,所以欽汗城已經派人前往北涼迎接……”

  那信使從懷中掏出一封長信,遞於身前,立刻有舍人將其信件送到殿上,交由拓跋燾和其他幾位大臣傳閱。

  信是賀穆蘭所寫,秉承著她言簡意賅、有事說事的風格,沒有什麼華麗而讓人頭疼的辭藻,所以眾人看信看的也快。

  總體來說不算是壞事,死了一個大行驛,換來北涼世子,以後還大有可為。如果拿這件事大作周章,可以謀取的利益更多。

  可崔浩捏著信眉頭皺了半天,就連剛才聽到庫莫提被困的戰報,崔浩也沒有這樣的神色。眾人已經習慣了先看崔浩的神色再來分析事情,拓跋燾見到崔浩半天不說話,一顆心也漸漸沉了下去。

  崔浩不說話,是在考量這件事背後的意義。

  虎賁軍和花木蘭是如今游離在軍中和朝中的第三股力量,他們代表著新崛起的微寒之士,會使君權無限的膨脹,這對如今的平衡並不是好事。

  但北涼的局勢事關平定中原的大勢,在這種事情上,也不能有任何的閃失。

  李順有問題崔浩早就知道,也知道拓跋燾安排了後手,就等著這趟出使讓他露出馬腳,果不其然,還沒到姑臧,李順就死於豹子的襲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