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頁
許杏作為學生家長,孩子進了考場也就完成了任務,自然有心情跟許久不見的董三太太敘敘舊了。
董三太太早就候著許杏了,卻一直等到縣試開始才來拜見,也是十分有眼力勁兒了。她見了許杏,寒暄了幾句就直入主題:「范夫人,民婦聽說您在京城的布莊裡長年有低價布匹,便打聽了一下,這才知道您開了織布作坊。」
許杏沒有刻意隱瞞:「正是,你府上的消息倒挺靈通。」
「夫人面前,民婦也不敢弄什麼玄虛,只想問一下,民婦家裡能不能也參一股?」董三太太問。
許杏看著她,發現她微笑的神色十分僵硬,顯然非常看重此事。她沒急著拒絕,而是問:「你們府上不是一直做南北貨、商隊的買賣嗎?」
「是這些為主,不過旁的營生也是做的,尤其是賺錢的營生。」董三太太坦白道,「民婦當家的如今已經是董氏家主,不過民婦這兩個兒子,總有一個要分出去,自然要另找個來錢的路。」
這話觸動了許杏的心腸,想到她剛跟兒子說起過家業繼承分配的事,再看董三太太,便有幾分共情,之後再說起紡織廠的事,她也就把能說的都說了。
董三太太無疑是做了充足的功課的,仔細的聽完,就提出了合作。許杏出技術,幫忙生產紡紗機和織布機,作坊織了布,一部分在董氏的銷售網絡里銷售,另外的大部分走商隊,運往西邊他國,或者上船,出海,得到的利潤四六分。
「出海?」許杏沒想到他們連海上貿易都做了起來。
董三太太點頭:「做了兩年了。我們不貪,不走遠,最遠到呂宋,貨物一出一進就回來,倒也有不少利潤。」
許杏當然知道這其中的暴利,也不追問,而是道:「三七分吧,我三你七。我只出了機器和手藝,你們組織生產,採購原料,還要長途跋涉的運出去,更別說還有海上的風險呢,我拿這些就足夠多了。」
第239章 一同返京
對於海上貿易的風險和收益,許杏還是了解的,於是她婉拒了董三太太的邀請,只接受了布匹一項的合作,對於他們出海走的其他貨物,她也不多打聽。
董三太太由衷道:「夫人實在是有大格局的人,即使是這般暴利竟也不為所動。」
許杏搖頭笑道:「這可是您過獎了,我也不是不喜歡銀子,不過是不敢冒風險而已,反正布莊這一塊兒的三成利潤於我而言已經是天降橫財了。」聽董三太太的口氣,他們並不缺跑貨的本錢,提出來這一項,顯然就是給許杏一個送銀子的門路,她也不願意白拿人家搏命出海掙來的銀子。
可是董三太太卻有些眼泛淚花:「民婦夫妻何德何能,能認得夫人這般坦蕩磊落之人。民婦說句大膽冒犯的話,便是沒有范大人的官位,單憑您的這個織機,民婦都要拿出這個條件來上趕著跟您合作的。至於出海的營生,這兩年民婦家裡跑出了這趟線以後,不知道多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家都要來參一股,臣婦還是第一次被人拒絕呢。」
她這話還是有拍馬屁的水分,不過也有幾分真心,許杏沒糾結這個話題,而是拍拍她的手臂,微笑道:「雖然咱們今日說定了,可是織機的圖紙和樣機都在京城呢,你是跟我走一趟京城,還是讓底下人去辦?」
董三太太抹了把眼睛,道:「這東西事關重大,民婦回去帶上小兒子兩口子,再帶好家裡的管事和工匠,一起進京一趟,不知道夫人您什麼時候啟程回京?」
許杏沒什麼可隱瞞的:「總要到三月里了,等我兒子考試結果出來了我們再行回京。」
「既如此,民婦便等三月底再進京吧,這段日子就去看個地方,把作坊先修起來。明日民婦就把契約送來,咱們先定下此事。」董三太太道。
她是個乾脆利落的人,做事雷厲風行,許杏頗為欣賞,便道:「那我就靜候你們到來。」如果不是嫁給了長青,成了所謂的官夫人,許杏想,她也許也會過著董三太太這樣的生活吧。
趁著這段時間無事,許杏又一一拜訪了老家的親戚們,算是替長青看望看望親人,尤其是長輩。
趙家村那邊的變化也不小。老趙家的宅子翻修過了,如今也是青磚青瓦的大院子,不用說,這是趙氏姐妹兩個貼補的結果。因為趙老漢夫妻倆都在,儘管趙大舅早就去世了,他們家也沒有分家,不過趙英子嫁人多年,大房也就剩下了一個高氏和她的兒孫們。趙二舅也見老了,不過還是高談闊論呼朋引伴的樣子,許杏把禮物送上,也沒太多說什麼,只聽著趙氏跟趙家兩老絮絮的說話。
至於其他的人家,值得一提的是,趙氏和長山的母親已經鬧掰了。具體的緣由不太清楚,但是大致應該是趙氏「耿直」,「抱打不平」的說了不少長山的不是,讓這位原本就偏心小兒子的妯娌越發怨懟起「發達了就不拉扯兄弟」的長子,鬧得非常難看,搬到鎮上的小秀聽到了消息,氣惱之下回來一通分說,好話賴話都說了,大約是管了用,可是他們這廂母子關係緩和,趙氏就裡外不是人了。
「我總覺得還是得跟你說道說道。咱們這麼些年的情分了,我是個什麼人,你是知道的,嬸子呢沒有壞心,我們也明白,我那婆婆牛心左性的,唉。」長山的妻子劉氏來跟許杏閒話,自然就說起了如今兩家很有幾分尷尬的關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董三太太早就候著許杏了,卻一直等到縣試開始才來拜見,也是十分有眼力勁兒了。她見了許杏,寒暄了幾句就直入主題:「范夫人,民婦聽說您在京城的布莊裡長年有低價布匹,便打聽了一下,這才知道您開了織布作坊。」
許杏沒有刻意隱瞞:「正是,你府上的消息倒挺靈通。」
「夫人面前,民婦也不敢弄什麼玄虛,只想問一下,民婦家裡能不能也參一股?」董三太太問。
許杏看著她,發現她微笑的神色十分僵硬,顯然非常看重此事。她沒急著拒絕,而是問:「你們府上不是一直做南北貨、商隊的買賣嗎?」
「是這些為主,不過旁的營生也是做的,尤其是賺錢的營生。」董三太太坦白道,「民婦當家的如今已經是董氏家主,不過民婦這兩個兒子,總有一個要分出去,自然要另找個來錢的路。」
這話觸動了許杏的心腸,想到她剛跟兒子說起過家業繼承分配的事,再看董三太太,便有幾分共情,之後再說起紡織廠的事,她也就把能說的都說了。
董三太太無疑是做了充足的功課的,仔細的聽完,就提出了合作。許杏出技術,幫忙生產紡紗機和織布機,作坊織了布,一部分在董氏的銷售網絡里銷售,另外的大部分走商隊,運往西邊他國,或者上船,出海,得到的利潤四六分。
「出海?」許杏沒想到他們連海上貿易都做了起來。
董三太太點頭:「做了兩年了。我們不貪,不走遠,最遠到呂宋,貨物一出一進就回來,倒也有不少利潤。」
許杏當然知道這其中的暴利,也不追問,而是道:「三七分吧,我三你七。我只出了機器和手藝,你們組織生產,採購原料,還要長途跋涉的運出去,更別說還有海上的風險呢,我拿這些就足夠多了。」
第239章 一同返京
對於海上貿易的風險和收益,許杏還是了解的,於是她婉拒了董三太太的邀請,只接受了布匹一項的合作,對於他們出海走的其他貨物,她也不多打聽。
董三太太由衷道:「夫人實在是有大格局的人,即使是這般暴利竟也不為所動。」
許杏搖頭笑道:「這可是您過獎了,我也不是不喜歡銀子,不過是不敢冒風險而已,反正布莊這一塊兒的三成利潤於我而言已經是天降橫財了。」聽董三太太的口氣,他們並不缺跑貨的本錢,提出來這一項,顯然就是給許杏一個送銀子的門路,她也不願意白拿人家搏命出海掙來的銀子。
可是董三太太卻有些眼泛淚花:「民婦夫妻何德何能,能認得夫人這般坦蕩磊落之人。民婦說句大膽冒犯的話,便是沒有范大人的官位,單憑您的這個織機,民婦都要拿出這個條件來上趕著跟您合作的。至於出海的營生,這兩年民婦家裡跑出了這趟線以後,不知道多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家都要來參一股,臣婦還是第一次被人拒絕呢。」
她這話還是有拍馬屁的水分,不過也有幾分真心,許杏沒糾結這個話題,而是拍拍她的手臂,微笑道:「雖然咱們今日說定了,可是織機的圖紙和樣機都在京城呢,你是跟我走一趟京城,還是讓底下人去辦?」
董三太太抹了把眼睛,道:「這東西事關重大,民婦回去帶上小兒子兩口子,再帶好家裡的管事和工匠,一起進京一趟,不知道夫人您什麼時候啟程回京?」
許杏沒什麼可隱瞞的:「總要到三月里了,等我兒子考試結果出來了我們再行回京。」
「既如此,民婦便等三月底再進京吧,這段日子就去看個地方,把作坊先修起來。明日民婦就把契約送來,咱們先定下此事。」董三太太道。
她是個乾脆利落的人,做事雷厲風行,許杏頗為欣賞,便道:「那我就靜候你們到來。」如果不是嫁給了長青,成了所謂的官夫人,許杏想,她也許也會過著董三太太這樣的生活吧。
趁著這段時間無事,許杏又一一拜訪了老家的親戚們,算是替長青看望看望親人,尤其是長輩。
趙家村那邊的變化也不小。老趙家的宅子翻修過了,如今也是青磚青瓦的大院子,不用說,這是趙氏姐妹兩個貼補的結果。因為趙老漢夫妻倆都在,儘管趙大舅早就去世了,他們家也沒有分家,不過趙英子嫁人多年,大房也就剩下了一個高氏和她的兒孫們。趙二舅也見老了,不過還是高談闊論呼朋引伴的樣子,許杏把禮物送上,也沒太多說什麼,只聽著趙氏跟趙家兩老絮絮的說話。
至於其他的人家,值得一提的是,趙氏和長山的母親已經鬧掰了。具體的緣由不太清楚,但是大致應該是趙氏「耿直」,「抱打不平」的說了不少長山的不是,讓這位原本就偏心小兒子的妯娌越發怨懟起「發達了就不拉扯兄弟」的長子,鬧得非常難看,搬到鎮上的小秀聽到了消息,氣惱之下回來一通分說,好話賴話都說了,大約是管了用,可是他們這廂母子關係緩和,趙氏就裡外不是人了。
「我總覺得還是得跟你說道說道。咱們這麼些年的情分了,我是個什麼人,你是知道的,嬸子呢沒有壞心,我們也明白,我那婆婆牛心左性的,唉。」長山的妻子劉氏來跟許杏閒話,自然就說起了如今兩家很有幾分尷尬的關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