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一說一,其實東漢的情況竟然與西漢迷之相似,除了開國皇帝劉秀之外,緊接著便是明章之治,這是一個含金量絕對不下於文景之治的治世。而後便是永元之隆,是東漢的盛世巔峰。

  與漢武帝時期的西漢一樣,東漢比西漢遇到的天災還要倒霉,先是歷史上最為有名的一次隕石撞擊地球事件。緊接著便是旱災加水災,天災持續時間足足十年有餘,連續十三年地震。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北邊的羌人也反叛了,內憂外患。】

  好傢夥。

  沒見過世面的前朝皇帝們簡直是目瞪口呆。

  連續多少年,十三年地震?

  旱災便是旱災了,怎麼能一年又是旱災又是水災,還讓不讓人活了。

  他大漢能延續四百多年,上蒼是一點不保佑啊。

  【而東漢卻偏偏出了個「興滅國,繼絕世」的和熹皇后鄧綏。

  在這樣的情況下,平定羌亂,征服烏桓.鮮卑.南匈奴等北方外患,鮮卑王入朝稱賀,120個部落悉數派遣質子,北匈奴自願遣子入朝侍奉太后,雖然因為沒自帶彩禮被鄧綏拒絕了。

  除了北部邊患被肅清之外,鄧綏也繼續開拓西南夷,使夜郎等蠻夷舉土內屬,東漢拓土一千八百四十里,生生挽救了東漢一百多年。】

  等會兒,道理他們都懂,這個北匈奴遣子入朝侍奉太后是他們想的那個侍奉嗎?

  聽到彩禮,他們悟了,果然如此。

  劉徹大怒,「這北匈奴又是從哪裡冒回來的,也太不要臉了!一個戰敗國的王子,竟然不花錢還想侍奉我大漢的太后?想的美,你也配?」

  漢武群臣:……

  所以自帶豐厚彩禮就可以了嗎,陛下。

  那可是我大漢的國母啊。

  好吧,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又不是遣王子前來侍奉皇后,太后嘛,畢竟丈夫都成先帝了,有點面首又有什麼關係呢。

  而漢和帝劉肇一聽鄧綏的名字,頓時一驚。

  他早知鄧綏於國事之上頗為敏銳,便也有意讓她接觸一下朝政,畢竟他的兒子一直接連早夭,看著也不是很成氣候的樣子,如果一定要選一個,那鄧綏絕對是最佳人選。

  鄧家可不是先前的王家。

  聽天幕此言,他才霍然發現,一直頗為恭謹謙和的身側之人竟然比他預想中還要強大。

  「興滅國,繼絕世」,鄧綏無愧於和熹的諡號。

  【當然,安帝之後,東漢一路走上了下坡路。黨錮之禍,黃巾之亂,董卓之亂,郭汜之亂……大漢王朝奔著末日一路狂奔。

  自和帝帝後死後百餘年,天下四分五裂,漢朝名存實亡。

  但還是要替東漢那一連串的小皇帝說一句話,除了漢靈帝是真的操作令人窒息之外,東漢的那一串皇帝,雖然年幼,但但凡能有機會,也一定會努力抗爭一下,只不過都失敗了而已。

  有些時候,所謂世無明君,也許只是因為掌權之人並不希望有明君的出現,扼殺於萌芽之中罷了。

  因為東漢四分五裂的軍閥時代過於漫長,因此,啞火的東漢之初的盛世便經常性被人遺忘。】

  漢朝皇帝們被這劈頭蓋臉一通某某之亂給砸暈了。

  劉徹更是立馬捕捉到了相關詞彙。

  這個黃巾和董卓,是不是就是天幕之前說的,挖了他茂陵的那兩波人啊!

  可惡!

  【但縱觀兩漢四百餘年,其帝王平均素質,在帝制中國時代,那絕對是一騎絕塵。大秦主要是被秦二世給狠狠拖了後腿,畢竟一共就兩任,權重太高了。

  而且終漢一朝,自漢武帝之後,對外戰爭那兩漢絕對是壓著外族在打。哪怕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之間打生打死,但是對於周邊的其他外族,那都絕對是壓倒性的勝利。

  北邊曹操砍瓜切菜,巴蜀蜀國當仁不讓,東吳乾脆拿山越當將領的經驗包,沒打過山越的東吳將軍不是好將軍。

  王夫之曾言: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此言不虛。】

  其實漢初的幾任皇帝對於所謂亡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想法。

  有也沒用,實在太遠了,想管也管不到啊。

  只能靠後世的子孫們努努力了。

  再說了,這話說得可真好聽啊,他大漢以強亡誒!

  他大漢是不一樣的風景!

  【因此,漢朝雖然在廢墟之中化為焦土,但是其漢之遺韻卻久久難絕。漢朝覆滅之後,有一眾以諸葛武侯為首的蜀漢官員不求榮華富貴,只為匡復漢室,還於舊都,復現昔日大漢之盛況。

  要說滅亡的體面,那漢朝絕對是獨一檔的。】

  劉備看著天幕精心準備的,兩漢皇帝功績圖,按照時間順序一張一張流轉。

  一幕一幕閃過,仿佛他大漢的光輝猶在眼前。

  匡復漢室,還於舊都,是他一生的理想啊。

  【除了令人感動不已的蜀漢,我們可千萬不能忘了漢光文帝劉淵啊。

  那封詔令多麼令人心潮澎湃,感人至深啊。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

  「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

  「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傾中外」;

  「中宗孝宣皇帝,搜揚俊義,多士盈朝」。

  這放在中華史冊上,也絕對是首屈一指,重磅級別的戰前動員,說得那可真是一個振奮人心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