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言一出,大朝會先是一陣靜默,而後提名朱棣的武將被群起而攻之。

  這個武將叫做火里火真,是北元投降的將軍,洪武初年就投降洪武帝,戰功卓絕,他曾經跟隨燕王朱棣北伐,很佩服朱棣的軍事才能和為人,他以前是蒙古部落貴族,在草原部落的規矩,誰的拳頭厲害誰就是繼承人,是部落公認的規矩,因為一個軟弱的繼承人帶領部落,很快就會被別的部落吞併。

  拳頭即真理。

  火里火真很不懂這個文臣吵吵嚷嚷些什麼,有啥好吵的?看誰能打仗不就行了!

  孝道是什麼?出身是什麼?能吃嗎?能庇護他的臣民嗎?

  被群臣攻擊,火里火真乾脆豁出去了,據理力爭,他身形魁梧,聲音洪亮,一嗓子吼過去,足以將文臣的細嗓子淹沒了。

  毛驤站在龍椅上旁邊向下看去,就像看見了一隻黑熊偷蜂蜜時遭遇群蜂的圍攻。

  文臣:「四皇子燕王乃是庶出,排行老四,且是高麗貢女所生,怎麼可能立他為國儲?」

  火里火真:「我沒記錯吧?難道皇長孫朱允炆不是庶出?」

  文臣一噎,如果說朱允炆有什麼弱點,那庶出就是唯一的弱點了。

  火里火真最開心文臣吃癟,打開嗓子繼續狂噴:「燕王是四皇子,全天下人都知道啊!可是沒辦法,先太子一病去了,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去了,燕王就是老大,應該承擔起保護家族的重任。」

  「至於燕王生母是高麗貢女……皇宮那麼多高麗貢女,朝中那麼多大員的宅子裡也有高麗姬妾,可她們生下的孩子都是大明人啊!或者這位大人覺得高麗貢女生的皇子皇女不配當皇子公主?」

  洪武帝的臉色不好看了,「朕的後宮多高麗來的貢女,她們為皇室開枝散葉,所出子女都是朕的孩子。」

  居然敢質疑皇子公主的血統,真是不要命了。

  文臣慌忙跪地,「微臣不敢!微臣不是這個意思!」

  火里火真說道:「既然這位大人不是這個意思,都是庶出,還分什麼三五九等呢?那就按照輩分和長幼來排嘛,且不論年齡,單說輩分,燕王是朱允炆的皇叔呢!」

  馬上有文臣反駁,「雖然燕王輩分高,先太子去世,但是東宮仍在,嫡脈正統仍在,國儲之位豈能旁落到藩王頭上?」

  火里火真無奈的攤了攤手,「唉,其實東宮先太子也並非嫡出啊,先太子是因為占長才封了入主東宮。現在燕王居長,為何他就不能當太子?」

  「喂,我覺得你太不講道理了啊,剛才鄭國公和你說有嫡立嫡,你就和鄭國公說應該立長。現在我和你說應該立長,你又反過來說應該立嫡,這位大人,你就像一根搖搖擺擺的牆頭草,到底是支持立嫡呢,還是立長?」

  「你說立嫡,那就立朱允熥好了,他是東宮唯一的嫡孫。如果你說立長,那就立輩分最高,年紀最長的燕王。也就是說不管立嫡還是立長,都和朱允炆不相干的,為何你們都要立朱允炆呢?」

  作者有話要說:  燕王能夠得到北元降軍的擁護,除了徐妙儀幫助王音奴的緣故,其實還有他自身的魅力,戰場上以力服人。

  ☆、第257章 攬朝綱

  火里火真的話猶如一團烈火,燒掉了文官身上那層遮羞布,赤/裸裸的揭開了他們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如果立嫡,就應該立嫡皇孫朱允熥。

  如果立長,防止日後出現主少國疑,那就應該立燕王朱棣。

  但事實上目前呼聲最高的卻是庶長孫朱允炆,這其中的原因就耐人尋味了。

  然而火里火真的話是如此的坦誠率直,就連支持外甥朱允熥的鄭國公都對此人心生好感,並不覺得他是為了燕王朱棣說話。

  鄭國公甚至覺得,自己的外甥朱允熥爭不過朱棣,勉強情有可原,畢竟朱棣都可以捨命救叛亂的晉王,他應該會善待侄兒們。

  總之,不能是朱允炆上位。在皇叔手裡討生活,總比在庶長兄手裡討生活要容易一些。外甥年少無知,從小就被朱允炆的甜言蜜語哄住了,覺得大哥什麼都好,鄭國公是親眼見到妹妹太子妃常氏被呂側妃逼到抑鬱而終,他深信這對母子都不是什麼善茬!

  於是鄭國公站出來說道:「皇上,微臣以為火里火真說的對,無論立嫡還是立長,都各有道理,只要有利大明江山社稷,微臣都並無異議!」

  半路突然殺出一個燕王朱棣不說,連鄭國公居然大大方方的接受了燕王作為皇儲人選,呂家的黨羽們頓時驚呆了!

  立刻有人跳出氣急敗壞的叫道:「不可不可!燕王是藩王,已經分封燕地,即將就藩!國儲必須出自東宮才行!」

  「放屁!」有一個武將忍不出爆出粗話,「剛才你還說嫡皇孫朱允熥尚有,不宜為國儲,長幼有序,主少國疑呢。親王之中,燕王最大,且戰功赫赫,威震八方,憑一己之力收復了五萬北元降軍,誰人不服?庶長孫朱允炆雖然也好,但是他扛過槍、殺過敵,赴過沙場嗎?」

  言下之意,就是武將們不服朱允炆,只服燕王朱棣。將來朱允炆繼位,恐怕震懾不住軍隊,要真正面臨「主少國疑」的局面。

  敵人的敵人就是盟友。

  立嫡派見自家領袖鄭國公都表明了立場,忙站出來說道:「臣附議,立嫡當立朱允熥,立長當立燕王朱棣,方不壞了規矩倫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