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遲早要赴燕地就藩,高麗國是個變臉如翻書的棘手鄰居,不得不防。

  作者有話要說:  高麗國也正在改朝換代,這個滑稽戲暗諷身世成謎的高麗三十二代國王,禑王。

  後來朝鮮王朝編撰的《高麗史》認為王禑不是高麗恭愍王之子,而是其寵臣辛旽之子,稱為辛禑(《高麗史》沒有將他在位期間列入世家,而是列入列傳之中,不承認其國王的合法性。後世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朝鮮王朝史官對他的污衊,是為了洗清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謀反篡位的黑歷史。

  跳大繩是所有韓國古裝劇必不可少的情節,類似咱們的古裝劇必有糖葫蘆和悅來客棧

  ☆、第229章 深謀遠慮

  元宵節,金陵城牆上遊人如織,徐妙儀看完了高麗人演的滑稽戲。天上明月正圓,而她的夫婿卻遠在沙場,身邊只有一個太監馬三保陪伴,頓時覺得索然無味。

  朱棣和徐妙儀婚前時曾經在城牆上同生共死,一起血戰張士誠殘部,解救帝後,結下姻緣。婚後每一個元宵節夜裡,只要朱棣在京城,小夫妻兩人將孩子們哄睡後,就穿著便服,手牽手混在百姓堆里遊玩,好一對神仙眷侶。

  可是今年元宵節徐妙儀形影單只。

  由於皇子們幾乎都成家立業,正當壯年,朝中天天都叫嚷著親王們該去藩地就藩的時候,洪武帝一來為了考驗兒子們,二來為了對付北元,命二皇子秦王朱樉,四皇子燕王朱棣分別率領兩支大軍北伐。

  這是朱棣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大考驗,這一仗異常關鍵,關係著未來洪武帝對兒子的信心。

  徐妙儀出身將門,深知這場戰爭的重要,並不貪戀兒女情長,親自為丈夫打理了足夠的傷藥和衣物,在去年八月送走了朱棣和北伐軍。

  獨自一人無心繼續遊樂,徐妙儀早早回到燕王府。

  徐妙儀先去西廂房看了兩個女兒,分別是五歲的永安郡主和三歲的永平郡主。郡主們的封號是禮部和宗人府一起擬定了幾個候選,由洪武帝親自硃筆挑選,恰好定下了永安和永平。

  聽到長女冊封的聖旨,當時產後虛弱的徐妙儀心中一沉,一下子就想起了慘死的張士誠之女——永安郡主,長女恰好和其一樣的封號。可聖旨已經下了,無法更改,徐妙儀只能接受。

  朱棣瞧出妻子的擔憂,安慰道:「有我們保護女兒,她一生必然平安喜樂,人如其名。」

  在朱棣的開導之下,徐妙儀豁然開朗,對啊,不過是個名字而已,當父母才是女兒最大的靠山。何況以前永安郡主對我有恩,是她指明了藏寶地點,我才得以揭開真相。

  第二個女兒就順著長女的封號,叫做永平郡主。

  看著女兒們天真可愛的睡顏,心中的孤寂頓時消失了,徐妙儀吻了吻兩個女兒,吹滅了蠟燭,吩咐值夜的奶娘:「你們晚上睡的警醒些,大郡主晚上睡覺好動,總是踢被子,小心著涼。子夜時把小郡主叫起來起夜,她今晚貪食,喝了兩碗酒釀桂花小湯圓,怕是要尿床。」

  奶娘應下。

  徐妙儀回到正房,侍女伺候沐浴更衣,徐妙儀問道:「王爺有沒有家書捎回來?」

  侍女說道:「尚無。」

  明知是這個答案,徐妙儀卻總是習慣性的問一句,好像只要多問一句,就有一線希望似的。

  更衣完畢,換上寢衣,馬三保進來說道:「中山王府派人來說,徐二爺今晚把小世子留在瞻園了,明日送回來。」

  徐達去世後,洪武帝追封其為中山王,所以魏國公府通常被尊稱為中山王府。徐增壽和小外甥朱高熾長得相似,十分投緣,舅舅外甥兩個逢年過節聚在一起,總是一沒大沒小的瘋玩。

  八歲的小男孩,正是最調皮的時候。沒有親娘的約束,朱高熾在舅舅家肯定比燕王府玩的開心,樂不思蜀了。

  徐妙儀早有所料,命人傳了話給兒子,「叫他別玩太野了,後天要進宮去大本堂讀書,皇爺爺親自考驗功課。」

  女兒睡了,兒子不在家。徐妙儀躺在床上瞪眼睡不著,披衣到了書房,給朱棣寫信。

  無非是兒女們平日的一些趣事,很快寫滿了幾張紙,寫完後放進信封,隨手扔進抽屜。抽屜里已經擠滿了這種隨手寫成的信件,因為西北環境險惡,朱棣北伐軍行蹤不定,寫了信也沒法送過去,徐妙儀的家書是自娛自樂,等朱棣回來一股腦的給他看。

  讀書不多的人一般提筆就困,徐妙儀也不例外,家書寫完後,困意上來,倒頭便睡了。

  次日一早,徐妙儀帶著兩個女兒進宮給帝後請安。皇室這些年開枝散葉,人丁興旺,馬皇后的坤寧宮入眼處皆是盛裝的王妃、還有滿地跑的小郡王,小郡主們。

  永安郡主和永平郡主正值天真無邪的年紀,馬皇后很喜歡她們的童言童語,留在身邊說話,胡善圍命宮人端了點心,兩個小女孩別的都不要,專門吃酥油泡螺。

  □□側妃鄧銘自以為趣的說道:「女兒隨母,一點都錯不了,連口味都是一樣的。我記得燕王妃最喜歡吃這個,是不是?」

  在場的都是親王妃,自持正室的身份,沒有任何人接鄧銘這個側室的話茬。鄧銘的臉紅一陣,白一陣,咬牙藉口寬衣離開了。

  出了坤寧宮,路上遇到了東宮呂側妃,論品級,兩個側妃是一樣的,但是呂側妃年長,所以鄧銘讓出了道路,請呂側妃先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