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冥冥之中,命運出現了拐點,這位中國古今最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對大海有了嚮往,二十多年後他會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鄭和。

  當然,彼時的小太監馬三保剛剛立了一個小目標:比如先學會游泳。

  朱棣仔細翻看著一封書信,突然瞳孔一縮,顫抖著說道:「妙儀,是他,居然是他!」

  徐妙儀拋開手中的文書,接過書信,「李善長?!」

  韓國公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明宰相。

  ☆、第204章 千古奇冤

  韓國公李善長,和魏國公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一樣,都是安徽鳳陽人,朱元璋的老鄉,也是最初跟著朱元璋造反起兵的謀臣,響噹噹的從龍派。雖不像徐達和常遇春這種衝鋒陷陣的武將立下戰功,但其智謀了得,出謀獻策,功勳卓著,是文臣第一人,人稱「軍中蕭何」。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封了李善長為左丞相,並賜金書鐵卷,封韓國公,是唯一得到公爵爵位的文臣,名聲大噪。

  除了名以外,李善長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權力,身為淮西文官集團領袖的他,成功的將文官里唯一可以於他抗衡的誠意伯劉基從朝中擠走,逼得劉基辭官回鄉,去老家青田縣養病去了,於是沒有了對手掣肘的李善長在朝中呼風喚雨,幾乎無所不能。

  除了在名利上登峰造極,李善長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貴。李善長和洪武帝是君臣,也是兒女親家。

  臨安公主下嫁李善長的長子李琪,成了李家的兒媳婦,而且臨安公主是洪武帝的長女,地位尊貴無匹。

  李善長心思縝密,思慮周全。難得在名利巔峰時頭腦也仍然保持清醒,深知盛極而衰的道理,極力促成長子李琪尚了公主,有了公主的庇護,將來李家後人即使沒什麼本事,也足以守成了。

  之前徐妙儀懷疑過李善長,包括他的對手劉基,因為有能力瞞天過海,一直藏在背後截斷線索,甚至將錦衣衛玩弄於鼓掌之間的人,朝中有這種實力的只有幾個,一個巴掌都能數的過來,義父道衍禪師將這個名單一一列舉出來,當時李善長的名字就在其中。

  有了人選,欠缺的是足夠的動機:到底是誰非要弄死謝再興不可?

  張士誠書房那些斷斷續續的絕密文書揭開了一切關鍵的線索……

  其實一切在源頭時就註定了結局。元朝末年,民不聊生,韓山童創建明教,振臂一呼,宣稱「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給即將餓死的百姓指出一條活路。

  為求生路的百姓紛紛響應,明教的起義軍被稱為紅巾軍,紅巾軍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大元,大元無數次派兵鎮壓,但按住葫蘆浮出瓢,星星之火越滅越盛,大元的軍隊不復以前入主中原的輝煌,被看似烏合之眾的紅巾軍揍得退出江南。

  大元暫時和紅巾軍休戰,而江南的紅巾軍起了內訌,很快各自為陣,互相吞併殘殺,明王韓山童被架空,形同傀儡,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三分天下。

  所以在三分天下之前,李善長雖然一直跟著朱元璋身邊出謀劃策,他其實和張士誠同屬一個陣營,都是明教紅巾軍,兩人有些私交,且張士誠私鹽販子出身,平日喜歡附庸風雅,深受江南文人的推崇,比起朱元璋這種文盲泥腿子農民,李善長和張士誠詩文相答,更聊的來。

  後來張士誠和朱元璋兩人都自稱吳王,徹底決裂,帳下謀士將軍自然各為其主,從盟友變成了對手。私鹽和海商起家的張士誠最為富有,控制大量鹽田還有漕運海運的船隻,人都是要吃鹽的,所以朱元璋和張士誠開戰的同時,食鹽交易買賣也從未斷過。

  朱元璋下過多次禁令,不准和東吳交易,違者以叛徒處置,但處於現實考慮,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很大作用,朱元璋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佯裝不知。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身邊的第一謀士,肩負籌備糧草的重任,食鹽是必不可缺的,水至清則無魚,李善長暗地派手下和東吳販賣私鹽等各種交易,除了軍備所需外,自己和手下也獲利豐厚。

  從密室里的帳本上來看,李善長和張士誠的私鹽買賣有百萬之巨。除了李善長,連外祖父謝再興,親爹徐達,姨夫朱文正也和張士誠有過私鹽交易,可以說朱元璋帳下幾乎人人都這麼幹過,畢竟鹽和糧食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張士誠乘機挖朱元璋牆角,想要將李善長招攬在帳下,李善長皆委婉推拒了。

  但隨著朱元璋頻頻遭遇重創,一再陷入困局,被張士誠和陳友諒,甚至大元三面夾擊: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攻占饒州,吞併這個重要的城市。

  東吳吳王張士誠的大將呂珍攻占了安豐,殺死劉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樞密院院事廖如安。

  朱元璋手下大將蔣英,劉震叛變,殺了金華守將胡大海和郎中王愷,金華失守。

  朱元璋的大後方洪都遭陳友諒包圍,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當時朱文正守軍不到五萬,陳友諒足足帶著三十萬軍隊攻城!

  李善長覺得朱文正年輕,頂不住壓力,必定潰敗。何況當時朱元璋手下另幾位大將都在外面征戰,無暇回營幫助朱文正解洪都之圍。

  胡大海功紹興;邵榮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皆是久攻不下,陷入僵局,無法退兵支援。

  如果守將是徐達或者李文忠這種人物,李善長覺得或許有點勝算,但守將是公子哥般的朱文正,朱文正雖然號稱文韜武略皆通,但在李善長眼裡,他只是在他叔父朱元璋的照顧下博得的虛名而已,當不得真,類似紙上談兵的趙括,空有一副好皮囊和出身,真的大敵當前,必兵敗如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