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這方小小的利簋身上銘刻的內容,竟然是武王伐紂的相關記錄。】

  【可以說,利簋本身固然精巧,但是其歷史學及考古意義是其能夠穩居中華青銅器最具代表性國寶地位最無可動搖的堅決保證。】

  【正是根據利簋上關於年歲等的記錄,再輔助以天文學等知識,終於邁出了商周斷代的一大步,將其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撥開了上三代歷史的又一迷雲,也證實了武王伐紂不只是傳說中的故事,而是結結實實發生的事實。】

  【不過由於利簋已然名譽等身,在國博的一眾瑰寶之中也能奪得一席之地,所以這個複製品就沒有能夠占據陝歷博十八件鎮館之寶的一個席位。】

  周朝歷代諸王:……

  那不然呢?

  當然是真事!

  這麼珍貴的青銅器,一個才能刻幾個字啊,哪有時間給你們浪費地方編故事!

  【真正的鎮館之寶不在這裡擱著呢嘛。】

  【一方上頭刻著審理土地糾紛事件的五祀衛鼎及器型承接商代特質的周康王時期的旟鼎,在為我們展示其古樸圓潤外表及紋飾的同時給予了歷史研究人員以西周第一手的土地制度和社會經濟情況相關的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一方多友鼎,記載了西周自衛反擊獫狁的戰爭,獫狁,還有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名字,就是後來與趙國和秦漢都纏纏綿綿到天涯的匈奴。】

  【看來「自衛反擊」最終獲得更大範圍的領土這種事情,果然也是歷史悠久啊。】

  【關鍵名字還叫多友鼎,雖然是因為周朝派出的大將叫多友,但是還是很好笑啊。】

  【畢竟不打不相識,打是親罵是愛嘛,怎麼就不算多友呢!】

  【不愧是儒家崇禮的發源地呀。】

  周朝人:……

  哪裡好笑了!

  諧音字是要扣錢的!

  而且他們也沒給這鼎取名字啊?

  這名字不還是你們後世人自己給取的嗎?別以為他們還不能深刻理解儒家是什麼就聽不出你們後世人在陰陽怪氣他們!

  誰跟他們獫狁打是親罵是愛了啊!

  始皇帝更是表示,沒有都,只有趙國和他們漢朝跟匈奴一直纏綿,他的大秦那可是按著匈奴在打的哦,不要共沉淪好不好。

  【走過輝煌的西周,周朝自平王東遷開始,王室便一路衰微。】

  【東周分兩截,春秋和戰國嘛。東周沒有周,這不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嘛。】

  【但又巧的很,平王東遷,是周朝顛沛流離的開始,也是秦國發家的肇始。】

  【再加上周王朝的國都這不是遷走了嘛,取代周朝勢力的,是越發強大起來的秦國。在歷代秦國國君的努力下九都八遷,最終挪到了咸陽,無論是在此之前的櫟陽還是咸陽,那都歸屬於現西安的轄區,作為陝西最著名的博物館,那自然是聚焦秦國咯。】

  【於是陝歷博關於東周的這段歷史展廳,寫作東周時期,讀作秦國發家史呢。】

  【畢竟看看單元名——東方帝國,就知道這段故事的主人公,那肯定是秦國啦。】

  【這除了說最終成功一統天下,成為華夏帝制開端的秦帝國還能是說誰嘛。】

  歷代秦君甚為滿意,每次聽到他秦的國號後面跟的是帝國二字,就覺得甚為舒爽。

  他們大秦,就是跟中原那些列國們不一樣!

  自豪感油然而生了好嘛。

  中原列國與周王室:……

  都是一個時期的故事,他們難道不配擁有姓名嗎?

  明明他們位處中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禮儀之邦好吧。

  始皇帝才不管之前那些手下敗將們會不會收聽到天幕,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畢竟自然有他大秦的先王們去料理,他所要做的,那當然是順勢整治一下六國餘孽,並且將天幕所說的重重關於他大秦的好事廣而告之了。

  【秦國早期的文物跟周朝的文物大同小異,主要就是一些青銅及陶製的器皿,不過其造型比起花里胡哨的中原諸國更為樸素,彰顯了從一開始就貫徹於秦國人骨子裡的實用主義。】【其中一定要說比較出名的秦早期文物的話,其實應該是先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石鼓了,其上有目前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和四言詩歌,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秦王狩獵的情形,因此又得名獵碣。】

  【你說政哥也真是的,兵馬俑都整了,怎麼沒給我們整幾個自己的狩獵實況呢。】

  【咱也想看看政哥狩獵的英姿啊!】

  始皇帝:???

  你們所說的那個兵馬俑發現的地方,是他的陪葬區,是為了讓自己死後靈魂得以享受生前帝國的。

  你不覺得如果裡面出現了自己的雕像才更加奇怪嗎?

  死後找另一個自己一起玩嗎?

  那畫面太美簡直不敢想像。

  【再往前走,是個專門的小展廳,主要擺放著一根……嗯,又長又粗的柏木。】

  【牆上這個呢,是一個墓葬的剖面模型。】

  【這就是先秦時期出土的規模最大的一座秦公墓葬,即為秦公一號大墓。】

  【其主人的知名度甚至還沒有這個墓的知名度高,是秦景公。】

  【不知名也是合理的,畢竟秦景公距離我們政哥,那還有足足三百來年呢。】

  【而這根柏木默默陳列在這裡,無聲地宣告著其實自先秦起,黃腸題湊就已經成為了貴族王室的一種喪葬形式,這個我們從《漢書·霍光傳》中了解的喪葬形式,又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