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若長陵之中真能出土原版的《永樂大典》,那無論是對於明史,甚至對於整個中華文化與歷史的

  研究,毫無疑問,都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絕對可以當選本世紀最大的考古成就。

  在那個激昂奮進的時代,要干就干一票最大的,顯然也是符合時代氣質的。

  挖長陵,一定要挖長陵。】

  雖然已經知道了結局,自己的長陵安然無恙,可是伴隨著天幕稍快的語速,朱棣的手心仍舊有些濡濕。

  聽起來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怎麼就最後沒有發掘他的長陵呢?

  莫不是……

  他的長陵已經空了?

  畢竟那不知道幾世孫的萬曆的陵墓只是唯一一個被主動發掘的,又不是唯一一個被盜空了的。

  但另一件事也很值得震怒。

  他花費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才編成的《永樂大典》,他用來證明自己的才幹絕對能撐得起一位雄主明君的《永樂大典》,就這麼失傳了?

  天幕提醒他了,確實得帶一份進長陵。

  可以不挖,但是不能沒有。

  而朱元璋顯然抓住的是另一個重點。

  長陵?

  明十陵首陵?

  他的大明只傳了十個皇帝嗎?

  他分明都做好了規劃的呀。

  還有,分明他才是大明的開國皇帝,首陵為什麼不是他的陵墓?長陵,長陵不是通常都做開國國君陵墓的名字嗎?這個什麼明成祖,到底是哪個龜孫?

  定然是個離他很近的皇帝。

  反正肯定不會是標兒。

  不是標兒就更令他震怒了,是誰,到底是誰!竟敢造他和標兒的反?

  他要徹查。

  【但是,我們是考古,專業的考古,不是盜墓,不能隨便挖個洞就進去了,必須要嚴格按照考古流程走,要在保證墓葬不受到任何破壞的情況下找到進入地宮的道路。】

  歷代帝王表示,說得還怪好聽的,顯得很專業嚴肅的樣子。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們的進入,就是最大的破壞?

  【可長陵不愧是長陵,考古人員在寶城、寶頂上轉悠了好幾天,卻連一丁點兒長陵地宮的影子都沒見到,毫無破綻,亦毫無頭緒。

  別無他法,只能上報,反正現在長陵是挖不出來,但有一條新的法子。

  就是先試掘其他明陵,摸索一下明代帝陵的大體建造方向,有點經驗了之後,再來挖長陵,可能會更得心應手一些。】

  朱棣先是大大鬆了口氣。

  看來堅決不允許偷工減料還是有點作用的。

  幸好他的長陵夠堅固,消息瞞得夠好,沒讓後代人發現線索。

  聽到最後一句,朱棣表示很無語。

  得,竟然還不死心,還要掉頭來挖他的長陵。

  盯上他們老朱家了不成?

  朱翊鈞則十分緊張。

  所以是挖成祖的墓不成,才來挖自己的陵墓了嘛?

  難道是定陵建造的時候偷工減料了嗎?怎麼長陵一點頭緒都沒有,他

  定陵就這麼好挖麼?「召工部和戶部尚書即刻覲見。」

  雖然他不理朝政,懶得管政事,但是陵墓的事,他是萬萬不能袖手旁觀的。

  【關於試掘對象的選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選擇永陵。永陵呢,是嘉靖皇帝和他位皇后的合葬陵。

  原因嘛,很簡單,嘉靖在位時間足足45年,所以永陵的修建時間很長,是除卻長陵之外,規模第二大的明代帝王陵寢。

  既然挖不了第一大的,那怎麼也得試試第二大的吧。】

  嘉靖皇帝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自己的事。

  不過他很快就心滿意足,他在位四十五年呢,雖然之前天幕批評他煉丹藥,還說什麼丹藥沒用,他看這不就挺有用的嗎。

  劉徹等漢代帝王則很震驚地發現,可天幕貼出來的圖片分明只有一個封土,如何能埋上一位帝王,位皇后?

  難不成皇帝和皇后還要擠在一個地宮不成?

  合葬不應該分丘而眠麼,就跟活著的時候大家也不住在一個宮殿一樣啊。

  那樣才寬敞嘛。

  始皇帝也十分不滿。

  同樣是修仙,這什麼嘉靖還不幹活,結果還能在位45年?太沒天理了吧。

  那個漢武帝還活到70歲呢。

  始皇帝面無表情地思忖道。

  【另一種說法呢,是說要選獻陵。獻陵是明成祖兒子明仁宗的陵寢,選獻陵的原因呢,則是因為獻陵陵園規模小,發掘起來比較方便。

  最重要的是因為獻陵緊鄰長陵,而明仁宗的入葬時間又跟明成祖很接近,畢竟明仁宗僅在位十個月就跟隨他爹而去了。

  想來差距如此之近,陵墓規制會是跟長陵最為相似的,這才是試掘的最好對象。】

  朱棣無力吐槽。

  得,這就是還是緊盯著他的長陵不放的意思唄。

  但……

  他伸手狠狠點了點朱高熾的額頭。

  「十個月?你怎麼才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死了?」

  朱棣簡直要被自家兒子給氣死。

  朱高熾垮著臉欲哭無淚。

  只當了十個月皇帝更加悲哀生氣的,不該是你兒子我嘛。

  一腔富國強兵的抱負還沒來得及施展就一命嗚呼了啊。

  朱棣深覺之前天幕說得有道理,自己這個兒子,就是不喜歡打仗騎馬這種運動,天天就知道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