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虧他方才還甚以為英明。

  【但問題不大,趙武靈王雖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軍事政治遺產——趙邊騎還在。那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軍隊。

  可惜,經過長平慘敗之後,趙國國力極度衰弱,再也不是曾經那個武力充沛的趙國。

  而匈奴嘛就是這樣,趁你虛弱,屢屢揮師南下,殺燒搶掠,而趙軍每戰必敗,邊境亦是夜不能寐,人心惶惶,趙國幾乎成了已經慢慢強大起來的匈奴眼裡的肥羊,而趙人就是那活靶子。

  正是在這個時候,那個男人他出現了,沒錯,就是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

  秦王政聽到李牧的名字就甚感頭疼。

  此等神將為何生於趙國?若是秦人該多好,那恐怕他早已一統天下,不用到現在還在為了滅趙而奔波。

  趙孝成王則頗為自豪。

  看看他眼光多麼卓著,雖然他對李牧總不聽王令十分不滿,但無論如何,在素來看重出身的趙國,李牧這樣一個尋常白衣能夠成為領兵的將領。

  他功不可沒。

  【提到李牧,就不得不提到雁門關。雁門自古出良將,而李牧是其中的第一個,更是最著名的那一個,他幾乎與雁門關一起,化作了中華的文化符號之一。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卻有其獨特之處,他是四大名將之中唯一一個因對外戰爭而揚名的將軍。

  更是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首次以步兵大兵團戰勝匈奴強悍騎兵兵團的輝煌戰績,而且重點還是全殲,直接導致匈奴遠遁,從此十數年不敢南窺趙境。

  順帶提一句,專家懷疑,此時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單于正是頭曼單于,劃重點,後面要考。】

  先是聽到李牧是唯一一個因對外戰爭而揚名的將軍,各國將領們都不服了。

  誰打得不是對外戰爭啊,怎麼就他李牧值得這樣的誇獎?

  而後才聽明白,合著在後世人眼裡,他們諸侯國間的戰爭,那都屬於是內戰啊。

  各諸侯王有點心虛。

  是呢,畢竟都屬於周天子管轄嘛,差點給忘了,有點尷尬。

  已經一統天下的始皇帝格局自然不一樣,聽到了自己最為掛懷的匈奴之事,也忍不住微微皺了皺眉。

  頭曼單于,不正是此時的匈奴單于嗎?

  為何劃重點?頭曼做了什麼不利於秦之事嗎?難道是趁著他秦末混亂之際殺進秦國了?

  看來是揍得還不夠狠。

  第78章 戰國篇八

  【李牧作為趙國邊境的守護神,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扶搖直上的,相反,李牧的仕途可謂坎坷。

  這樣波折的提供者,卻並不是遠方真正的敵人匈奴,而是來自趙宮廷。

  有句話說得好啊,將軍最大的倚仗是君王,將軍最大的掣肘,也是君王。

  這話放在李牧身上,後半句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有幸跟李牧有君臣之分的每一個趙王都覺得天幕在內涵自己。

  怎麼他們就只體現了後半句呢?

  難道不是每個君王都是如此嗎?

  天幕你自己推崇的秦國,那秦王稷不也親手殺了自己的武安君嗎?

  那既然如此,你還加前半句做什麼。

  如果常柚能夠聽到,一定會非常自豪地回答道,那當然是為了拉踩和給極個別的那些不殺良將反為良將提供最大後盾的那幾位發表揚的小紅花。

  是吧,某三位千古一帝。

  【李牧的一生,就是自己軍事才能與君王牽制扯皮的一生。

  李牧深知,對上匈奴訓練有素的騎兵毫無顧忌的侵擾,趙軍若每戰必迎,勢必疲於奔命,難以取勝。而匈奴最為鋒利的武器,是他們一鼓作氣的欲望和所向披靡的傲氣,一旦摧折,勢必摧枯拉朽。

  所以李牧決心採取堅壁清野,保存趙軍實力並訓練趙軍對騎兵的應對方法,順便磋磨匈奴遠道而來的士氣。

  可惜,匈奴的士氣還沒磋磨成功,趙孝成王先被磋磨成功了。】

  趙孝成王:???

  某天幕寡人提醒你注意措辭。

  什麼叫他被磋磨成功了啊。

  你李牧在邊境一呆幾年,作為一個大將軍愣是一戰都不打,參他的竹簡都快把的桌案給壓塌了,結果自己前去催促,李牧理都不理。

  他作為君王的權威何在?

  自要讓李牧回都述職嘛,後來不還是信任李牧,又讓李牧回去建立了如此一番連天幕都稱道的大事業嘛。

  仍舊在趙都的其他武將撇了撇嘴。

  您那是信任嘛,還不是因為其他人根本打不贏嘛。

  【又是熟悉的理由,趙王認為李牧懼怕胡兵,不作為,將人召回國都待命,另換新將赴任。

  新將非常符合趙王的心理預期,匈奴一來就積極迎戰,結果每戰都失敗,趙王實在受不了了,突然懷念起來之前雖然窩囊卻平靜不怎麼燒錢的李牧歲月,於是趕緊去找李牧。

  李牧藉機提出,自己定然還是要按之前的想法來的,趙孝成王已經沒了脾氣,自然百般應允。

  而這顆冉冉升起的將星,終將在雁門關發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正是頂替李牧去雁門郡守衛之將軍恨不能立刻消失在朝堂之上。

  雖然沒有點名批評吧。

  但是全趙國朝堂誰不知道是他頂替的李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