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花將軍,您這些家具我幫你做了,您的賞金我也不敢要,您只要給我工錢和材料錢就行了,我只求您一點,等這些木活兒做完了,有人要問起您是誰做的,求您不要說起是我。”

  這木匠對著賀穆蘭拱了拱手。

  “老祖宗給口飯吃,賜了這門手藝,若是外人知道這離經叛道的活計是我做的,日後就沒人敢讓我接正經的活兒了。將軍若能體諒體諒我,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賀穆蘭穿越前也看過不少小說,什麼發起了改革作出某種特殊的東西,最後主角虎軀一震人人大稱“妙哉”的情節也不知道有多少……

  可如今她自己不過只是想把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桌椅板凳提前做出來供自己使用,就能被一個普通的木匠批判為“離經叛道”,甚至覺得是冒著砸飯碗的風險在為自己幹活,還是徹頭徹尾的澆了賀穆蘭一盆冷水。

  對方這樣的態度更是點醒了她,一個東西的問世和演變應該是有承有續的,若是貿然出現,恐怕會被很多人當做這樣的怪異情景。

  但賀穆蘭實在是忍不住了,她有時候甚至認為花父那膝蓋就是因為長期跪坐在cháo濕的平房裡而反覆發作的,而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有腿疾,和長期不自然的坐姿也有關係。

  她不想自nüè。

  “好說好說,你若覺得對你不好,那我也不會到處宣揚。左右都是我自己的臥室,也不會有外人進來,你且放手做就是。”

  賀穆蘭想著以後再找木匠也是麻煩,又補充了一句:“我希望木料能用的好些,至少能用上幾十年,不需要我經常換床。若是以後家具要壞了,還要請你來修。”

  木匠自然希望以後經常有活計,再加之賀穆蘭為人非常隨和,幾句話下來就興高采烈的拿著定錢走了。

  這不是什麼很麻煩的活計,木匠也有專門負責刨木和做雜貨的徒弟,他和賀穆蘭約好年後來拿,算算也就二十天不到,那時候黑山的軍奴們就已經到了平城了,屋子也不會那麼空落。

  不但找了木匠做了家具,賀穆蘭還花錢請了不少工匠,在校場上豎了單槓雙槓、沙包沙袋,要不是啞鈴太廢鐵浪費錢,她恐怕連石鎖都不用了,請人打幾幅啞鈴用。

  若干人不在,陳節和蠻古跟著賀穆蘭里里外外跑,眼睛都凸圓了。

  賀穆蘭做的事情太天馬行空,他們完全不明白自家將軍在忙什麼。

  “將軍,前幾日嬤嬤托鴻臚寺同文館幫忙找的通盧水胡語的侍從,他們已經給推薦了過來,一共有七人,年紀從十六歲到二十八歲不等,都是身家清白、在官府有錄入文書的良家子。”

  陳節把那木匠送走,返回來和賀穆蘭說道:“我讓他們巳時過來,應該快到了。”

  “我在廳中看看軍中文書,若是他們到了,你直接把他們引到前廳來。”

  賀穆蘭只在待客的前院和後門住的主院布置了一些房間,用於接待客人和自己居住,其他院子都被鎖了起來,等到人手足夠才能用。

  她明年就要出使北涼,雖說不是主使,但也需要了解北涼、又身份值得信任的隨從隨扈左右。雖說京中肯定會配相應的譯官、使節,但她要是想在涼國到處走走,希望還是能用自己的人馬,即使花費一筆不小的費用也值得。

  畢竟還是本地人,或者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人,處事比較公允。

  原本她是找素和君求助的,素和君告訴她這樣的人算作門客或者幕僚,鴻臚寺有些通文的小譯官沒有油水,若是賀穆蘭肯給一些財帛,鴻臚寺就會把人“借”給她用。

  此外,鴻臚寺的“同文館”負責收錄身家清白、精通多種語言的人才,在合適的時候向出使各地的使團推薦,也做中間人幫忙牽線搭橋抽去抽成,賀穆蘭需要的人找素和君求助是要不到的,但是去找鴻臚寺,卻來的輕巧。

  鴻臚寺負責接待各國使臣、掌管皇帝儀仗和出征、朝會等事,北魏又是一個多民族、情況複雜的大環境,鴻臚寺管的就更多,有些職位能撈到油水,有些職位就一點油水都撈不到,比如說譯官。

  即使贈與財物也一般給予禮賓的高級官員,不會給這些苦哈哈的譯官,至於有些週遊各地會說各國話想要入別人門下做門客的也不知道有多少,造成大量這樣的人才活不下去。

  所以當素和君帶著賀穆蘭跑了一趟鴻臚寺後,沒有幾天就有了消息。聽說為了爭這樣的憂差,鴻臚寺的譯官們自己也是經歷了一番內部競爭,最後才舉薦了七人過來。

  賀穆蘭只要兩人,卻一連來了七個人“面試”,讓她忍不住有些錯愕。但想到也許是鴻臚寺做事謹慎,出使又是大事,這樣安排也許也是尋常,錯愕一下後也就坦然接受了。

  她一本《尉繚子》還沒翻過四頁,陳節就報已經來了三個人了,他現在過的倒不像是親兵,更像是雜役,沒等賀穆蘭吩咐,就已經把來的三個人放在前廳的小廳里接待,等到巳時過了以後七人全到,這才引到前廳來。

  就憑這份機靈,陳節已經甩了只知道拼殺的蠻古不知道哪裡去。

  蠻古暗暗羨慕這位小兄弟會做人,但自問自己沒這樣的天賦,也只能暗地裡磨刀霍霍,希望能隨著賀穆蘭沙場再征戰一番,好得了軍功獲取晉升之路,回到軍中去獲得出身。

  隨著陳節進入前廳的七人,分別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兩個中年男人,三個穿著低級官吏服飾的小吏,和一個長得慈眉善目的和尚。

  賀穆蘭放下書,正準備好好打量他們一番,卻在目光掃到那個捲髮的少年時候不由得一震。

  捲髮,褐色眼珠,五官長得像是個極為漂亮的新疆少年,腰間還佩著兩把彎刀……

  不是後來那位屢屢敗在她手上,還喜歡雕木工的蓋吳,又能是誰?

  七人都是持了鴻臚寺開具的薦書找上門來的,身家應該清白的不能再清白了。可是賀穆蘭卻記得這個蓋吳未來是北地盧水胡的首領,帶著一群在刀口上舔血的盧水胡人四處征戰,可是卻是鴻臚寺底下登記過的“高級人才”?

  有些詭異啊。

  難道盧水胡人已經缺錢到什麼工都打的地步?

  也許是賀穆蘭看著蓋吳的眼神太奇怪,幾個年長的候選人已經浮現了“瞭然”的神色,眼神中有些隱隱的高興。

  蓋吳則是面色陰沉了下來,不過卻沒表現出後世的桀驁不馴。

  陳節拿出薦書將這七人的身份一一道來,除了最後一位和尚是護國寺一位掛單的游僧以外,其他六人都是有魏國戶籍的良民。

  蓋吳的名字登記的是“吳蓋”,是雍州人士,父親是盧水胡人,母親是匈奴人,所以精通盧水胡系的匈奴話、純正的匈奴話和鮮卑話,年紀雖小,但是在一起來的七人里,也算是擅長的較多的了。

  等賀穆蘭看完他的經歷,更是嘖嘖稱奇。

  這薦書上寫的經歷只是聊聊幾句,大致是父親因夏國征戰的緣故戰死,隨著母親到魏國平城投奔舅家,入了舅舅的戶籍,並且因為舅舅擔任魏國的小官,得到這份薦書云云。

  蓋吳的父親蓋天台是赫赫有名的大首領,卻無人知道他的妻子是什麼人,她相信以蓋吳的天性,這份薦書里的經歷有大半是真的,那他母親是匈奴人就沒有問題了,而且舅舅還住在平城……

  “我年後可能要出使北涼,這個許多人都知道……”賀穆蘭知道有幾個是鴻臚寺官員,肯定知道始末,也就不再贅言。

  “我不需要多麼厲害的譯官,只需要他足夠審時度勢,能夠知道在什麼時候說話,什麼時候閉嘴,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你們各自都有什麼樣的優勢,不妨說說。我只要兩人,包吃住和穿衣用度,每個月聘金是三兩……”

  她輕輕翕動嘴唇。

  “金子。”

  “金子”二字讓所有人都陷入了魔咒之中,即使是那位看似方外之人的游僧和年紀最小的蓋吳,眼睛裡也有了別樣的光彩。

  一個譯官做些翻譯的活計,每月也不過就是幾匹布、十幾升米,三兩金夠他們全家過一年還有餘,更別說出使一出使就是幾月,這麼算下來,若是時間長的話,攢下一斤金子都有可能!

  所謂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鴻臚寺的官員搶先說道:“我跟隨順公出使過北涼,也曾接待過北涼的官員,知道北涼的各種規矩……”

  另一個鴻臚寺的官員則不客氣的嘲諷道:“將軍是上國使節,出使北涼,當他們遵從我們大魏的規矩,通曉這些算什麼本事!你再熟悉,能熟悉的過鴻臚寺派下來的禮官嗎?”

  他眼珠子轉了轉,舉薦自己道:“我這人一向善於機變,若是將軍有什麼吩咐,我定能做的圓滿。”

  這話就有些假大空了,就和人面試說“我性格沉穩有禮”,我性格“活潑開朗”一般,都是空話,對求職沒有半點用處。

  加之這人直接嘲諷同僚,品性也有些問題,賀穆蘭直接將這人在心裡畫了個叉,又轉眼看著其他幾人。

  兩個中年人都有些歲數了,有一個見賀穆蘭望向他們,忍不住搓了搓手,其中一個說道:“我在北涼做過生意,生意砸了才回的平城,但我對北涼的商路十分了解,若將軍有這方便的需要,我到可以提供方便。”

  有些使臣會帶些魏晉的特產到北涼和胡商販賣,交易一些良馬美酒等物,也算是撈個外快,所以這個本事倒是能帶來實際好處,若是其他將軍,怕是當場就把他收下了。

  可賀穆蘭卻不缺錢,或者說,她不需要以這種方式賺錢,也沒有這個時間去賺這個錢。她去北涼,明里是出使,暗中卻是要打探北涼對魏國的態度以及民間對魏國的態度的,經商並不在自己的日程內。

  所以其他幾人以及隱隱有些沮喪了,賀穆蘭卻沒有表現出太高興的樣子,點了點頭又問另外一個中年人。

  “你有什麼本事?”

  那人笑了笑,開口說:“我的小兒子在北涼的姑臧教授漢學,我並非為了錢而做這個使臣,而是想趁此機會去看看我多年未曾回國的小兒子。去北涼的路上多馬盜賊寇,我只是希望得個安全。我不但會盧水胡話,還會鮮卑話和漢話,我家數代學文,我也粗通文墨。”

  他頓了頓。

  “不過這也算不上什麼優勢。這樣,將軍若是願意提供我所行的吃住,那每月三兩金子的供奉我可以不要,而且任由將軍差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