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年,簡修文跟著其外公外婆和母親,去到了更北邊的農場,他們的生活況葉知道些許。

  更是從簡修文幾次拜託他幫忙,側面了解到那邊的情況。

  通信的時候,簡修文還給況葉講了一個他覺得有些離譜的事。

  這事也是簡修文從農場的知青口中聽說的。

  那就是當初一群熱血上頭的知青,前往北邊農場的時候,所帶的行李透露出一些人對這裡的認知嚴重不足。

  一個小姑娘的父母覺得北方寒冷,給其專門準備了行李,但卻有些離譜。

  他們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讓小姑娘帶了一個沉重的檀木箱,裡面裝有半箱煤炭,半箱書冊。

  這樣的行李,讓人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吐槽。

  冬季氣溫在零下三四十度情況下,半箱煤炭能有什麼用呢。

  況葉很快給況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們能有些參考。

  之後隨著氣溫降低,時間來到了十一月,安瓊縣的局勢再次有了新的發展。

  全省因為軍隊的強勢介入,亂成一鍋粥的局勢逐漸得到了控制,在十一月的時候有一支軍隊入駐了安瓊縣城。

  軍隊迅速的整頓了局勢,遵循上級的命令再次執行「三支兩軍」的任務。

  就在十一月底的時候,縣城召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委員會是三方勢力的結合,其中有軍隊代表、革/命幹部代表、群眾組織代表。

  委員會領導縣城的一切工作,旗下成立的辦事機構,在細分各項工作。

  相關的辦事機構,也逐漸開展相關的工作,讓之前處於癱瘓的政府職能再次運作起來。

  雖然因為委員會三方結合的原因,其中存在不少扯皮推諉,但至少比起之前的混亂要好不少。

  況葉十二月去豐水場鎮送貨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了其中的變化。

  公社辦公地點遇到喬書記的時候,他敏銳的感覺到喬書記這邊底氣足了不少。

  想到喬書記出自行伍,況葉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況葉這次委託的藥材,在十號左右的時候,竟然被喬書記這邊湊齊了。

  由此,也可以推測出一些背後的原由。

  隨著局勢朝著相對穩定的狀態發展,知青下鄉的工作,又再次有了動靜。

  在十二月下旬初的時候,日報引述了一段偉人的指示,各地再次風風火火的開展知青下鄉的工作。

  不久後況葉也再次收到了況家父母寄來的回信,況家小弟和小妹的近況,他這邊也知道了。

  況葉之前回信的建議,況家父母思考了許久,參考了相關的建議,最終安排好了況家小弟和小妹的事。

  兩人雖然都在下鄉動員的範疇內,但況家人商量了一番,還是決定只讓況家小弟一個人下鄉。

  為了能夠安排到附近的農場,況家人帶著況家小弟主動報名,再托人幫忙,最後倒是如願以償。

  而況家小妹,家裡人不放心她下鄉。

  十六歲的小姑娘,如今長得高挑靚麗,很容易招人眼,哪怕是去潭城附近下鄉,也不太放心。

  最終況家父母一琢磨,乾脆讓況家小妹頂了況母的班,有了正式崗位,也就不用下鄉。

  得知這個消息後,況葉心中倒是鬆了口氣。

  況家小弟和小妹他印象還不錯,自然希望他們能過好點。

  第132章

  得知況家小弟和小妹的安排, 況葉在回信的時候,還專門為要去農場的況家小弟準備了一些東西。

  他聽簡修文和其他知青講過農場的生活,知道大致的情況。

  農場的知青的待遇比起插隊知青好很多,不過乾的活卻也非常的重, 每天有固定的任務。

  一群剛從城裡走到田間地頭的年輕人, 在最開始的時候必然會吃不少苦頭。

  況葉這邊給況家小弟準備了不少藥品, 諸如舒活膏、止血丸、消暑丸、百香丸等。

  給況家回完信件, 時間也來到六九年的一月份, 混亂的六八年也就這麼過去。

  元旦後不久,九大隊也組織了隊員們分口糧。

  六八年時局雖然十分混亂, 但氣候卻算得上風調雨順。這一年九大隊的糧食生產,雖然因時局受到些影響,但總體的糧食產量還行。

  況葉在二小隊的曬壩排了半天的隊,最後領到了近四百斤的糧食,超出基本口糧三十餘斤。

  領到口糧後, 九大隊當天傍晚大多數隊員家,都好好的吃了一頓,當然況葉也不例外,給自己再包了頓餃子。

  第二天上工的時候,所有人的狀態比起之前都要好不少。畢竟一些隊員家都快要斷炊了, 有了新的糧食補充,這日子又能繼續過下去了。

  一月的氣溫低,地里的農活相對清閒, 大隊長召集幾個小隊長商量了一下,決定抽調一些人手, 修整一下水渠和路面。

  六七年冬季,隊裡因為時局沒有修繕水渠等設施, 今年的耕作灌溉就受到些許影響。

  好在老天賞臉,六八年風調雨順,這年的糧食生產才沒受到多大的影響。

  但今年這水渠再不修修,到今年開春後,這灌溉的事影響就大了。

  至於再指望今年風調雨順,隊裡的大部分人可沒敢往這方面想。

  這麼多年來,觀市這地兒,隔了兩三年就要旱一旱,或者水災、風災,低溫凍害,總之一年到頭這地里的作物,指不定什麼時候就遭災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