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頁
堅持著不肯變法的人們,或許是因為利益,也或許只是單純的堅持認為商鞅變法是最好的,也是最適合大秦的。但嬴政說到秦國的未來,說到秦國成功的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必須要考慮怎麼改變,才能讓這個剛剛一統,人心不齊的秦朝得以繼續延續下去,而不是會葬送在他們的手裡。
作為秦人,沒有人不思秦國可以千秋萬代,得以延續下去。
可是他們同樣不能否認一個事實,被滅的六國並沒有完全的認同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如果一味的推行所謂的秦國律法,讓其他六國的人都堅守秦國的律法,只會適得其反,讓他們對剛剛建立的秦朝生出無盡的怒意和怨恨。這並不是秦國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秦國必須得變,順應時勢,也要順應民心的去變。
嬴政跟一群反對的人掏心掏肺的說了一番話,只要不是因為利益的人,只要是有一點顧念秦國的人,都無法再說出反對的話來。
如此一來,天下文人學子又開始向秦國國都咸陽城聚攏。
不僅是秦朝的律法,各國的立法都被帖在各地,讓世人都能看看,各地的律法到底有何區別。
只能說大家都是異曲同工,尤其是對捍衛上位者的律法,那是完全的一邊倒。
嬴政這麼多年學到的本事可不僅是喜歡把話挑明的說,更樂意給天下人普及普及知識,好讓天下人知道秦國的律法為何能夠打敗六國。
相比於其他六國根本沒有給普通人上位的機會,秦國給了只要立下戰功的人都可以憑戰功封侯拜相,一躍龍門。
憑本事凌駕於眾人之上,這一點對於天下慕強的人,誰都心服口服。
這些年秦國推行了察舉制,也還安排了應試製度。
所謂的察舉制是針對德行兼備才能出眾的人,由人舉薦到朝堂,再由朝廷統一安排考試,通過的人就可以成為大秦的官員。
應試製度和察舉制算是互補,只不過因為應試製度並沒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但秦國有這樣一個法子,可以讓人們有了上升的機會,而不再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六國的王室貴族針對秦國的律法其實有很多的不滿,尤其是所謂的察舉制,還有那什麼應試製度。給那些平民機會和他們站在同一處,那是對他們莫大的屈辱。
然而普通人看著這樣的制度,如何能不在心中讚許呢?
沒有人不想出人頭地,沒有人不想學的一身的好本領,能夠封侯拜相,能夠讓天下知曉,也能夠為百姓們做一點事兒。
以前的他們只是沒有機會而已,所以只能投奔名聲好的各國權貴,以為能夠藉助他們的權勢,讓自己嶄露頭角。
說來說去,這些有本事的人所求的無非是一個願意信任並且重用他們的人,而這一切秦始皇都可以給到,那麼有誰還會願意捨近求遠,又有誰會捨得道這樣一個皇帝的不是。
爭論是無法避免的,但爭論的過程中誰能說服誰,各憑本事。
嬴政和趙姬每日看著聚賢樓送來的爭執內容,哎喲,不得不承認,天下人才多之不勝,願意為秦朝效力的人屬實有些太少了。
但沒有關係,只要這些人不跟秦朝作對,他們不想入朝為官隨便他們,只要能夠在外頭造福百姓,讓秦國得以得利,入不入朝也無所謂。
雖然不是很得閒,嬴政偶爾也要關心關心自家母親,「近些日子信國公沒進宮呢。」
母子二人正用著飯,說起這個話題對視一眼,趙姬沒能忍住的道:「你不是一個願意把心思放在私情的人,為何總盯著我這點破事兒?」
「我是怕母親始亂終棄,把好好的信國公......」後面的話不用說破,還不是怕趙姬把魏無忌給折騰壞了。趙姬忍不住拿起筷子敲到嬴政的頭上。
都已經當父親的嬴政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會被趙姬敲頭。
痛那是必須痛的,嬴政睜大了眼睛瞪向趙姬,「母親該知道信國公這種人那是認準了絕不撒手的主,這些年從一開始的半推半就到後來的甘之如飴,母親莫不是以為我看不懂信國公的心思?偏偏自信國公回來之後,母親一次都沒有召見。多久了?算上魏國公出使燕國到如今,六年。母親是淡了心思了?」
可憐的嬴政連自個兒的事情都不怎麼在意,偏偏因為趙姬,因為魏無忌,想不操心他們倆的事都不成。
魏無忌這種人用的太順手了,順手的讓嬴政都沒辦法捨棄。能文能武,忠心耿耿有分寸的人,多麼難得啊。
「你如今也不缺人。」趙姬的心思不想跟嬴政細說,無非覺得嬴政不懂女人的心思,他也不在意女人的想法,跟他說純純是對牛彈琴。
「在母親看來,像信國公這樣的人是隨便可以替代的。」嬴政控訴地掃過趙姬,提醒趙姬不要太不把魏無忌當回事,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否則當年他們何必費盡心思的為了他把魏國留著。
「比石頭還硬。」趙姬嫌棄地吐槽了一句。
嬴政似懂非懂地看向趙姬,趙姬喝斥道:「吃你的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作為秦人,沒有人不思秦國可以千秋萬代,得以延續下去。
可是他們同樣不能否認一個事實,被滅的六國並沒有完全的認同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如果一味的推行所謂的秦國律法,讓其他六國的人都堅守秦國的律法,只會適得其反,讓他們對剛剛建立的秦朝生出無盡的怒意和怨恨。這並不是秦國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秦國必須得變,順應時勢,也要順應民心的去變。
嬴政跟一群反對的人掏心掏肺的說了一番話,只要不是因為利益的人,只要是有一點顧念秦國的人,都無法再說出反對的話來。
如此一來,天下文人學子又開始向秦國國都咸陽城聚攏。
不僅是秦朝的律法,各國的立法都被帖在各地,讓世人都能看看,各地的律法到底有何區別。
只能說大家都是異曲同工,尤其是對捍衛上位者的律法,那是完全的一邊倒。
嬴政這麼多年學到的本事可不僅是喜歡把話挑明的說,更樂意給天下人普及普及知識,好讓天下人知道秦國的律法為何能夠打敗六國。
相比於其他六國根本沒有給普通人上位的機會,秦國給了只要立下戰功的人都可以憑戰功封侯拜相,一躍龍門。
憑本事凌駕於眾人之上,這一點對於天下慕強的人,誰都心服口服。
這些年秦國推行了察舉制,也還安排了應試製度。
所謂的察舉制是針對德行兼備才能出眾的人,由人舉薦到朝堂,再由朝廷統一安排考試,通過的人就可以成為大秦的官員。
應試製度和察舉制算是互補,只不過因為應試製度並沒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但秦國有這樣一個法子,可以讓人們有了上升的機會,而不再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六國的王室貴族針對秦國的律法其實有很多的不滿,尤其是所謂的察舉制,還有那什麼應試製度。給那些平民機會和他們站在同一處,那是對他們莫大的屈辱。
然而普通人看著這樣的制度,如何能不在心中讚許呢?
沒有人不想出人頭地,沒有人不想學的一身的好本領,能夠封侯拜相,能夠讓天下知曉,也能夠為百姓們做一點事兒。
以前的他們只是沒有機會而已,所以只能投奔名聲好的各國權貴,以為能夠藉助他們的權勢,讓自己嶄露頭角。
說來說去,這些有本事的人所求的無非是一個願意信任並且重用他們的人,而這一切秦始皇都可以給到,那麼有誰還會願意捨近求遠,又有誰會捨得道這樣一個皇帝的不是。
爭論是無法避免的,但爭論的過程中誰能說服誰,各憑本事。
嬴政和趙姬每日看著聚賢樓送來的爭執內容,哎喲,不得不承認,天下人才多之不勝,願意為秦朝效力的人屬實有些太少了。
但沒有關係,只要這些人不跟秦朝作對,他們不想入朝為官隨便他們,只要能夠在外頭造福百姓,讓秦國得以得利,入不入朝也無所謂。
雖然不是很得閒,嬴政偶爾也要關心關心自家母親,「近些日子信國公沒進宮呢。」
母子二人正用著飯,說起這個話題對視一眼,趙姬沒能忍住的道:「你不是一個願意把心思放在私情的人,為何總盯著我這點破事兒?」
「我是怕母親始亂終棄,把好好的信國公......」後面的話不用說破,還不是怕趙姬把魏無忌給折騰壞了。趙姬忍不住拿起筷子敲到嬴政的頭上。
都已經當父親的嬴政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會被趙姬敲頭。
痛那是必須痛的,嬴政睜大了眼睛瞪向趙姬,「母親該知道信國公這種人那是認準了絕不撒手的主,這些年從一開始的半推半就到後來的甘之如飴,母親莫不是以為我看不懂信國公的心思?偏偏自信國公回來之後,母親一次都沒有召見。多久了?算上魏國公出使燕國到如今,六年。母親是淡了心思了?」
可憐的嬴政連自個兒的事情都不怎麼在意,偏偏因為趙姬,因為魏無忌,想不操心他們倆的事都不成。
魏無忌這種人用的太順手了,順手的讓嬴政都沒辦法捨棄。能文能武,忠心耿耿有分寸的人,多麼難得啊。
「你如今也不缺人。」趙姬的心思不想跟嬴政細說,無非覺得嬴政不懂女人的心思,他也不在意女人的想法,跟他說純純是對牛彈琴。
「在母親看來,像信國公這樣的人是隨便可以替代的。」嬴政控訴地掃過趙姬,提醒趙姬不要太不把魏無忌當回事,這種人可遇不可求,否則當年他們何必費盡心思的為了他把魏國留著。
「比石頭還硬。」趙姬嫌棄地吐槽了一句。
嬴政似懂非懂地看向趙姬,趙姬喝斥道:「吃你的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