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趙匡胤光是聽到這八個字,心頭驟然涼了好大一截。

  原本還心存奢望,希望是他宋朝的廟號沒有按照一貫的順序出現,但是方才天幕那句「北宋開國第二個皇帝」已經徹底為他掐滅了最後一絲幻想。

  看來這個被陰

  謀迭出的,被疑案的,毫無疑問,看來是他本人無疑了。

  這要讓他如何能夠淡然呢?

  但是……

  既然天幕已然打算將他宋朝這個什麼宋太宗的行為昭告天下,他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什麼陰謀詭計?讓他來仔細聽上一聽。

  已然叫人在院中搬了個椅子坐下的趙匡胤恨不能擼起袖子,希望自己能夠將之後天幕的一字一句都刻在心裡。

  真當他提不動刀了是吧。

  【宋太宗趙炅,宋朝第二位皇帝,在後周時蔭補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但他真正踏上權力的舞台,還得是在宋太|祖的陳橋兵變,翻身自己當了皇帝之後,畢竟一人得道,全家雞犬升天嘛。

  陳橋兵變,自不必多說,什麼黃袍加身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了。

  但據說陳橋兵變之時,「市不易肆」,也就是說士兵入城之時,秋毫無所犯,市集還在正常運營,因此被宋朝理學家夸到天上去,什麼「自唐虞而下所未有」,他大宋簡直是天道的光啊。

  不過就宋朝軍隊那兵匪一樣的軍紀,對此的真實性,我是深表懷疑的。】

  趙炅?這誰啊?

  這是趙匡胤的第一反應。

  趙匡胤小小的腦袋簡直是大大的疑惑。

  他家哪裡來的這個人?

  好嘛,這是登基之後連名字都改了啊!

  定然是得位不正心虛吧!

  而後才後知後覺。

  當過後周的這官職的他家人,可不就是他家老三趙光義嘛。

  果然,趙光義對於遷都之事百般阻撓,必然是捨不得他苦心孤詣方才在開封積攢起來的勢力。

  趙匡胤冷哼一聲。

  這一次,他不僅要遷都,還要讓趙光義跟著舊都一起陪葬吧!

  他原本就已經對於皇位交給何人舉棋不定起來,眼看著自己的兒子也日漸長成,幼主即位之動盪可能已然降低到最低,不會再步後周的前塵,他自然是更偏向於自己的兒子的。

  只是還有許多其他障礙需得一一掃平,生怕他大宋因此而朝局動盪,二世而亡可就不好了,因此一直還未下定決心。

  感謝天幕,這次他可是徹底下定了自己的決心。

  肥水不流外人田,親弟弟那也是外人呢!

  而且……

  難怪之後他大宋的皇帝如此軟骨頭,甚至還半壁江山淪陷了,那一定是老三的後代,鐵鐵隨了老三那傢伙了!

  不管是不是吧,反正鍋先扣上。

  而且趙匡胤那是越想越覺得合理。

  【扯遠了,趙炅,是不是聽起來很陌生?沒錯,宋太宗一生有三個名字,這是最後那一個。他的曾用名嘛,一開始是趙匡義,宋朝開國之後避其兄名諱而改名「光義」,因此最廣為流傳的那個樸素的名字是趙光義。

  待他登基之後,可能是想到自己也是個皇帝了,憑什麼還要用這個避過他哥的名諱的名字,遂又給自己改名為趙炅。

  宋朝開國之後,作為時任皇帝的趙匡胤因為還要南征北戰,畢竟還得一統中原呢是吧。

  於是留守國都開封的重任只能交給自己的弟弟。

  建隆二年,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開始了其長達十三年的開封府尹生涯,其官署更是號稱為「南衙」。

  其間更是趁著他哥不經常在京師,廣泛結交各路豪傑,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

  趙匡胤:……

  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當了那個給他人做嫁衣裳的大冤種。

  聽起來怎麼好像他在給趙光義那傢伙打白工呢?

  到底誰才是皇帝!

  趙匡胤簡直是出離憤怒了。

  「讓趙光義給朕滾進宮來!」

  在自己府中的趙光義早已面如土色。

  雖然他確實一直對那個至尊之位心存覬覦,既然他哥可以,憑什麼他就不行呢?

  但心有覬覦是一回事,被大咧咧地攤到太陽底下來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

  天幕還實錘他使用了陰謀詭計,他哥焉能不震怒。

  趙光義忍不住在心頭盤算起來,自己要如何才能逃過這一劫。

  第155章 太宗上位計【二七】

  【宋太宗的上位會成為千古疑案,還一搞就是兩個,其間種種自然是撲朔迷離,每一種說法好像都有其自己的一套邏輯。

  因為按照當時的情況分析,趙匡胤也不是完全沒有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趙光義的可能,甚至看起來好像還很是那麼一回事。

  開寶六年,趙光義被封為「晉王」,位居宰相之上。

  在五代十國時期,親王加京城府尹的組合,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繼承人的標配了。

  後周世宗即位之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府尹。】

  因為府邸離著皇城太近的緣故,此刻趙光義雖然顫顫巍巍,但是還是已然走到了趙匡胤所在宮殿的門口,看到他哥坐在門口臉色陰沉。

  趙光義大氣也不敢出一口。

  此刻聽到天幕說自己也不是沒有正常繼位的可能,趕緊趁著這個機會就往他哥身邊一撲:「大哥,你看,弟弟我是無辜的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