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馬全呵呵笑道:「對,為父就是這個意思,孺子可教也!」

  馬全看著聰明漂亮的女兒,越看越歡喜,心想連袁珙都說女兒將來必得貴婿,這女婿身份得有多貴重啊!我得穩住了,不能輕易將女兒許配出去,將來待價而沽……

  話說這邊馬全和女兒打起了小算盤,想躋身京城豪門。另一邊徐妙儀終於見到了智及禪師。

  徐妙儀將剛採得的靈芝送給智及方丈,袁珙還沒走,他和徐妙儀也算是熟人了,笑嘻嘻的問道:「為何獨獨智及有靈芝,貧道卻一根草都沒有?」

  徐妙儀不喜歡袁珙,因為袁珙給義父道衍禪師相面,說他「三角眼,形如病虎,冷血嗜殺」。

  徐妙儀說道:「我並不知袁神仙來訪,沒有準備禮物,見諒。」

  袁珙笑道:「不要緊,貧道不會和一個晚輩計較的。對了,貧道從京城萬壽寺道衍禪師那裡而來,聽說你認祖歸宗成了徐家大小姐,怎麼跑鳳陽來了?」

  徐妙儀看了一眼智及方丈,智及使了一個眼色,徐妙儀說道:「這裡是我父親的出生地,我想來家鄉看看。」

  袁珙仙風道骨,摸著鬍鬚嘆道:「鳳陽好地方啊,是龍興之地,不過貧道觀此地天象,鳳陽連出了許多大人物,氣數已盡,將來再難出聖賢。」

  徐妙儀笑道:「是嗎?我怎麼聽說袁神仙給馬小姐算命,算出了貴不可言的命數,這馬大人也是鳳陽人,新科進士呢。」

  袁珙連連擺手道:「貧道只是說命格極貴,沒說什麼貴不可言。我看徐小姐的面相,也是極貴的好相貌呢,你既然已經認祖歸宗了,應該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吧,今日貧道再次和你重逢,可以給你算一卦。」

  徐妙儀不信道術,推諉道:「袁神仙,我跟著道衍禪師修佛的。」

  佛道兩家,各走各的路。

  智及禪師雙手合十,「阿彌陀佛,佛道本一體,都是勸人向善的。」

  袁珙說道:「你這丫頭,從小就不信命,其實命由天定,一切皆有定數。以前我給你相面,說你非池中之物,如今不就靈驗了嗎?」

  徐妙儀眼珠子一轉,提筆寫了一行字遞給袁珙,說道:「果真一切都是註定的?那勞煩袁神仙算一算這個八字。」

  袁珙一掃紙條,沉吟道:「不是你的八字,算算年齡,這人已經六十來歲了。」

  徐妙儀說道:「我就問一句,袁神仙推演八字,此人現在是死是活?」

  袁珙掐指推算,還當場搖卦五次,最終搖頭說道:「此人已死,這是何人的八字?」

  徐妙儀說道:「我的外祖父,謝再興。」

  禪房頓時一陣靜默。

  過了一會,袁珙說道:「好像聽道衍說皇上不許你追查謝再興案了。」

  徐妙儀一副市井無賴的痞氣,冷笑道:「難道在座佛教和道教的兩位泰斗要告密不成?」

  還真不能。智及方丈和袁珙對視一眼,哪怕看在道衍的面子上了呢,裝聾作瞎吧。

  這兩位都是當年紅巾軍三分天下混戰的風雲人物,徐妙儀問道:「兩位大師可曾見過我外公?袁神仙,你會相面,當時見面時相出我外公會死於非命嗎?」

  作者有話要說:  所以徐後傳的前半部分可以叫做「外公去哪兒」

  外公,外公,你到底死在哪裡了……

  ☆、第169章 日月相刑

  袁珙和智及方丈面面相覷。

  和尚也好,道人也罷,名為方外之人,但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之中,誰能真真做到超脫呢?

  金人入關時,袁珙全家慘遭滅門。當年人們修道,修佛,其實初衷並非嚮往佛法或者成仙,而是求得一處容身之所,一頓飽飯而已。

  想要生存,想要出名,就必須在紅塵中做到遊刃有餘,和官場以及各路英雄豪傑們搞好關係,左右逢源,袁珙和智及方丈就是如此。

  他們代表佛道兩家,服侍過元朝宮廷,也是元朝高官的座上賓,同時和起義的紅巾軍領袖們來往,當時紅巾軍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三分江南。陳友諒不信佛道,張士誠為得江南士子之心,用儒學來穩定統治,乾脆四處拆佛堂道觀建學堂,瓜分廟產,命和尚道士們還俗。

  唯有朱元璋當過和尚,信仰佛教,對佛道等宗教比較寬容,所以智及禪師和袁珙與朱元璋來往最為密切,他們都見過朱元璋的心腹大將謝再興,對當年謀反案也有所了解。

  徐妙儀問起外公謝再興,兩人都是快要修煉成精的老狐狸了,當然不會直接回答,畢竟洪武帝登基之後用人不拘一格,重用佛門和道教中人,許多有才華的和尚道士都當了官,成為一方大員,並且做出了政績,這在前面所有朝代都不曾有過,儒釋道三家隱隱間有分庭抗議之勢。

  其實也不能怪洪武帝偏信和尚道士。儒林中人至今有不少緬懷前朝元代的遺老遺少,他們「一女不事二夫」的節操,堅決不肯當明朝的官。而另一部分讀書人以前被「吳王」張士誠折服,覺得張士誠禮賢下士,文雅賢德,比朱元璋更適合當皇帝。他們不肯出仕,做足高冷的姿態,希望朱元璋能夠三顧茅廬去請他們出山。

  朱元璋絕對不屈從儒林的規則,這天下是朕的,朕制定規則,你們要麼忍,要麼滾。他是個強勢的帝王,不肯慣著這些讀書人清高的毛病,你們不出來當官,那朕就重用有才學的和尚道士們,而且方外中人沒有牽掛,沒有儒林那些盤根錯節的師門、同鄉、聯姻等關係,一心效忠朝廷,造福百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