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啊,今天也是清東陵的各位慈父孝子顯靈的一天呢。】

  劉徹不服氣。

  他們漢朝的帝陵明明離都城也很近吶,怎麼就還是直接被盜掘一空了呢?

  怎麼就沒有社會的普遍關注了呢?

  你們不能厚此薄彼啊。

  這不是你們以「漢」命名自居的時候了嗎?

  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縱觀歷代帝陵,只有明帝陵和元帝陵下場總體比較完美。

  明帝陵的保存,一方面,托明成祖的光,其帝陵區選址比較好,是都城之外兵家必爭之地,再加上明末並沒有大規模的戰亂,很快便重歸一統,清朝的統治者無論是出於統治需求還是安全需求,最終還是對明帝陵進行了保護,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另一方面,讓我們再次大聲高呼:感謝萬曆,感謝定陵!

  明朝其餘帝陵的完好保存背後,都有一個萬曆定陵在負重前行呀。】

  好一個負重前行。

  朱翊鈞表示他不想負重前行。

  祖宗太沉了,他背不動啊。

  他一定要改變自己定陵的悲慘結局。

  修,他要重新修!

  而朱元璋則皺了皺眉。

  已知,那什麼勞子清朝的國都大概是北京,那這個都城外必爭之地,豈非大概率也在北京城郊?

  北京,那不是燕王的封地嗎?

  他大明的帝陵怎麼都上北京去了?所以難道是遷都了?還是遷都到了北京?

  「燕王,召燕王!」

  且讓他老朱好好問問這鱉孫幹了什麼!不會就是你小子造了你哥的反吧,看他不抽你一頓皮!

  就算是沒造反也該打,你哥都給人反了,人家還定都到北京去了,你怎麼一點反應沒有?

  【元帝陵更是不必說。別說盜墓了,就是我們現在想考古,也不知道從何下手。

  元朝在帝陵入葬的方式上,還是採取最為傳統的方式,不施厚葬,不立碑築墳,嚴格採取秘密下葬的方式。將帝王靈柩運送到遙遠的漠北草原,而後萬馬踏平,從此漫同平坡,了無痕跡。】

  先開始前代帝王聽到什麼傳統方

  式,還在想,什麼傳統方式?

  恢復西周禮制葬式了?

  這能逃過一劫?

  而後便聽到了這轟轟烈烈,別具一格的安葬方式。

  好傢夥,這是哪裡的傳統,他們怎麼好像不是很了解的樣子呢?

  不行不行,他們不能這麼葬!

  這後人如何祭祀?

  祭祀可是萬萬不能少的啊。

  至少先享受個百年祭祀再被盜,還沒有那麼虧呢。

  而後恍然大悟。

  漠北,那不是塞外嗎?所以這個元朝,竟不是漢人統治的王朝?

  清朝皇帝則表示,雖然大家都是從塞外來的,但是他們不怎麼想這麼葬呢。

  要不也去清西陵吧,是不是能安全一點?

  至少平攤了被盜的風險嘛。

  【總而言之,縱觀已發掘的未發掘的,已被盜的與或許僥倖還未被盜掘的歷朝歷代陵墓,要想全須全尾得到保全,不被打幾個洞是不可能的了,且距離如今越遠條件越苛刻。

  帝陵的保護更是玄學問題,除非真的都學元帝陵,否則那麼顯眼,就是被前赴後繼的盜墓賊盯上的命運,隨緣吧。

  至於其他貴族墓葬,還有那麼點渺茫的希望。】

  聽到天幕如此說,在京城的諸位貴族們皆翹首以待。

  什麼個渺茫的希望?展開說說。

  【若是遇上像海昏侯劉賀一樣的不可抗力,或者是如馬王堆漢墓一樣的天選陵墓,盜了卻沒成功,那不就能僥倖留存了麼。

  但跟帝陵不一樣,貴族陵墓們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不得不防。

  畢竟再如何,帝陵只需要防火防盜防軍閥。但貴族陵可就不好說了哦。】

  諸位貴族:???

  還要防什麼?

  怎麼就不好說了?

  【若是遇上家道中落的敗家子,那守著金山銀山哪有不用的道理。祖宗的陵墓就是自己的寶庫嘛。敗家子們挖祖墳致富的事跡屢見不鮮。

  相信祖宗們不會介意的吧,反正給別人也是給,給自己子孫也是給,就是自己的子孫肯定拿的更乾淨一點,說不定片甲不留就是了。

  但介意也沒辦法了,誰叫科學社會,拒絕起屍呢。】

  這什麼敗家子?他們沒有這樣的子孫後代。

  怎麼能挖先人的陵呢?

  你們這樣他們可不會保佑你們的!

  一邊祭祀一邊挖墳,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這可真是防不勝防啊,自己家的後人,那可大概率有墓葬的圖紙啊,這進去不跟回家一樣方便嗎?

  後人哭哭唧唧,表示,天幕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不是他們想不孝啊,可總不能真的抱著金山餓死吧。

  知道自家子孫無論如何落魄,總不至於來挖帝陵充飢的皇帝總算是享受了一把作為皇帝在後事上的優待,也算是半個吃瓜群眾,聽天幕此言,忍不住嗤笑。

  好

  一個科學社會。

  這個時候倒想起科學了?

  諸位帝王從沒有這麼希望這世上最好都是玄學,沒有科學。

  長不長生已經不是最要緊的事情了,最要緊的是要跟盜墓賊不死不休陰魂不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