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才能在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之時立馬著手付諸實踐。

  所以漢武帝才能如此順利地建設內外雙朝制度,讓丞相等外朝臣子成為單純的執行工具,最終讓漢武朝的丞相成為了鵪鶉,公孫賀上位之前還會哭爹喊娘,順利達成了十三位丞相僅僅有兩位善終的佳績。

  畢竟人家的決策層全在內朝呢,外朝都是工具人,工具人在漢武朝的宿命嘛,哎,懂得都懂了。】

  劉徹決定忽略這一段話。

  哎,瞧這話說的。

  巧合,一定都是巧合!

  【將權力緊緊握在自己手中,那自然是要有大動作。而漢武朝最大的動作,就是對外征戰,實際上,漢武帝的許多文治成果,某種程度上來說,基本上都是為了對外征討做的準備,屬於是無心插柳,結果柳樹生長成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那種程度。】!

  第168章 武帝文治【四】

  【而提到對外開拓,赫赫武功的背後,那是瘋狂燃燒的經費啊。

  再加上生而逢時,漢武朝恰好處在小冰期,自然災害那可以稱得上一個品種繁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漢武朝沒遇到過的。雪災、水災、蝗災、地震……你方唱罷我登場。

  不僅頻繁,且規模都是空前的盛大,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時常同一時間有十幾個郡國需要向朝廷索要援助。

  學者根據史料進行總結,發現西漢一共發生了一百八十多次自然災害,僅僅漢武帝一朝,就有將近五十次。

  家人們,要知道,漢武帝一共在位才五十四年,簡直是一年一次的節奏啊。】

  仍舊在為金錢而感到發愁的劉徹只能說是兩眼放光。

  天幕這是要把未來自己斂財的方法提前告知於他嗎?

  真不錯啊。

  但是……

  天幕還是太保守了啊。

  什麼一年一次,有些時候一年到頭,朝廷不是在救災,就是在救災的路上。

  劉啟:……

  突然有些懷疑,留給兒子的錢是不是留少了了啊。

  這得留下多少座金山才能夠兒子花的啊?

  不說了,又是勤勤懇懇為兒子打工攢錢的一天呢。

  【公元前132年,不到二十四歲的漢武帝更是第一次領略了黃河的脾氣。就在這一年,黃河決口了足足兩次,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次,正是赫赫有名的瓠子堤決口。

  值得一提的是,瓠子堤又名秦堤,據說是秦始皇時修建的,更有甚者傳言秦始皇曾經跑馬修堤。

  秦始皇修沒修過很有爭議,但漢武帝跟瓠子堤可謂是有比較深的淵源。

  公元前132年的這一次瓠子堤決口,影響非常大,是有史以來黃河第一次決口向南改道,第一次奪淮入海。導致周邊十六個郡縣收到影響,受災郡縣幾l乎占了全國郡縣總數的四分之一。】

  始皇帝:???

  他什麼時候跑馬修堤了?他怎麼沒有印象呢?

  修堤這種事如無意外,是要皇帝親自去的嗎?不是吩咐手下人去干就好了嗎?

  劉徹想起瓠子堤,仍覺十分頭疼。

  十幾l年過去了,瓠子堤還沒堵上,真是讓人頭大。

  【在決口當年,漢武帝就派出了御史大夫汲黯、大司農鄭當時發兵卒十萬堵口,但是汛情猛烈,即堵即決。再加上丞相田蚡因黃河改道,自家封地得以免於洪水侵擾,大獲豐收,因此阻撓堵口。

  堵口花費巨大,漢武帝又四處花錢,只好暫時擱置了堵口事宜,但是卻從未忘記過這方未曾被堵上的缺口。

  二十年後,還是那個熟悉的瓠子堤。

  封禪泰山結束的漢武帝決定巡視山川,命汲仁、郭昌調發兵卒數萬人堵口,更是自己親臨現場進行指揮。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河決」,由於當時

  朝中的常設將軍只有衛青,這個將軍指誰,顯然不言自明,鑑於漢武帝還有一首《瓠子歌》流傳於世,想像一下那個畫面。

  大將軍與皇帝站在岸上看著文武百官填補缺口,皇帝還非常詩興大發,吟詩一首。

  而這段歷史之所以能夠被栩栩如生,事無巨細地展現在大家面前,那當然是因為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本人也加入到了這一場浩浩蕩蕩的負薪填河之中去了。】

  衛青:……

  沉默,是今夜的衛青。

  隨著天幕的講述,他忍不住構想了一下那個畫面。

  只能說,也許是未來的自己對於陛下的適應能力更強了吧,如今的他只是想想就覺得渾身難受。

  他不該在岸上,他寧可去河裡。

  劉徹迷惑且不解。

  那不然呢,總不能讓自己戰功赫赫的帝國雙璧去填河吧?

  就算他們樂意,朕也捨不得啊。

  只有一個大將軍,那還不是因為去病走得太早了,要不然,他們就能三個人一起監督群臣填河,效率還更高一點也說不定呢。

  霍去病:???

  謝謝,他還那麼年輕,為什麼要經歷這種事情?

  始皇帝大為震撼,甚為不解。

  天幕為什麼每次都要在他即將對這個漢武帝稍微有上一些認可的時候讓他再次刷新自己對他的認知。

  在岸上看著臣公負薪填河還能吟詩唱和?這個想法未免也有些過於離譜了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