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頁
賈敏立起眉毛,怒道:「我們林家不缺這些,你們不會打個幌子,非要送過來?!」
正好林家老二回來,事情聽了一半,另一半也能猜出七七八八,扶著扇子冷笑:
「老太太是糊塗了,有些人可不糊塗,這是非要來噁心咱們家呢!」
賈敏也沒給那嬤嬤臉,直接將人打出去,氣得吃了兩粒安神丸才作罷。
林珺回去便和媳婦說,今後再見榮國府人,問清了事傳話,就成,一個都不許放進來。
林珺的媳婦程氏在家時,常在長輩跟前耳濡目染,十分聰慧。
馬上就想起之前一件事情來,提醒林珺:
「前兒你是不是得罪了誰來著?榮國府那位寶二爺家的老丈人。」
林珺也想起來了,賈寶玉的老丈人,工部孫員外,險些因為自己在聖上跟前的一句話就丟了官。
其實林珺也不想他丟官,只是孫大人想把修護城河的活計給的人,辦事很不妥當。
先前那人賑災以霉米充好米,萬幸被查的早,他膽兒也小,只敢換幾百擔,有人作保便放過了。
這事情大家都及有默契的不提,偏生林珺『口無摭攔』,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林珺無所謂道:「那怎麼能叫得罪,我只是說實情,壞了他們家一樁生意。」
一般來說,這種事情林珺不太摻和,不太值當,反而會讓自己四處樹敵。
最要緊的是……
程氏又道:「他們怎麼惹了你,反正那些生意,不是這家也是那家?」
最後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沒了這家,那群人又會安排另一家接手。
那日林珺多一句嘴,也有些私仇在,一同搭夥的還有一個薛家,正是薛寶釵的父親。
林老二便將,薛家姑娘與妹妹的恩怨和妻子說了。
程氏所料不差,林珺向來是個有些記仇的人,尤其護短。
「原來如此……」
只是他這性子,反而惹得人擔心,她也只能勸誡:
「他們反而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今後還是小心,朝中各樣暗釘子,不知埋在哪兒,不一小心扎你一腳。」
林珺點點頭,望著窗外長嘆一聲,復又回首道:
「我卻還好,只是擔心玉兒,她這個年紀,正是最容易被算計的時候,所以父親才如此生氣。」
其實林如海已經表露過退隱致仕之心,可惜他年歲沒朱謙和蘇哲長,精神頭又極好,在朝中最會摸魚保養,瞧著還年輕。
聖上肯定不會答應,畢竟林如海這大臣,雖然有和稀泥的時候,也比換一個滿身心眼子拉幫結派的好。
再有先前蘇哲與勛貴聯姻後,在聖上和東宮那邊頗受冷遇,東宮有招攬林家之意。
這種渾水,林如海從來不摻和,就算聖上只差把縮頭烏龜罵出來,林如海仍舊裝不知道。
林老二凝眉:「自開年聖上病重過一回,朝廷里好希爾人提議讓太子輔政。」
程氏道:「東宮參政,本就天經地義。」
雖是天經地義,但也要瞧在其位的人能不能扛得動擔子。
林珺並不避諱,仍舊愁眉不展:「太子儒弱,有人又提議四皇子、六皇子等人一同為聖上分憂。」
程氏微微頷首。
怪不得……
黛玉千萬不要回京,家中把她送出去,實則也向朝中表明,林家不想站隊,不想聯姻。
可人心易變,皇權之下,真喪心病狂起來,非要把林家綁過去,焉知會出什麼昏招?
奪臣妻、奪子妻的事,楊玉環就在那兒擺著,真回到京城,宮裡的人想起來。
沒準一個聖旨下來,廢去妹妹修行,直接弄到宮裡去。
程氏嘆氣:
「以前我未出閣的時候,聽說義忠王待妹妹極好,原本以為妹妹會嫁過去……怪不得家中不願……」
第 216 章
提到義忠王, 林珺心中一陣煩悶,還好龍椅上那一位顯然也不願見位高權重的大臣和王爺有任何瓜葛。
蘇太傅家老四與權貴聯姻,如今看來反而像是一種有意為之的『急流勇退』。
所以……
某位王爺也只能剃頭挑子, 一頭熱。
林珺眸子中泛起一絲冷意:「莫要再提那件事,晦氣。」
……
眼看賈母越發昏聵,賈敏照例會去關心母親的病情。
今日卻見寶玉的新媳婦紅著眼睛從榮禧堂出來,大約是哭的不成樣子,看見賈敏和崔氏兩個長輩,也沒過來見禮。
這家中一日要鬧好幾回, 肯定是昨個兒老太太聽說賈敏要來, 又開始鬧著孫媳婦那事。
非說原本定下的黛玉被人換了, 還當面啐了寶玉媳婦一口。
崔氏淡淡道:「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兒, 老太太未免鬧得太難看。」
賈敏想起林如海臉上的厭煩。
心也跟著沉下來。
崔氏又道:「我雖是媳婦兒,不得不說一句, 今後還是少來, 老太太一見你,又勾出那件事。」
賈敏沉默了,要是賈母再問,她也不願再用黛玉馬上回來了之類的話搪塞安撫。
正好林家老二回來,事情聽了一半,另一半也能猜出七七八八,扶著扇子冷笑:
「老太太是糊塗了,有些人可不糊塗,這是非要來噁心咱們家呢!」
賈敏也沒給那嬤嬤臉,直接將人打出去,氣得吃了兩粒安神丸才作罷。
林珺回去便和媳婦說,今後再見榮國府人,問清了事傳話,就成,一個都不許放進來。
林珺的媳婦程氏在家時,常在長輩跟前耳濡目染,十分聰慧。
馬上就想起之前一件事情來,提醒林珺:
「前兒你是不是得罪了誰來著?榮國府那位寶二爺家的老丈人。」
林珺也想起來了,賈寶玉的老丈人,工部孫員外,險些因為自己在聖上跟前的一句話就丟了官。
其實林珺也不想他丟官,只是孫大人想把修護城河的活計給的人,辦事很不妥當。
先前那人賑災以霉米充好米,萬幸被查的早,他膽兒也小,只敢換幾百擔,有人作保便放過了。
這事情大家都及有默契的不提,偏生林珺『口無摭攔』,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林珺無所謂道:「那怎麼能叫得罪,我只是說實情,壞了他們家一樁生意。」
一般來說,這種事情林珺不太摻和,不太值當,反而會讓自己四處樹敵。
最要緊的是……
程氏又道:「他們怎麼惹了你,反正那些生意,不是這家也是那家?」
最後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沒了這家,那群人又會安排另一家接手。
那日林珺多一句嘴,也有些私仇在,一同搭夥的還有一個薛家,正是薛寶釵的父親。
林老二便將,薛家姑娘與妹妹的恩怨和妻子說了。
程氏所料不差,林珺向來是個有些記仇的人,尤其護短。
「原來如此……」
只是他這性子,反而惹得人擔心,她也只能勸誡:
「他們反而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你今後還是小心,朝中各樣暗釘子,不知埋在哪兒,不一小心扎你一腳。」
林珺點點頭,望著窗外長嘆一聲,復又回首道:
「我卻還好,只是擔心玉兒,她這個年紀,正是最容易被算計的時候,所以父親才如此生氣。」
其實林如海已經表露過退隱致仕之心,可惜他年歲沒朱謙和蘇哲長,精神頭又極好,在朝中最會摸魚保養,瞧著還年輕。
聖上肯定不會答應,畢竟林如海這大臣,雖然有和稀泥的時候,也比換一個滿身心眼子拉幫結派的好。
再有先前蘇哲與勛貴聯姻後,在聖上和東宮那邊頗受冷遇,東宮有招攬林家之意。
這種渾水,林如海從來不摻和,就算聖上只差把縮頭烏龜罵出來,林如海仍舊裝不知道。
林老二凝眉:「自開年聖上病重過一回,朝廷里好希爾人提議讓太子輔政。」
程氏道:「東宮參政,本就天經地義。」
雖是天經地義,但也要瞧在其位的人能不能扛得動擔子。
林珺並不避諱,仍舊愁眉不展:「太子儒弱,有人又提議四皇子、六皇子等人一同為聖上分憂。」
程氏微微頷首。
怪不得……
黛玉千萬不要回京,家中把她送出去,實則也向朝中表明,林家不想站隊,不想聯姻。
可人心易變,皇權之下,真喪心病狂起來,非要把林家綁過去,焉知會出什麼昏招?
奪臣妻、奪子妻的事,楊玉環就在那兒擺著,真回到京城,宮裡的人想起來。
沒準一個聖旨下來,廢去妹妹修行,直接弄到宮裡去。
程氏嘆氣:
「以前我未出閣的時候,聽說義忠王待妹妹極好,原本以為妹妹會嫁過去……怪不得家中不願……」
第 216 章
提到義忠王, 林珺心中一陣煩悶,還好龍椅上那一位顯然也不願見位高權重的大臣和王爺有任何瓜葛。
蘇太傅家老四與權貴聯姻,如今看來反而像是一種有意為之的『急流勇退』。
所以……
某位王爺也只能剃頭挑子, 一頭熱。
林珺眸子中泛起一絲冷意:「莫要再提那件事,晦氣。」
……
眼看賈母越發昏聵,賈敏照例會去關心母親的病情。
今日卻見寶玉的新媳婦紅著眼睛從榮禧堂出來,大約是哭的不成樣子,看見賈敏和崔氏兩個長輩,也沒過來見禮。
這家中一日要鬧好幾回, 肯定是昨個兒老太太聽說賈敏要來, 又開始鬧著孫媳婦那事。
非說原本定下的黛玉被人換了, 還當面啐了寶玉媳婦一口。
崔氏淡淡道:「泥人也有三分土性兒, 老太太未免鬧得太難看。」
賈敏想起林如海臉上的厭煩。
心也跟著沉下來。
崔氏又道:「我雖是媳婦兒,不得不說一句, 今後還是少來, 老太太一見你,又勾出那件事。」
賈敏沉默了,要是賈母再問,她也不願再用黛玉馬上回來了之類的話搪塞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