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什麼情況?

  雖然遼國的確比設想中強大,但是……

  雍熙北伐失敗的如此慘烈,官家的責任可一點不比錯誤的情報小。

  更何況……

  說句大逆不道的,聽信錯誤情報的,不也是官家本人嗎?

  【先說這個「契丹主少」,當時在位的是遼聖宗,雍熙北伐之時,遼聖宗還不到十六歲,對於三十八歲才登基當皇帝,對於四十多歲的自己還能評價為「年少」的趙光義而言,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契丹主少」。】

  不到十六歲怎麼了?

  你不能因為自己十六歲的時候一事無成就瞧不起別人的十六歲吧。

  劉徹有感到被冒犯。

  第160章 太宗上位計【三二】

  【然後再來說說這個「母后專政,寵幸用事」。宋朝邊將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呢?

  首先,遼聖宗登基之時年紀尚幼,因此遼國的決策權的確是握在蕭太后的手中。且蕭太后極為信重漢人韓德讓,宋人對他們之間關係有所猜測也並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所以便得出了上述結論。

  並根據自己狹隘的猜測,認為此種情況下,遼國必定國事衰微,內部爭鬥不休。

  關鍵是,趙光義他是真的信啊。

  也許是認為他們老趙家在欺負孤兒寡母上特別得上蒼垂愛吧,趙光義摩拳擦掌,打算狠狠地效仿他哥,也白撿一個大便宜。】

  趙匡胤:……

  某些時候收聽天幕是真的挺無助的,恨不能當場跟後世這些宋朝皇帝做一個切割。

  都是趙光義的子孫了,為什麼還總是要帶著自己一起倒霉挨罵呢?

  他之前單單知道他大宋之後的皇帝們可能會很離譜,但是他不知道竟然從第二個皇帝開始就這麼離譜了!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人家雖然寵信韓德讓,但是那是因為韓德讓的確有本事呢?忘了自己在北京城久攻不下的時候了?

  更不必提這位蕭太后,正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承天太后蕭綽。在她臨朝稱制的二十七年之間,將曾稍有頹勢的遼國推向了頂峰,是遼朝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遼史》對這位太后不吝溢美之詞,說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

  而自她稱制第一年之時,蕭綽便已開始著手整飭邊境防務,任命遼國名將,也就是在高梁河將趙光義打得抱頭鼠竄的耶律休哥為燕京留守,總領南面軍務。

  耶律休哥也絕不是什麼只知道征伐的莽夫,史書說他在這一時期,「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所以,宋太宗想要捏軟柿子而特意選在此刻征戰的行為,只能說錯得很離譜。】

  趙光義努力甩鍋。

  都是前線邊防的那些人給他提供了這麼錯誤的情報,才害得他大宋在雍熙北伐之中收穫如此慘烈的結局!

  其他朝代的皇帝們卻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甚至記性非常好,此刻將前後之事都串聯了起來。

  先前這天幕是不是還說過,跟那個什麼玷污了泰山的宋真宗簽訂那什麼澶淵之盟的就是這個承天太后蕭綽啊?

  那豈不是正說明了這個宋朝連著兩個皇帝都栽在人家手裡了?

  原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呂雉則冷笑一聲。

  怎麼,女主稱制就是軟柿子嗎?到底是誰給你們的自信?

  就這個宋太宗這個斤兩,都不夠給她當對手的。

  【不過,雖然蕭綽與耶律休哥對宋朝有所防備,著手整飭了邊境,但是畢竟無法未卜先知,所以對於宋軍出擊的時間做不到精準預判。

  又加之宋軍準備許久,又是突然出擊,所以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還是討到了不少

  甜頭的,連克數州。

  但是,熟悉的配方又一次上演了。

  連管理員都忍不住吐槽趙光義,「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但是趙光義對於自己的軍事能力,那叫一個自信啊。

  雖然趙光義這一次沒有御駕親征,但是雍熙北伐全程都可以說是由宋太宗親自指揮的哦。】

  ???

  沒有御駕親征,卻親自指揮?

  這是個什麼操作?

  趙匡胤心頭那叫一個哇涼哇涼的。

  雖然一直在心裡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恨不能即刻馬上就把趙光義踢出族譜。

  但是到底是他大宋的江山社稷,趙匡胤又如何可能完全無動於衷,還是忍不住飛速思考起來。

  趙光義那廝不會是全程用陣圖指揮吧?

  只要想到這何種可能,趙匡胤就是眼前一黑。

  那你不慘敗誰慘敗?

  哪有這麼打仗的?

  再說了,你也不會打仗啊!

  【沒錯,雖然人不能親至,但是可以遙控指揮嘛。雖然宋朝沒有無線電通信,但是可以人工傳遞消息嘛。

  什麼?你說消息傳遞速度很慢,根本沒辦法快速反應。

  哎呦瞧這話說的,好似能快速反應就能贏一樣,畢竟總指揮官可是趙光義誒。

  再說了,打不打得贏又有什麼重要的呢,重點是要猜忌武將,絕不能給他們過高的權力,懂不懂什麼叫「將從中御」啊!

  宋朝可以說是將這句話貫徹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個朝代了。

  雍熙北伐正是這句話最形象生動的刻畫。

  宋太宗遠在開封,出征之前先按照自己的設想與猜測畫好了陣圖,讓出征的將領們必須嚴格按照自己所畫之陣圖進行作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