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燕王朱棣本棣頓時覺得涼氣從腳底往上冒。

  條件反射地先往他大哥背後躲了躲。

  不至於吧,雖然他承認自己很喜歡打仗,在打仗上面也有些天賦,可他又沒想造反。

  補一句,是現在沒想造反。

  而已經登基的朱棣:……

  好的,破案了,先前天幕說明成祖和他的一幫R卡小弟,是真的在內涵他臣子不行。

  可漢武帝和唐太宗那會兒的那種扒翻著史書都難找的能臣名將是這麼好發掘到的嘛!

  可是……

  人家有誒,還是一群一群的。

  朱棣心塞了。

  【作為光耀史冊的盛世大唐的奠基人與揭幕者,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說是熠熠生輝。

  作為皇帝,他對內勸課農桑,休養生息,使國家從隋末的創傷中走出,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開拓了南抵越南,北至安加拉河,西達烏茲別克斯坦的遼闊疆域,被稱之為「天可汗」。

  這種開疆拓土式的「休養生息」,也的確讓人耳目一新,難以復刻。】

  開疆拓土式的休養生息?

  這是如何做到的?

  前朝皇帝表示坐墊已經搬好了,就等

  著聽故事了。

  諸位愛卿們接收到了來自陛下的信號。

  懂了,開夸!

  對於他們家陛下的這點小要求,又怎麼能吝嗇誇讚之語呢。

  尤其是,天幕還在介紹的時候放出了輿圖,看著代表他大唐的紅色漸漸蔓延開來,又怎麼可能不發自內心地感到激動呢,這種表揚之語,都不需要深想,頓時已然涌到了嘴邊。

  【作為大唐知名傑克蘇本蘇,是每次翻開歷史書都懷疑這人偷偷開掛的程度。

  李世民出生於開皇十八年,正值隋朝蒸蒸日上之機,如果不出什麼天大的亂子,李世民應當是與皇位無緣的,雖然不出所料的出了天大的亂子。】

  楊堅:……

  謝邀,本人已誠心吐血。

  【但所謂劇本逆天便正在於此,如果說,歷史上絕大多數皇帝要不是因為還有個皇帝的名頭,不說一無是處吧,也只能說泯然眾人矣。

  而我們二鳳陛下,顯然不在此列。

  作為貴胄之後,從小受盡寵愛,張揚又驕傲的「太原公子」,李世民之所以光耀華夏史冊,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是唐太宗,而是因為唐太宗是他。

  即便不做皇帝,他也絕對能夠憑藉自己的才能闖出另一番天地來。

  尤其是他引以為傲的軍事才能。

  管理員也曾經在點評皇帝們的軍事才能之時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這是對二鳳本人軍事才能至高無上的認可。

  不想當將軍的皇帝不是好皇帝。何況咱二鳳還真當過將軍呢。

  都怪唐太宗這個名號太響亮了,害得很多人都忘了,誰還不是個少年將軍來著。】

  許多皇帝感覺自己的膝蓋狠狠中了一箭。這是在內涵他們吧,絕對是!

  還有,他們怎麼就泯然眾人矣了?

  李世民終於悟了。

  原來,直白的誇獎才最讓人快樂啊!

  尤其是還是來自後人的蓋棺定論,這就更讓他精神抖擻了。

  仍舊是秦王的李世民甚至覺得即將要面對的來自親爹和親哥的那些刀槍劍雨都不算什麼了,灑灑水而已啦。

  一點難過都沒有了呢,甚至想早點開啟快樂的皇帝生涯。

  搞不好還能多攢點錢去打仗呢。

  【大業十一年秋,隋煬帝被突厥軍隊困於雁門,李世民響應招募前去救援,正是因為採納了李世民所獻之計,也即敲鑼打鼓擴大軍容,讓突厥軍隊誤以為隋大軍將至,倉皇而逃,遂成功為隋煬帝解圍,第一次在史書之中體現了自己高超的軍事才能與謀略能力。

  時年,李世民年方十七歲。

  隋煬帝也因此跟著一起

  進了《唐書》,都是一家人啦,換個朝代的史書進進問題也不大。】

  想起當年的往事,李世民也忍不住唏噓。

  至少在那個時候,他確實只有一腔報國之心,解救隋帝於危急之中。

  誰知道世事竟然如此變遷,關鍵變遷得還如此迅急呢。

  想到當初隋煬帝登基之時的隋朝,又想到大業末年狼煙遍地,血流成河的隋朝,李世民忍不住深深吸了口氣。

  所以他大唐一定要吸取隋亡的教訓才是。

  楊廣那樣的好大喜功,可萬萬不可取!

  太可怕了。

  【大業十二年,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而李世民則跟他一起前往太原。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來進攻太原,李淵也是頭鐵,非常自信地帶著軍隊就進攻魏刀兒,結果自不必說。

  因深入敵營,李淵被敵軍團團圍住,難以突圍。

  李世民率精銳騎兵衝鋒,引弓而射,所向披靡,敵軍潰敗,李世民遂救李淵於萬眾之中。

  史書對此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拔高祖於萬眾之中。」總讓人浮想聯翩,忍不住想像一個騎著馬的小二鳳提溜著已然蓄鬚的李淵於戰火之中。

  這是父子二人軍事實力在史書之上第一次對比分明的描述,簡而言之,人家沒有拉踩的意思,但是寫出了拉踩的感覺,還十分慘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