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公孫弘在拜相之時,尚且只能算是布衣之身。是漢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布衣丞相。

  在漢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為相者,必須得是列侯,也即,得先憑本事封侯再當丞相。

  但我們豬豬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呢,兩千多年之前,就已經知道先上車,再補票的道理了。

  封了丞相再補個列侯的爵位不就成了嘛。】

  這其中細微的差別尋常人或許可能不明白,但作為人精的漢朝君臣們又怎麼會沒有分清這其中的區別。

  且不說公孫弘於太平盛世為官不過數年,能有什麼得以封侯的大功,便單單只聽這布衣丞相四個字,他們便更是早已明朗。

  或者說,早在天幕放出那個漢文帝的種種限制功臣集團的舉措之時,他們便已經料到自家的後代恐怕不會有如今這樣的風光日子了,讓皇帝為之忍讓求情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劉徹有些困惑不解。

  什麼叫先上車,再補票?

  這怎麼聽著不像是什麼好話呢?

  經驗使然,讓劉徹本能地對於天幕三不五時冒出來的奇怪的話語保持了天然地警戒之心。

  【而文官集團,尤其是被新儒家裝點過的文官集團,顯然比之軍功集團更加依賴皇權。以公孫弘布衣拜相為代表,文官集團徹底東風壓倒了西風,吹響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的號角。

  而下一個要對付的,那自然就是已經被漢武帝他爺爺和親爹狠狠收拾過,但還有一口氣在的諸侯王們了。

  千古第一陽謀的推恩令帶著制度小能手漢武帝所創設的針對諸侯王的制度緩緩拉開了自己的面紗。】

  劉啟早已在天幕之中聽到了好幾次推恩令之語,雖然能夠勉強從字裡行間猜到些許這三個字的意思,但這與聽到天幕詳解,那還是不一樣的風采。

  何況……

  雖然推恩令不一定能成功用上,他這個親爹也不願意搶兒子的風頭,但是……

  其他政策如果有好使的,也能拿來用上一用嘛。

  始皇帝對於諸侯王的問題那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反正他大秦又沒有這個玩意。但是對於什麼文官與勛貴集團到底哪個更加依賴皇權的問題倒還當真是有幾分興趣。

  劉徹及漢武朝大臣的頭髮:危!怎麼誰都來薅一把?

  第167章 武帝文治【三】

  【推恩令,顧名思義,是要將皇帝的恩德推廣到四方諸侯王國之中去。

  那麼,是什麼天大的恩德還要我們大漢朝廷官方出馬呢?

  沒錯,為了你們闔家的富貴與幸福和諧,皇帝決定從今日起,非但諸侯王的嫡長子們擁有王位的繼承權,其他兒子們也能獲得自己的封地,並上報朝廷,由皇帝分外慷慨大方地贈予封號。

  有福大家得一起享才行嘛。】

  天上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好事,尤其是在大家對於這個漢武帝是個什麼人已經初步有點概念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再輕而易舉地被天幕這似是而非的話語所迷惑。

  老劉家的皇帝會做這種虧本的買賣?

  他們怎麼一點也不相信呢。

  尤其是,你上一句還在說此種舉措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是為了集中皇權嗎,他們又怎麼會被這樣的三言兩語迷惑!

  劉徹則老神在在。

  怎麼不是如此呢。天幕所言句句在理。

  大家都是兒子,憑什麼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封地?這多寂寞。

  當然是全家都有封地才比較熱鬧,這都是浩蕩的皇恩,是朕對於宗室的愛護與寬廣的胸襟啊!

  什麼?你說你為什麼拿了地只能當列侯?

  你爹都只是個諸侯王而已,你還想一大家子都當王?

  那想的也太美了。

  【哦,你問封地從哪裡來?

  沒有羊毛也要硬薅的漢武帝怎麼可能從中央管轄的郡縣裡劃撥呢,又不是他的兒子。

  那當然是誰的兒子找誰咯,從他爹的封地里出啊。

  畢竟人家說的是冠冕堂皇,是為了宣揚仁孝之道,朝廷自然不會來打擾大家「父慈子孝」呢。】

  收聽到天幕的漢初眾人:……

  其實劉家的皇帝干出這種事他們本不該有一絲意外的,但是由於天幕方才拔高的立意,讓他們雖然不至於天真到相信那是實話,但還是忍不住提高了些許的期待。

  結果下一秒就聽到了如此反差的現實。

  就這?你跟他們說,這是為了闔家的富貴與幸福和諧?

  天幕你是認真的嗎?這真的不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在努力挑起嫡長子與其他王子之間的矛盾嗎?

  大家都是人精,最為敏感的那一批人已經僅僅通過天幕的三言兩語,就在心中有了幾分猜測。

  這不就是眾建諸侯以少其力嘛?

  劉恆則興致勃勃地看著天幕,縱然他知道,恐怕這個措施他是用不上了,但是這不妨礙他聽一聽自己孫子的「豐功偉績」,聽到之後他大漢的諸侯王也有這麼慘的時候,他就放心了。

  【雖然得了封地的其他王子只能被封侯,按照漢朝的慣例,列侯對於自己的封地是沒有行政管轄權的,因此被劃撥給這些王子的封地漢朝朝廷只好「勉為其難」納入周邊郡縣的管轄,新封的這些列侯們與全大漢的列侯享有平等的待遇,也即僅收納封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