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民間有時候稱十三行叫福潮行,意思是在廣州做洋人生意的都是福建、潮州的商人,而有名的幾家之所以能擠進去是因為人家舉家入籍廣東,這讓他們怎麼競爭?

  廣東福建離的近,他們山西安徽兩淮江南的怎麼遷?

  背井離鄉也不是這麼離的。

  行吧行吧,他們沒福氣賺這個錢,繼續留在老家賺錢也不是不行。

  經過康雍兩朝的打擊,其他地方的商人本來已經對海外市場不抱希望,萬萬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廣東那些排擠外人加入的吝嗇鬼們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峰迴路轉啊峰迴路轉,天上掉下來那麼大的餡餅他們不接住實在說不過去,那就只能對不起那些吝嗇、啊不、只能對不起這些本地的「好兄弟」啦。

  他們不是來破壞廣東的大好局面的,他們是來加入的,和親王說了,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更好的發展大清,內鬥沒結果,他們一致對外賺洋人的銀子多好。

  廣州這邊有廣繡,江南那邊的繡娘手藝也好的很,北方倒是沒那麼好的手藝,但是他們北方也有北方的特產,放到西洋都是能讓洋人搶破頭的好東西。

  兄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馬上朝廷的命令就要下來,再排擠他們就不禮貌了哈。

  和親王帶來的晉商激動壞了,他們往常乾的是和蒙古那邊的交易,偶爾和羅剎國打點交道,但是都是小打小鬧,比不過廣東這邊專門和洋人打交道。

  西洋和他們隔著大海,他們對那邊的了解都來源於傳教士和商人,朝廷層面的交往幾乎沒有。

  沒有西洋朝廷給西洋商人撐腰,十三行想怎麼賺錢都行。

  蒙古那邊不一樣,那邊和朝廷的交往太深,做的太過分容易把自己搭進去。

  全大清都知道山西商人在草原上和蒙古藩王關係好,見著羅剎國的商隊也能說得上話,有時候蒙古貴族犯懶不想管事兒,他們甚至能幫著把朝貢的事情給辦了。

  蒙古人不會做買賣,有人幫他們幹活他們求之不得,只是花點錢而已,他們地大物博缺什麼都不缺錢。

  晉商也是膽大,他們把錢莊開到草原,遇到蒙古台吉手頭緊缺錢還主動湊上去借錢,還不上也沒關係,哪個台吉名下沒有馬場草場,拿地來換也行。

  遊牧民族對土地的在意程度不如農耕民族,年輕的台吉們不知道輕重更是什麼都敢幹,要不是朝廷發現的早及時叫停山西商人在蒙古地界兒置辦田產的大業,幾十年後漠南漠北大片草原的主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他們山西商人。

  這能行嗎?

  於是他們就被朝廷給教訓了。

  雖然這事兒是他們做的不地道,但是賺錢買地合情合理合法,就算朝廷不願意讓他們再這麼幹也得用錢把那些地給贖回去,不然就是朝廷不占理。

  好在商人們嘴上說著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實際上都還是惜命的,命都沒了賺再多錢也沒處花,只要命還在不愁以後賺不到錢,所以被教訓過之後他們都收斂不少,至少不敢繼續在明目張胆的在草原大肆買地了。

  草原上的地不能買,西洋的地總能買吧。

  十三行不想他們插手西洋商人的事情也可以,把出海的分例讓出來點給他們,他們不在大清地界兒折騰,他們去西洋人的地界兒折騰。

  朝廷對他們寄予厚望,他們也不能讓朝廷失望,沒準兒幾十年後就能把西洋的地買下來給大清建個海外之國。

  商人的嘴,騙人的鬼,一群商人湊在一起唇槍舌戰,千年老鬼都得甘拜下風。

  和親王看戲看的開心,這場面比戲園子裡咿咿呀呀唱的好,再來點再來點,他就愛看這樣的大戲。

  這些商人一路上謹小慎微連話都不敢說,他還覺得帶錯了人,沒想到啊沒想到,人不可貌相,一個個的都他娘的是人才。

  連給大清建個海外之國的主意都能想出來,天底下還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幹的?

  難怪朝廷近些年對他們嚴防死守,要是任他們野蠻生長,買下整個草原絕對不是說著玩的。

  有地有錢有糧,這和當土皇帝完全沒區別,要不是朝廷發現的及時,再讓他們折騰個幾十年到時候朝廷都拿他們沒辦法。

  大清的地界兒容不下他們放肆,西洋卻可以。

  西洋有西洋的朝廷,他們要是能在西洋人眼皮子底下折騰出一片地方當土皇帝那是他們的本事,反正不在大清,愛怎麼樣怎麼樣,就是篡了那邊皇帝的位他們都管不著。

  大清和西洋隔著茫茫大海,只要篡的不是他們的位,別的一切都好說。

  和親王心情頗好的在旁邊看戲,十三行的行商敢怒不敢言,滿肚子火氣不知道朝哪兒發。

  往常都是他們借朝廷狐假虎威,沒想到風水輪流轉,他們竟然也有被別人借朝廷的名義懟的說不出話的時候。

  他們十三行是天子南庫,賺的錢除了自己留著還要給皇上送去,逢年過節還得去海關衙門總督衙門打點,樁樁件件勞心費力,賺到的錢都是他們應得的,憑什麼讓別人來插手。

  他們承認雍正爺駕崩後這幾年他們做的過分了些,但是官府衙門跟餵不飽的餓狼似的,上頭朝他們伸手他們自然要朝下面伸手,難不成還自掏腰包去餵衙門那些官?

  從康熙朝開始海關就是他們十三行的差事,這些山西商人不去草原買地來這兒折騰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