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頁
不得不服。
塵埃落定,林大人家一門三探花,一狀元,狀元乃是家中女嬌娥。
黛玉跨馬遊街之時,城中的女兒們顧不得矜持,把手上的香袋、手絹、鮮花,都獻給這位女狀元。
密密麻麻鋪滿街道。
更有些人家,請人照著黛玉的模樣描繪,至此不拜文昌,只拜瀟湘,已是後話。
……
「居士果然大才。」
周太后自是歡喜,今後這朝廷里,除了她這個太后,又有好些女子要挨罵嘍……
黛玉並未露出春風得意之態,垂首道:「太后娘娘謬讚。」
周太后笑問:「六部之中,你想去哪一處?」
林黛玉微微一笑:「自然是……翰林院。」
太后有些可惜,她原想放黛玉去管戶部,聽聞林家三個孩子都精於算帳。
罷了,偏要從翰林一步步走下去,且看他們還如何非議。
至此再無人敢有異議。
下一回女子科,又是三年。
探春千里迢迢,自粵地往京城趕考。
黛玉笑她:「你何必再來,從南到北,千八百里地。」
探春一臉無奈:「考個名次回去,堵住悠悠眾口。」
縱使如今粵地民生安穩,探春依舊免不得要爭一口氣。
賈赦老了,聽說探春回京,自顧自感嘆:「可惜探春丫頭,早知如此給她招個夫婿,還能復我國公府昔年榮光。」
「咱們迎春也不錯。」
賈迎春在太后跟前,也經手不少政務,與史書的上官婉兒一般無二。
賈赦恍然,母親故去五載,髮妻崔氏駕鶴西去三年。
至於二弟賈政,早已領著二房老小南下金陵。
回頭一看,屋內空空蕩蕩。
無人應答。
第 220 章
且說開女子科一事已成定局, 起先亦有反對之聲。
但士紳之家發覺教養女子比之教養兒子也不差,只當將女兒留在家中招婿,或是得了功名的女兒能嫁到比高上幾階的門楣。
尤其那等注重女兒教養的人家, 自來就占了極大便宜,許多人家類似寧榮二府,子子孫孫貪圖享樂,延請名師教導卻不得,反而家中的姑娘學得二三年便榜上有名。
只要利字當頭,便有人趨之若鶩, 江南等地, 立時就掀起女學之風。
然而時下對於黛玉等人, 愈發褒貶不一, 總有文章罵戰。
更有惡劣之人專以黛玉寫艷事,各色話本坊間流傳。
當下雖然禁過, 但私下難以斷絕。
亦有不少崇拜黛玉的女學子, 多寫黛玉除魔降妖,扶危濟困之事,改編成曲子,各處傳唱。
黛玉自入朝堂,便是太后近臣, 非她刻意巴結太后, 實乃一榮俱榮,一損即損。
太后閒來與黛玉對弈, 說起此事甚為惱火。
黛玉反而寬慰周太后, 淡然笑道:「他們成不得大事, 便只能在這等齷齪之事上見功夫。」
「我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
周太后在宮中如履薄冰,她也看得分明, 如今能得勢是幾個老臣支持。
臣子有臣子的私心,如今天子年幼,內外交困,她不得不依仗諸位老臣,至於推動女子科一事,是為自己籠絡心腹的最佳方式。
這世間亦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女子,只有她這個太后的位置做得穩當,那些女子才可能有出頭之日。
一如多少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那一套,掌權者受益,受益者擁躉。
周太后不能真得罪了那群大人,但也要努力從中爭一杯羹。
還好,老天送給她林黛玉這樣的妙人!
依仗著夫家的封誥,怎麼比得上功名加身?實權在握?
無怪乎武皇要稱帝,可惜她周家子孫不濟,根基淺薄……
周太后心頭滑過許多念頭,然後又道:
「這世道果然不公,若為男子便是風流韻事,若為女子便聲明狼藉,若我等有一二分退縮,他們豈會罷手,只會變本加厲。」
黛玉聽到此,不由失笑。
周太后納罕:「愛卿笑什麼?」
黛玉撥了撥炭火,又道:「臣只是想起以前一位友人說的話,雖然粗俗,卻也有趣,就是先前請命出海那一位。」
周太后會意,先前那個叫三丫的女子,非要一個乘風將軍的名號,當下應該在前往西洋的汪洋之上。
又是一年童生試。
因近幾年來有女子科,考棚不得不擴建,京中有許多女商戶募集資金,還有些官家太太不甘其後,都想圖個吉利,保佑自家女兒能中。
京城分外熱鬧,商販們早早出攤,兜售各色瀟湘居士的花箋,就趁著這時多賺幾筆。
成績張榜,前有人榜下捉婿,而今便興起了榜下定媳,那些消息活絡的媒婆,簡直要把姑娘家門檻踏爛。
鳳姐的兒子如今已有十四,這一回也過了童生,原本也能算上一個人物。
可惜這一科榜首是個十三歲的姑娘,更有幾個十二歲的丫頭,名次還在鳳姐兒子前面。
塵埃落定,林大人家一門三探花,一狀元,狀元乃是家中女嬌娥。
黛玉跨馬遊街之時,城中的女兒們顧不得矜持,把手上的香袋、手絹、鮮花,都獻給這位女狀元。
密密麻麻鋪滿街道。
更有些人家,請人照著黛玉的模樣描繪,至此不拜文昌,只拜瀟湘,已是後話。
……
「居士果然大才。」
周太后自是歡喜,今後這朝廷里,除了她這個太后,又有好些女子要挨罵嘍……
黛玉並未露出春風得意之態,垂首道:「太后娘娘謬讚。」
周太后笑問:「六部之中,你想去哪一處?」
林黛玉微微一笑:「自然是……翰林院。」
太后有些可惜,她原想放黛玉去管戶部,聽聞林家三個孩子都精於算帳。
罷了,偏要從翰林一步步走下去,且看他們還如何非議。
至此再無人敢有異議。
下一回女子科,又是三年。
探春千里迢迢,自粵地往京城趕考。
黛玉笑她:「你何必再來,從南到北,千八百里地。」
探春一臉無奈:「考個名次回去,堵住悠悠眾口。」
縱使如今粵地民生安穩,探春依舊免不得要爭一口氣。
賈赦老了,聽說探春回京,自顧自感嘆:「可惜探春丫頭,早知如此給她招個夫婿,還能復我國公府昔年榮光。」
「咱們迎春也不錯。」
賈迎春在太后跟前,也經手不少政務,與史書的上官婉兒一般無二。
賈赦恍然,母親故去五載,髮妻崔氏駕鶴西去三年。
至於二弟賈政,早已領著二房老小南下金陵。
回頭一看,屋內空空蕩蕩。
無人應答。
第 220 章
且說開女子科一事已成定局, 起先亦有反對之聲。
但士紳之家發覺教養女子比之教養兒子也不差,只當將女兒留在家中招婿,或是得了功名的女兒能嫁到比高上幾階的門楣。
尤其那等注重女兒教養的人家, 自來就占了極大便宜,許多人家類似寧榮二府,子子孫孫貪圖享樂,延請名師教導卻不得,反而家中的姑娘學得二三年便榜上有名。
只要利字當頭,便有人趨之若鶩, 江南等地, 立時就掀起女學之風。
然而時下對於黛玉等人, 愈發褒貶不一, 總有文章罵戰。
更有惡劣之人專以黛玉寫艷事,各色話本坊間流傳。
當下雖然禁過, 但私下難以斷絕。
亦有不少崇拜黛玉的女學子, 多寫黛玉除魔降妖,扶危濟困之事,改編成曲子,各處傳唱。
黛玉自入朝堂,便是太后近臣, 非她刻意巴結太后, 實乃一榮俱榮,一損即損。
太后閒來與黛玉對弈, 說起此事甚為惱火。
黛玉反而寬慰周太后, 淡然笑道:「他們成不得大事, 便只能在這等齷齪之事上見功夫。」
「我難道還怕了他們不成?」
周太后在宮中如履薄冰,她也看得分明, 如今能得勢是幾個老臣支持。
臣子有臣子的私心,如今天子年幼,內外交困,她不得不依仗諸位老臣,至於推動女子科一事,是為自己籠絡心腹的最佳方式。
這世間亦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女子,只有她這個太后的位置做得穩當,那些女子才可能有出頭之日。
一如多少年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夫為妻綱那一套,掌權者受益,受益者擁躉。
周太后不能真得罪了那群大人,但也要努力從中爭一杯羹。
還好,老天送給她林黛玉這樣的妙人!
依仗著夫家的封誥,怎麼比得上功名加身?實權在握?
無怪乎武皇要稱帝,可惜她周家子孫不濟,根基淺薄……
周太后心頭滑過許多念頭,然後又道:
「這世道果然不公,若為男子便是風流韻事,若為女子便聲明狼藉,若我等有一二分退縮,他們豈會罷手,只會變本加厲。」
黛玉聽到此,不由失笑。
周太后納罕:「愛卿笑什麼?」
黛玉撥了撥炭火,又道:「臣只是想起以前一位友人說的話,雖然粗俗,卻也有趣,就是先前請命出海那一位。」
周太后會意,先前那個叫三丫的女子,非要一個乘風將軍的名號,當下應該在前往西洋的汪洋之上。
又是一年童生試。
因近幾年來有女子科,考棚不得不擴建,京中有許多女商戶募集資金,還有些官家太太不甘其後,都想圖個吉利,保佑自家女兒能中。
京城分外熱鬧,商販們早早出攤,兜售各色瀟湘居士的花箋,就趁著這時多賺幾筆。
成績張榜,前有人榜下捉婿,而今便興起了榜下定媳,那些消息活絡的媒婆,簡直要把姑娘家門檻踏爛。
鳳姐的兒子如今已有十四,這一回也過了童生,原本也能算上一個人物。
可惜這一科榜首是個十三歲的姑娘,更有幾個十二歲的丫頭,名次還在鳳姐兒子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