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早在聽說漢軍開始蠢蠢欲動,有所動靜的時候,章邯以一個統帥的敏感,他便已預料到,這是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早已戒備起來。

  所以,章邯不可謂不是一個嗅覺敏感的將領,而他做出的每一個決策,不能說是錯誤吧,甚至看起來還十分有章法,可圈可點。

  可誰叫他的對手,是以詭吊行軍著稱的韓信呢。

  不是本人太菜,是對手太變態啊。】

  始皇帝終於得到了有關三秦原因的解答,始皇帝表示自己目前心態平和。

  背叛嘛,他從小經歷得多了,章邯這種,灑灑水而已。

  反而又是項羽又是韓信,甚至還有那個什麼劉邦和蕭何。

  這些人都生長於他統治下的秦國,甚至還當過他秦國的官員,為何他對於這些天賦異稟之人是一個也沒發現?

  都來給他秦國效力啊。

  殺了多可惜,文官來咸陽理政,武官去邊疆打匈奴,豈不美哉?

  蒙恬正是缺少一個打奇襲戰的幫手,他覺得甚妙。

  至於什麼叛秦,連李斯最終都會因為個人利益參與廢立之事,可見人心難測,本就如此,不如先壓榨了再說。

  章邯聽到天幕給的信息,自己已經在心底盤算起來了。

  儻駱路和褒斜路不過是陡峭小路,完全不能行軍,率先排除。

  那便只剩下子午,陳倉與祁山道。

  祁山道太遠,大軍出行,補給定然跟不上。

  而子午是官道,他大秦的直道便選擇了子午道,且是最近的道路,他定然更傾向於此條道路,但卻也絕不會忘記陳倉道。

  聽天幕的意思,最終那個韓信正是選擇了陳倉道,可沒理由他沒預想到啊。

  【雖然關於韓信這場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出山之戰幾經演繹,在文化史上都占據了一席之地,事實上,關於真正的戰爭本身,在史冊之上,我們只能找到隻言片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史書比較喜歡淡化戰爭,宣揚「真善美」,饒是儒學剛發展起來的漢武朝,司馬遷下筆也已有了後世克制的風采,關於這場大戰的全部,加上前因後果,才短短四十五個字。

  至於到底如何從漢中殺出這種頭等大事,更是輕描淡寫,只有一句「從故道還」。

  哪條故道,不確定。

  怎麼還的,沒寫。

  至於如今我們津津樂道的那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甚至被列入了三十六計之第八計的奇謀,實際上,其出處是元雜劇,並不是歷史本身。】

  韓信:……

  他沒找人修棧道啊。

  反倒是陛下入蜀之前,讓人燒了子午道的棧道,便正是為了向項羽表露自己絕不出蜀的決心來著。

  修棧道多麻煩,又費時費力,當然是選擇直接在子午道派奇兵突襲,更足以讓章邯混亂。

  章邯沉默了。

  原來是疑兵。

  他上當了!

  他是將帥之才,自然知道這樣一次決策的失誤是致命的。

  【但根據其他史書中的隻言片語,我們還是能勉強拼湊出一些當時的場景,只能說,元雜劇改編了,但是很有良心,只改編了一點點。

  四百年後,我們熱衷北伐的丞相正處於韓信當年的境地。

  魏延同諸葛亮進言伐魏之道,其中重點提到「如韓信故事」。

  建議諸葛亮兵分兩路,先著人率奇兵於子午道殺出,而後自己帶大軍從褒斜道而出。

  可見,當時韓信應當確實採取了這樣的方法,這也的確是韓信的風格。

  講求正道,用兵謹慎的諸葛丞相顯然是Hold不住這樣的法子的,因此他拒絕了這項提議,兢兢業業堂堂正正的北伐,五次北伐五次失利,最後隕落五丈原。

  很可惜,但卻也並不難預測,畢竟五千年了,華夏也不過只有這麼一位「兵仙」而已。】

  諸葛亮還沒北伐,先知道了五次失利的結果,一時間沉默以對。

  可是,他不擅長奇襲啊。

  再者說了,現在的漢水跟四百年前的漢水,它不是一條漢水啊。

  孫權聽罷,很是不忿。

  知道他北伐過幾次嗎?九次!

  怎麼只夸那個諸葛亮?

  算了,九次失敗好像聽起來更冤種的樣子。

  劉徹對於後來幾百年的事有點好奇但不多,更多是在看熱鬧。

  怎麼不聽呢,要是真能在褒斜道大勝,那自己下令擴建的褒斜道不也史上留名了嘛。

  後人真是不給他出名的機會呀。

  【而且,劉邦麾下最擅長奇襲的灌嬰並沒有隨同大軍一起在後續的西部戰場出現,反而一個人去了東邊,更加佐證了也許那支奇襲子午的奇兵正是由灌嬰率領的。

  所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許不嚴謹,但是「明出子午,暗度陳倉」可信度應該還是很高的。

  總之,由漢王國這位新上任的大將軍謀劃的第一場戰爭大獲全勝。

  漢元年八月,漢軍出拔,一個月便占領關中,塞國,翟國滅亡,而雍國也只剩下了章邯帶剩餘殘軍困守的廢丘這麼一座孤城。

  三秦徹底土崩瓦解。

  這是什麼快進鍵的加速戰爭方式啊。】

  這效率,始皇帝聽了表示非常滿意。

  如果打的不是他秦國的降將就更好了。

  一番對比之下,覺得那時候秦國將領的戰鬥力似乎有點不夠看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