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頁
用趙姬的話來說,松一松會讓人放下一些成見。
滅國之仇。縱然有人不想提及,也會有太多的人銘記於心,所以哪怕秦國本來沒有錯,也會被人雞蛋里挑出石頭。
大秦要習慣被挑錯,同時也要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
久經戰亂數百年的百姓,現在最需要的並不是框框條條,對於六國的百姓,不必要時時刻刻的提醒他們遵守所謂的律法,只要他們守住約法三章,各地官員只要大方向上把握的不錯,都不會出問題。
但是大秦也得做出姿態來,不能讓人揪住了把柄,尤其是在律法一事上應該集思廣益,讓天下人共議該怎樣治國安天下之法,如此一來,新法頒下,那是集天下人共議之法,再有人覺得那一直都是大秦的律法,那麼多的人參與修法,難道都是擺設?
不給人理由攻擊或者攪亂人心者未嘗不是一個障眼法。
嬴政立刻明白了,人人都想挑秦國的毛病,那就乾脆由秦國自己先把毛病挑出來。不僅挑出來,秦國還會給出解決的方案,如此一來必能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母子二人達成了共識,也得跟三省六部的人達成共識。
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管是李斯還是韓非,在聽說要改秦國的律法時都擰緊了眉頭。秦國的律法在他們看來並沒有問題。
倒是有人很是認同,並且一語道破了其中的關鍵,「秦國之法不為六國所能容,但秦朝之法必為秦朝百姓所接受。」
堅持改變
說出這句話的人正是甘羅, 如今的秦國已不是從前那需要面對六國虎視眈眈的秦國,但是秦國也必須要想方設法解決六國殘留的問題,比如六國的王室絕不會心甘情願的歸順他們, 必然會想方設法挑起秦國的內亂。
秦法一直會是六國攻擊的一個點,如果現在朝廷下令修法,而且是針對天下的情況修的法律, 再一次頒布下去之後,這個法就不再是從前秦國的法, 而是秦朝的法。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安撫的正是人心,也是讓天下人有了新的歸屬感,讓他們知道,天下再也沒有七國, 只有一國。
這一點上, 甘羅想得通透。他一說出來,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瞬間明白了嬴政和趙姬的良苦用心。
「陛下聖明。」不過是一個安穩民心的法子,讓人挑不出半點毛病而已,做一做,表一表態,也未嘗不可收容一波人心。
認同無比的人馬上附和的讚許嬴政用心良苦。
「此事一定要辦好, 不能只容一家之人發表意見。既然要說, 攤開的說,更要說給天下人聽。」嬴政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攏人心, 不能只動動嘴。召集天下的文人世子全都到咸陽城來,咸陽城的聚賢樓任由他們暢所欲言。
只能說凡事都是個輪迴, 看看如今的聚賢樓匯集了多少的人才。這些人才的聚集,讓大秦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回,又一次將會改變秦國未來的。
要論氣度,不管是誰,但凡聽說嬴政要召集天下有能之人一同修訂剛剛建立的秦朝,將來要推行的律法。本來就想用律法挑事的人們,再一次被人堵了後路,只覺得一口氣卡不上來也下不去。
誰這麼輕而易舉的說變法就變法的,尤其還是強大了秦國,讓秦國得以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律法。秦始皇這個剛剛上任的皇帝不說堅持堅持,不管旁人怎麼說都不肯改變秦國的律法的嗎?
真的是有人忽略了自秦滅六國以來,在各地推行的都是約法三章,根本沒有跟任何人提及所謂的秦國律法。
化繁為簡,在秦國當時還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可是效果如何,看看各地在秦國接管之後並沒有發生任何的變故可以知道。
此時嬴政和趙姬提議要重新修訂秦朝的律法,必然也是有人不滿意的,無奈上頭的三省六部都覺得趙姬和嬴政的提議非常的好,反對的人,那都是老調重彈了,無非是像暗中搗亂,悄悄摸摸企圖用秦國的律法擊潰秦朝的人想的那樣,認為秦國之所以強大,全是因為商鞅變法,證明商鞅變法是可以強國之法,此時大秦如果改了商鞅之法,以後的秦國是不是將要因此而衰落?
有些話都不用總說了,嬴政指出,當年商鞅變法之時到底遇上了多少阻力?反對的人正是秦人。而如今,嬴政要召集天下人,重新制定法律,反對的人依然還是秦人。
不可否認秦人愛國,但是秦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察覺秦國所面臨的問題,因為身為秦人不能體會其他被滅的六國的百姓是怎樣的心理。
秦已經滅了六國。天下歸於一統,嬴政不能只想著眼前的這點所謂的利弊,也不能在乎所謂的對錯,而是要合適。
當初商鞅變法時是要讓秦國變強,也讓秦國一點一點的壯大成為凌駕於六國之上的強國,可是如今這天下只剩下一個秦國了。
秦國不需要一味的擴張,也不再需要一味用戰事激勵整個秦國,秦國需要的是安定,是要給民休養生息,需要給百姓安居樂業。
因此這時候的商鞅變法不再適合於秦國,秦國如果不想分崩離析,不想引得天下群起而攻之,從而喪失了秦國,那只能想辦法改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滅國之仇。縱然有人不想提及,也會有太多的人銘記於心,所以哪怕秦國本來沒有錯,也會被人雞蛋里挑出石頭。
大秦要習慣被挑錯,同時也要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
久經戰亂數百年的百姓,現在最需要的並不是框框條條,對於六國的百姓,不必要時時刻刻的提醒他們遵守所謂的律法,只要他們守住約法三章,各地官員只要大方向上把握的不錯,都不會出問題。
但是大秦也得做出姿態來,不能讓人揪住了把柄,尤其是在律法一事上應該集思廣益,讓天下人共議該怎樣治國安天下之法,如此一來,新法頒下,那是集天下人共議之法,再有人覺得那一直都是大秦的律法,那麼多的人參與修法,難道都是擺設?
不給人理由攻擊或者攪亂人心者未嘗不是一個障眼法。
嬴政立刻明白了,人人都想挑秦國的毛病,那就乾脆由秦國自己先把毛病挑出來。不僅挑出來,秦國還會給出解決的方案,如此一來必能堵住天下悠悠眾口。
母子二人達成了共識,也得跟三省六部的人達成共識。
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管是李斯還是韓非,在聽說要改秦國的律法時都擰緊了眉頭。秦國的律法在他們看來並沒有問題。
倒是有人很是認同,並且一語道破了其中的關鍵,「秦國之法不為六國所能容,但秦朝之法必為秦朝百姓所接受。」
堅持改變
說出這句話的人正是甘羅, 如今的秦國已不是從前那需要面對六國虎視眈眈的秦國,但是秦國也必須要想方設法解決六國殘留的問題,比如六國的王室絕不會心甘情願的歸順他們, 必然會想方設法挑起秦國的內亂。
秦法一直會是六國攻擊的一個點,如果現在朝廷下令修法,而且是針對天下的情況修的法律, 再一次頒布下去之後,這個法就不再是從前秦國的法, 而是秦朝的法。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安撫的正是人心,也是讓天下人有了新的歸屬感,讓他們知道,天下再也沒有七國, 只有一國。
這一點上, 甘羅想得通透。他一說出來,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瞬間明白了嬴政和趙姬的良苦用心。
「陛下聖明。」不過是一個安穩民心的法子,讓人挑不出半點毛病而已,做一做,表一表態,也未嘗不可收容一波人心。
認同無比的人馬上附和的讚許嬴政用心良苦。
「此事一定要辦好, 不能只容一家之人發表意見。既然要說, 攤開的說,更要說給天下人聽。」嬴政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攏人心, 不能只動動嘴。召集天下的文人世子全都到咸陽城來,咸陽城的聚賢樓任由他們暢所欲言。
只能說凡事都是個輪迴, 看看如今的聚賢樓匯集了多少的人才。這些人才的聚集,讓大秦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回,又一次將會改變秦國未來的。
要論氣度,不管是誰,但凡聽說嬴政要召集天下有能之人一同修訂剛剛建立的秦朝,將來要推行的律法。本來就想用律法挑事的人們,再一次被人堵了後路,只覺得一口氣卡不上來也下不去。
誰這麼輕而易舉的說變法就變法的,尤其還是強大了秦國,讓秦國得以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律法。秦始皇這個剛剛上任的皇帝不說堅持堅持,不管旁人怎麼說都不肯改變秦國的律法的嗎?
真的是有人忽略了自秦滅六國以來,在各地推行的都是約法三章,根本沒有跟任何人提及所謂的秦國律法。
化繁為簡,在秦國當時還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可是效果如何,看看各地在秦國接管之後並沒有發生任何的變故可以知道。
此時嬴政和趙姬提議要重新修訂秦朝的律法,必然也是有人不滿意的,無奈上頭的三省六部都覺得趙姬和嬴政的提議非常的好,反對的人,那都是老調重彈了,無非是像暗中搗亂,悄悄摸摸企圖用秦國的律法擊潰秦朝的人想的那樣,認為秦國之所以強大,全是因為商鞅變法,證明商鞅變法是可以強國之法,此時大秦如果改了商鞅之法,以後的秦國是不是將要因此而衰落?
有些話都不用總說了,嬴政指出,當年商鞅變法之時到底遇上了多少阻力?反對的人正是秦人。而如今,嬴政要召集天下人,重新制定法律,反對的人依然還是秦人。
不可否認秦人愛國,但是秦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察覺秦國所面臨的問題,因為身為秦人不能體會其他被滅的六國的百姓是怎樣的心理。
秦已經滅了六國。天下歸於一統,嬴政不能只想著眼前的這點所謂的利弊,也不能在乎所謂的對錯,而是要合適。
當初商鞅變法時是要讓秦國變強,也讓秦國一點一點的壯大成為凌駕於六國之上的強國,可是如今這天下只剩下一個秦國了。
秦國不需要一味的擴張,也不再需要一味用戰事激勵整個秦國,秦國需要的是安定,是要給民休養生息,需要給百姓安居樂業。
因此這時候的商鞅變法不再適合於秦國,秦國如果不想分崩離析,不想引得天下群起而攻之,從而喪失了秦國,那只能想辦法改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