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什麼叫他「熱情好客」?

  他沒有想讓你們挖了自己陵寢的意思。

  還有,雖然說他知道工部會讓工匠留下一些記號,但他萬萬沒有料到,你這留的不是記號吧,簡直就是規劃圖啊。

  其他朝代的皇帝並不理解甚至大為震撼。

  這什麼明朝的皇帝,腦子有點坑吧。

  便是當真留了記號,你走的時候也得帶走才是啊。

  【但要不怎麼說定陵是善解人意

  的皇陵。

  雖然考古隊員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標識,多做了一個多月的無用功,甚至差點放棄定陵。

  可就在大家沮喪地機械運作之時,又一個貼心的指路石破土而出。】

  歷代帝王忍不住脫口而出:「怎麼還有?」

  這皇帝陵,修得可真有藝術啊。

  的確很善解人意。

  朱翊鈞人都已經麻木了。

  且待工部尚書來了,端看他如何解釋。

  這到底是在他的定陵底下埋了多少標識啊。

  【那是一塊不起眼的小石碑,但是上面的每一個字都十分珍貴,鼓舞著大家的心靈。

  「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丈五尺。」】

  這下就連自從知道自己的地宮安然無恙,便已經開始繼續看竹簡的始皇帝都震驚了。

  他放下了手中的竹簡,看著天幕上放出的圖片,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辨。

  好傢夥,這位皇帝可還真是大方好客啊。

  天幕沒有冤枉他。

  【這接二連的指引差點讓喜歡陰謀論的現代人人仰馬翻。

  怎會如此,怎麼會說得如此清楚,不要是通向什麼暗道機關,要放什麼毒箭毒氣害死他們吧。】

  天幕說得輕飄飄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皇帝們眼前一亮。

  是了,怎麼就不能如此?

  懂得帝陵營建的官員趕緊制止。

  陛下,哪裡有這麼管用的毒氣啊。

  再說了,那天幕都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後的人了,要有也早就已經腐朽逸散了。

  可別誤傷如今的百姓了。

  【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跟咱奢侈的大漢豬豬一樣,營建帝陵一直建到自己駕崩,明代帝陵營建完成的時間通常會早於皇帝駕崩的時間。

  尤其是像萬曆這種在位時間比較久的皇帝。

  定陵更是早在他駕崩之前數十年便營建完成了,這怎麼可能不留下些記號,不然等皇帝駕崩了,發現,啊,定陵打不開了,這多尷尬。】

  劉徹:???

  為何天幕要單獨提他?

  他們漢代皇帝修陵不都是修建到自己駕崩前夕嗎?

  他不過是遵循祖制並發揚光大了好不好。

  你們不能歧視他命長啊。

  活得久是他的問題嗎?

  明明是他的福氣嘛。

  要他說啊,就是後代的這些皇帝不夠有錢,建唄,建到自己入土之前,可不就沒有這種問題了嗎。

  還有這定陵,竟然在人死前數十年就建造完了,那才建了幾年啊,怪不得這麼不堅固,幾場大火就給燒塌了。

  看看他的茂陵。

  雖然被盜了這麼多次,但是他方才看天幕放出來的一閃而過的茂陵圖片,還威武得很嘛,就是比他預想中的矮上了不少就是了。

  【再者說,經專家研究後發現,明朝帝後合葬,但咱也不能強求

  夫妻二人同年同月同日死吧,便是古人,也沒有這般強人所難的。

  所以生死有時,若一方先死,一方後死,根據文獻記載,應當是先死先葬,待後者死後,再行打開地宮合葬。

  這地宮還得來來回回這麼折騰,留下點痕跡也是理所當然的嘛。

  托我們科學考古的福,一路從墓道口走來,遇上預先留下的證據,便只能說是並不離奇。】始皇帝表示,所以說嘛,沒事幹幹嘛要立皇后呢。

  只能是徒增煩憂罷了。

  劉徹更是深以為然。

  原來還真是大家葬在一個地宮裡啊。

  那多尷尬。

  豈不是死後大家只能數千年如一日地待在一起,若是煩膩了,相看兩厭,也挪不走了啊,到時候多不自在啊。

  還好他們大漢沒有帝後合葬一座地宮的說法。

  各睡各的,比較穩妥。

  朱翊鈞委屈,可是,自唐太宗以來,帝後合葬一座玄宮本就是慣例。

  怎麼就他的定陵慘遭如此嘲諷?

  他就不相信,只有定陵里埋了這些引路之物。

  再者說了,你們後世之人怎麼不公平待之,說好了積攢經驗去挖別人的呢?

  他看這後人的進入過程,一點兒也沒有敬畏啊。

  怎麼就他一個人倒霉。

  你們到底是在他定陵里造了什麼孽啊。

  【總之,在定陵的熱情之下,考古人員們打開了地宮。

  不過在這裡還是要聲明一下,其實一直到發現帝後的棺槨之前,雖然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考古人員觀念等因素有過一些不夠嚴謹的事情發生,但總體而言,一切流程還是按照標準的考古學規範進行的,的確從中得到了不少收穫,也解開了許多明代墓葬傳統的不解之謎。

  定陵出土文物千多件,可以說,本該是一場考古學界的盛宴。】

  許多皇帝嗤之以鼻,才千多件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