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六年動盪開始, 隨著大串連大多數知青自行回城,之後的六七年因為動盪, 這期間沒有知青下鄉。

  但知青下鄉辦公室卻一直沒有撤銷,其實相關的工作一直都有。

  之前張友歲、簡修文和劉康民他們和況葉通信的時候,也給況葉講過。

  三人回城之後,從六七年的時候,其實當地的知青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就不時上門給幾人做思想工作。

  希望動員他們這些自行回城的知青,回到農村「抓革命、促生產」。

  但這期間局勢動盪,加上回城的知青不少,誰也不願意再次回到農村。

  這事就這麼僵持下來。

  不過隨著局勢的變化,大量無業的青年集中在城市中, 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也社會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其中還有不少加入鬧革命的隊伍。

  據張友歲的來信說, 錦城7月份的時候,再次改建了相關的辦公室, 為動員知識青年下鄉做準備。

  劉康民那邊的時間雖然有些出入,但也有相關的辦公室變動。

  而他們這些自行回城的知青, 再次被動員。面對比之前強勢許多的動員小組,兩人知道情況不容許他們在拖延了。

  兩人回城近兩年,因為局勢動盪,加上工作崗位難尋,如今仍然沒有正式的崗位。

  面對這樣的局面,下鄉是不得不面對的事。

  不過這次再次下鄉,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兩人經過一番周折,最終不再返回九隊,而是有了新的下鄉地址。

  兩人來信告知這個消息,也是為了說一聲抱歉,也有些惋惜況葉當初沒和他們一起回城。

  要是他也一起回去,現在能有更好的選擇。

  張友歲和劉康民在第一次動員組上門後,就知道事情不容他們再拖延,最後主動聯繫了相關的辦公室。

  期間也托人周轉,最後兩人都換了一個下鄉的地址,他們新的下鄉地址就在各自家鄉的附近,也不是插隊下鄉,而是被分配到了當地農場。

  對於兩人的抱歉,況葉其實並不覺得有什麼。

  張友歲和劉康民的選擇是人之常態,畢竟遠離家鄉又是下鄉插隊,比起他們現在到家鄉附近農場,差別實在太大。

  況葉來到這個時代五年,也就做了五年的插隊知青。

  這五年的時間,也足夠他了解下鄉知青間的區別。

  說實在的,這其中的差距,甚至可以和如今的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媲美。

  就比如下放到城市郊區農場的知青,先不說離家不算遠,有些甚至能當天回家。

  就說他們在農場的待遇,就比遠離家鄉還插隊的知青不在同一個水平上,至少農場的知青生活上的保障要好太多。

  而且劉康民如今已經結婚,有了家庭,他目前的選擇才是最好的。

  張友歲雖然比況葉小,但現在也有二十一,如果在回到九大隊,那麼他的婚姻必然會成為一個難題。

  除了兩位友人信件中有下鄉的事,況家父母寄過來的信件,也說起這件事。

  潭城也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籌備知青下鄉的工作,如今在陸陸續續的動員。

  而況家小弟和小妹就在動員目標之中。

  況家小弟,六六年高中畢業。如果沒有動盪,按照政策的話,他六七年初應該就會被動員下鄉。

  況家小妹目前十六歲,是六七年的初中畢業生。學業因為時局動盪的原因,並沒有再繼續,也屬於需要動員的範疇。

  況家父母給況葉來信,也是想參考一下他的意見。

  對此,況葉在回信的時候倒是給了些建議。

  結合劉康民和張友歲的選擇,他希望要是況家小弟和小妹都要下鄉的話,最好能在潭城附近的農場,雖然幹活是辛苦,但生活保障比起下鄉插隊好太多。

  農場如果實在沒有名額的話,潭城郊區附近的生產大隊插隊也行,畢竟離得近,有什麼事家裡人也可以支應。

  至於什麼熱血上頭,遠離家鄉去更加偏遠的地方下鄉,他這邊也有活生生的例子給況家父母說說。

  雖說況葉生活的九大隊風氣不錯,在加上他自己也不是拈輕怕重的人,和隊員們相處算得上比較和諧。

  但在大量知青自行回城之前,一些生產大隊的知青,和所處的生產大隊的關係可謂勢同水火。

  觀市這邊還不屬於邊陲地區,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雖然與瀟省有所差別,但還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

  而一些更為偏遠的地方,少數民族居多,習俗更是大不相同。

  劉康民回城之後遇到不少知青,之間也各有交流,在通信的時候給況葉講過一些從邊陲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回城的知青當初的境遇。

  因為習俗的大不同,到這些地方下鄉的知青,不管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都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至於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況葉就更不建議況家小弟和小妹去到這些地方。

  他在原來的那個時代,在上學的時候,對於知青上山下鄉的了解雖然不多,但還是知道幾個邊疆地區的知青是有多麼的艱苦。

  北大荒、西北荒原,以及雲省建設團,這三個地方的知青苦與淚無數。

  來到這個時代後,對邊疆地區的開荒,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他和簡修文的聯繫沒有斷,關於北大荒的情況,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